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翔:起於方正,行於溫潤,臻於清涼,不歿則求

2019-05-10     仁美大學堂





孫伯翔,1934年10月4日出生於天津武清,晚號「自適居」。 孫伯翔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會資深評委。曾先後兩次出席中國文聯代表大會。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史館館員。一生以魏碑書體立足於當今書壇,2013年3月獲中國文聯第十一屆造型藝術成就獎,2015年獲第五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走進魏碑

|魏碑書史背景

雖然從近現代碑帖融合日趨成為書法創作主流的歷史現象來看,碑學的獨立發展已趨終結,但是從當代書法史的啟蒙價值選擇而言,則事實上,碑學構成當代書法史的起點。也就是說,當代書法史的起點是以碑學作為主體價值來與已往書法史劃分疆界的。這表現在20世紀80年代書法復興已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當代書法始終沒有將二王帖學傳統作為書史主流價值予以歷史認同,不僅如此,對以沈尹默為代表的海派帖學的否定與批判,還導致與加深當代書法對二王帖學的歷史隔膜,並且,由此在書法文化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帖學屬於復古保守傳統而與現代書法創新扞格不入的偏見與誤讀。對帖學的拒斥,使碑學自然成為當代書法的審美價值皈依。不過,作為後碑學,當代碑學與近現代碑學在書史價值追尋上已有很大不同。近現代碑學以魏碑為主體,並始終將對魏碑的筆法探詢及碑帖融合作為碑學的主旨。


|謀求創新

|當代碑學發展趨勢

當代碑學則已形成廣碑學,由魏碑擴及從秦漢至魏晉的碑刻、志磗、墓誌、摩崖、刻經。並且,在碑學認識論上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不是以碑學顛覆取代帖學,而是以碑學民間書法審美價值謀求創新帖學。由此,當代碑學已走出近代碑學碑與帖勢同水火的歷史怪圈,在遵循碑帖融合的基本路徑的前提下,又開闢出碑帖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只不過,對碑學主旨下的民間書法的價值傾斜,使得二王一系正統帖學始終占居不到當代書法主流地位,「明清調」書法則與碑學交相呼應,構成當代書法審美主潮。


就碑學在當代的存在狀態來看,當代碑學拓展了近現代碑學的視閾,並改變了碑帖對立的書史格局,這是當代碑學超越近現代碑學宏觀建構的一面;而沉滯處卻在於,疏離了碑學的核心問題,即碑學筆法問題,以至當代碑學,在碑學筆法上存在著嚴重誤讀。質言之,當代碑學除了在金石氣上對碑學尚存在歷史性理解,對碑學筆法——尤其是魏碑筆法則基本處於漠視或誤讀狀態——這表現在魏碑創作實踐與史學研究雙重領域。


|超今越古

|當代碑學超越性發展

也正是在這種書史背景下,孫伯翔作為當代北碑巨匠,其魏碑創作置於當代碑學領域,便具有創造性啟蒙意義。可以說,當代碑學因為有了孫伯翔的存在才獲得了一個歷史制高點。他不僅是當代碑學標誌性人物,同時,當代碑學因為有了孫伯翔創造性的北碑創作實踐,而使當代碑學獲得超越性歷史發展。這可以從魏碑筆法這一碑學核心問題來認識。


接下來

我們一起看看

孫伯翔先生臨摹魏碑《張猛龍帖》

的授課視頻吧!

仁美大學堂孫伯翔先生教學片段


孫伯翔先生為仁美大學堂題名


孫伯翔先生作品欣賞






孫伯翔老先生已八十餘高齡,從藝七十餘載,年年歲歲,朝朝暮暮、卻仍然孜孜矻矻,矢志不渝。正如《八十壽辰自祝》一詩云:「餘生好求書與畫,逆迫多舛不覺難。方園幻變無竟了,東圖西抹又十年。朝暮興趣唯浸墨,妙得靈光何時見。紙醉金迷未迷眼,清涼境界自疑仙。」從詩中我們也看到孫先生的虛懷若谷和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起於方正,行於溫潤,臻於清涼,不歿則求。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孫伯翔書畫藝術網

作者:姜壽田

想要跟隨孫伯翔先生學習更多書法知識

歡迎下載仁美大學堂APP

即可觀看孫伯翔先生教學課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uhcEGwBmyVoG_1ZyK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