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采樂章。在這些眾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國之重器,小編在這些國之重器中為您推薦那些鎮國之寶,它們或為某品類之最,或為某品類之王,或為絕品,或為孤品,或為稀世珍寶,或世所罕見……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春秋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