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是學生們「三點一線」式常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一點。
在中國古代,「食堂」多是官員集體用餐的地方。西漢時,皇帝會給親近的大臣以「烹飪之養」的優待,准許他們前去太官(主辦宮廷膳食的機構)吃飯,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且沒有成為定製。大約在唐朝才形成一定規模和制度。
近代大學的產生,也有了為學生建造食堂的需要。1911年的清華食堂並不大,飯桌是八人一桌,座位都編有號碼和學生對應。每天鈴聲一響,大家蜂擁而入,埋頭苦吃,一定不能說話,否則多講一句話就很可能少吃三個饅頭,這是有事實的,清華學生梁實秋曾成功創下一頓飯吃掉12個饅頭和3大碗炸醬麵的「大胃紀錄」。
在食堂吃飯要會「搶先「,這才是食堂該有的模樣。80年代的南開大學食堂很大,能容下幾百人。那時吃飯也講究速度,跑得快就可能多打到幾片肉,不過排隊靠後的學生也不著急,還會拿著卡片背背單詞。最讓學生們感到開心的是食堂有「細糧麵條」和秈米飯,終於能告別玉米面大餅和玉米面糊糊這些粗糧了。食堂永遠是學校最熱鬧的地方,如果碰到肉包子或紅燒肉供應,那就更幸福了。
追求量的年代已經過去,而如今,學生們更想吃得舒服一些。也不知何時在大學校園出現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食堂都是別人家的好。
看著人家的食堂總會眼前一亮,看著自家的食堂就黯然失色,學生生涯終極難題逃不過「今天去吃啥?」可是,當時光飛逝,你離開了這個滿足自己一日三餐的地方後,說不定哪天就瘋狂地想念這裡的味道。
前幾天,一個即將畢業的女同學曬出自己大學四年以來拍過的食堂飯菜,稱不上精緻,卻足夠溫馨。
圖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簡單的家常便飯引起網友對學校食堂滿滿的追憶,許多人都說畢業後再也吃不到食堂的味道了,當然這中間也少不了拿出食堂招牌菜來「炫耀」一番,那可是每個大學的獨家滋味。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幾所高校食堂,品鑑幾款招牌美食,相信在觀摩了這場充滿煙火氣的爭霸賽後,你一定能找出心中的冠軍。(註: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農業大學號稱「京城高校第一食堂」(別想歪了,可不是說人家的菜都是自己種的),這個美譽不只單靠農大幾款自製葡萄酒、幾種現烤麵包就得到了,還得有一些特別的作為。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大學生給校長信箱投遞信件,說自己想吃松鼠鱖魚,沒想到幾天之後松鼠鱖魚便在學校食堂現身!
一份8元的松鼠鱖魚
松鼠鱖魚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清代《調鼎集》記載:「松鼠魚,取(魚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微服至蘇州松鶴樓用膳,對這道菜讚不絕口,從此松鼠鱖魚一炮而紅,成為蘇幫菜中的經典。
如此大牌的菜品都能在幾天之內位列食堂菜譜,農大食堂的實力果然不容小覷,作為農大學子,確實可以為自家食堂驕傲一番。不過他們可能覺得做好一道菜還是太簡單了,於是竟然推出了自助餐!
這對其他學校來說或許就是「噩耗」,但也完美詮釋了那句話——吃在農大,饕餮就對了。
公主樓二層整個餐廳都是自助空間,一邊是開放式自取櫃檯,一邊是現做窗口,炒菜、麵餅、烤串、水果、飲料,那是應有盡有。
那邊還有烤鴨、牛排、餃子,真是無所不能。
哦天吶,還有十幾種點心。
敢問農大的學生不會膨(長)脹(胖)嗎?
「世界菜」是什麼??
因為北京語言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口味差異太大,吃飯非常非常國際化,所以很難選出最有代表性的招牌菜。
在宇宙中心五道口最 international (國際化)的學校里,有個五層高的清晏樓,它幾乎成了校園地標,這裡藏著中西各種味道。
三層在燙飯、蓋飯、各種面、麻辣燙、麻辣香鍋、蒸餃、燒賣(說不完了)等傳統中式美食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口味上的改良,有些比較貼近外國人,有些雖然和他們的飲食有距離,卻也因一次嘗試而瘋狂愛上,就比如麻辣燙和麻辣香鍋。留學生經常光顧這層,菜名也會配上英文呢。
一層二層雖然也是基本餐,但種類多到看著盤子不僅有選擇恐懼症還會有密集恐懼症。5元一根的大雞腿或大鴨腿,多汁飽滿又便宜,風靡全校,總是很快售罄。
不過這些還都不是亮點。在別的學校,如果想吃到中餐以外的美食可能多少有些困難,而且選擇範圍也不夠大。但在北語,韓餐、日料、泰國菜、東南亞餐廳、穆斯林餐廳、咖啡館等任你挑選。
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
東尼亞穆斯林餐廳人氣很旺,那風味濃郁的手抓飯、大盤雞、饢炒肉、烤包子、大塊羊肉串,叫各國學生都垂涎欲滴,每每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北語食堂的招牌菜是「世界菜」好像也沒啥問題吧。
和農大、北語的花式不同,清華自有一番格調。
首先學生食堂的名字就頗有吸引力:紫荊園、桃李園、清芬園、丁香園、聽濤園、聞馨園、觀疇園、近春園、荷園、芝蘭園、玉樹園……
咱們中午去清芬園吃飯吧好不好?
晚上約紫荊園怎麼樣?
聽說桃李園又出新品了,去嘗嘗?
忽然覺得,好像去食堂隨意吃個便飯也很有雅興呢。而且這麼多食堂選擇也很多樣,比如一碗湯鮮餡美的餛飩,皮薄又多,一口一個很不錯。
或者吃一份丁香園的河南燴麵,羊湯味道濃郁,面也爽滑筋道。
美食雖多,不過呢,在清華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不論是期末考結束,好友相聚,拿到offer,還是愛情走到盡頭,都可以來一頓麻辣香鍋。如果一頓不夠,那就兩頓。
可見治癒又開懷的麻辣香鍋在清華食堂眾多美食中是有特殊意義的那個。
或許,它的百變能符合此時此刻的心情,從而具有食在心間的貼合感。要多少葷,來什麼素,微辣,中辣,少麻少辣,多麻多辣,不麻不辣,都可以選擇。蔥、姜、蒜、花椒、豆瓣……香料那麼多,大廚經驗足,15塊錢就能吃到爽,真的不准你不喜歡。
圖源:微博@唱歌的孩子-Alan視頻
如果兩頓香鍋還不能解決問題,那一定是因為你忘記了它——清華酸牛奶。
在這裡,酸奶才是最佳主角,才是終極解法。
一位今年即將畢業的清華學生在接受採訪時充滿留戀地說:
「一塊八的酸奶,一喝就喝了四年,離開之後我會想念它的味道的。」
清華曾經的十五食堂如今是豆製品和乳製品生產車間,酸奶就從這裡走向整個校園。清華大學飲食中心2014年的統計顯示,自製酸奶的總銷量超過食堂各類飲品總銷量的70%。印著「產址:清華大學校內」的酸奶,早已成為清華學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為真愛做一組周邊真沒啥大不了的。(圖為朋友贈與筆者的酸奶卡套)
自製酸奶+麻辣香鍋=此生難忘
這是每個清華學生才讀得懂的公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