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李端少年時住在廬山讀書,拜著名詩僧皎然為師。在皎然的影響下,李端不僅精通詩書,而且深得佛家清靜虛無的要旨,對僧人極為敬仰。
大曆五年(770年),李端考中了進士,授職秘書省校書郎。但李端從小就體弱多病,再加上生性淡泊名利,所以沒過多久,他就辭去了官職,住在了終南山草堂寺。
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再次啟用李端,任命他為任杭州司馬。官職不大,但要整天面對訴訟用刑等瑣事,這讓他心中十分厭倦,於是他再次辭官而去。
李端在虎丘山下購置了田園。他喜歡探訪名山勝景,後來覺得這裡的溪泉山丘還不夠幽深,就搬家到南嶽衡山隱居,自稱「衡岳幽人」。
在衡山,他彈琴,讀《周易》,常常登上高山眺望遠方,神態恬靜安詳。李端一直沒有做官的慾望,他嚮往的是隱士的生活,他曾說:「我少年崇尚修仙學道,暫時未得前去。朋友暢當就用佛門來引導我,我心知必然如此,只是未得其門而入。」
李端的詩在「大曆十才子」中獨樹一幟,當時的人說他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當初剛到長安時,就聲名顯赫。
名將郭子儀的小兒子郭曖(就是地方戲曲《打金枝》里的郭駙馬)娶了昇平公主為妻,郭曖為人賢明有才思,喜歡招攬傑出的文士,包括李端在內的「大曆十才子」都曾是他的座上客。
郭曖經常邀請這些詩人到他家來談詩論文,同時大擺宴席,歌舞助興,可謂名士雲集,盛況空前。
郭曖府中有一個婢女名叫鏡兒,長得極為美麗,而且還彈得一手好箏。來的次數多了,李端就喜愛上了這個鏡兒,每次宴會上,總是偷偷地盯著她。他自以為沒人發覺,其實他那充滿了綿綿情意的目光早已被大家看在了眼裡,到後來,連郭曖也知道了他的心意。
所以,在一次宴會上,郭曖笑著對李端說:「李先生如能以『彈箏』為題寫詩一首,並使在座的客人高興,那麼我定然不會吝惜美婢,就把鏡兒轉贈給您好了。」李端聽了這話,喜出望外,他猛然站了起來,端著酒杯立刻賦詩一首: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首詩是李端的代表作,後來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詩中用到了「周郎顧曲」這個典故,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不僅戰功卓著,而且精通音樂。據說,只要人們彈奏曲調有所謬誤時,他馬上就會知道對方出現了錯誤,就會回頭去看一眼,所以當時有一句諺語說:「曲有誤,周郎顧。」而在這首詩里,李端用一種較為委婉的語氣說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將會像三國時那些彈箏奏曲的美女一樣,故意拂彈錯誤來向自己求教。
詩一出口,就得到了大家的讚頌,在座的人們紛紛喝彩。郭曖哈哈大笑,當場就把美麗的鏡兒贈給了李端,並且把宴席上擺放的金玉器皿也一起送給了他。一首詩贏得一位美人,當即成為了一段佳話。
《唐才子傳》還記載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郭曖升了官,就舉行盛大的宴會慶賀,昇平公主也在場。酒酣耳熱之時,公主突然吩咐李端作詩一首,李端欣然領命,片刻之間就寫成了一首名為《詠駙馬都尉郭曖》的詩:
青春都尉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鬥雞過上苑,玉鞭騎馬出長楸。
薰香荀令偏憐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詩寫得又快又好,公主十分高興,在座的人也都讚嘆不已。同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卻不相信李端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寫出這麼好的詩,他懷疑地說:「這首詩一定是李端事先準備好的,現在請用我的姓作韻腳再作一首。」
李端毫不示弱,立即就以「錢」字為韻腳又寫成了一首詩:
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
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
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今朝都尉如相顧,願脫長裾逐少年。
詩寫成後,在場的詩人們無不既驚訝又佩服,錢起也表示甘拜下風。公主很高興,賞給了李端很多黃金和綢緞。這件事,李端終身引以為傲,士林間也傳為了美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rKk2XEBfGB4SiUwFW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