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有多好?俄售華飛彈預警系統軟體,敵飛彈信息或可共享

2019-10-10   貞觀防務

本月初,俄羅斯總統普京關於俄正在幫助中國建立飛彈預警系統的表述引發了外界的巨大關注。

普京是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全體會議上進行發言時做出的這番表述,俄媒體引用原話為「我們將在航天、軍事技術等領域進一步開展合作。我們將幫助中國建造飛彈攻擊預警系統,這將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的國防能力,因為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這種系統。」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雙方的這種合作呢?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這事。

俄軍現役的「沃羅涅日」-M型預警雷達,該系列已經成為俄軍飛彈攻擊預警力量主體。其結構簡單且成本低廉但可靠使用,克里米亞也即將部署此類雷達

所謂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就是我們常說的早期飛彈預警系統,它的名頭沒有我們熟悉的陸基洲際飛彈、潛射洲際飛彈等這些核力量那麼響亮,但重要程度卻毫不遜色。假如你手上有大把的核飛彈,這些「末日武器」該什麼時候用呢?答案就在早期飛彈預警系統身上。

早期飛彈預警系統能夠及時掌握對手的飛彈動態,對對手可能發起的飛彈攻擊進行預警,一旦發現遭受攻擊便能夠及時還擊。可以說,早期飛彈預警系統和核武庫兩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核武庫的打造和維護成本高昂,早期飛彈預警系統的建設門檻同樣不低,普京說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這種系統也不是瞎說。

美俄的預警系統各有特色,其中美國財大氣粗以天基紅外衛星系統為主,自身的地面雷達與盟友雷達聯網為輔。俄羅斯經費有限選擇了以地面為主,天基為輔。從公開的信息來看,我國的早期飛彈預警系統的建設已經全面啟動。系統將充分彰顯我國的綜合國力,技術上將吸收美、俄兩國系統的有點,打造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預警系統。

中國的戰略預警雷達已經投入服役,單論技術水平應該比俄軍同類更高

那麼,普京所說的幫助中國打造飛彈預警系統是怎麼個幫法呢?俄羅斯知名媒體《商業日報》給出了答案,該報的報道稱中俄簽署了價值6000萬美元的合同,俄方按照合同將向中國提供戰略飛彈預警系統相關的「軟體」,執行單位為「三角旗」州際聯合股份公司和「彗星」中央科學研究所。這兩個單位都是俄早期飛彈預警系統建設的核心單位。

《商業日報》的報道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中國軍工近年在航天、電子以及光學器材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預警雷達和天基衛星等硬體的打造上即便沒有俄羅斯的協助也能夠自給自足,在大部分子領域的技術水平上還領先一步、甚至好幾步。因此,提供「軟體」更合「情理」。

梅德韋傑夫走進「沃羅涅日」-DM雷達站參觀

這種「軟體」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支撐雷達、光學等傳感器運作的後端軟體,現代傳感器在高度數字化後「軟體」對性能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俄羅斯擁有長達數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擁有深厚積澱,在算法處理方面還是有自己的長處。不過,這其實已經涉及到相關裝備的核心設計,真要操作起來恐怕沒那麼容易;其二,是指揮系統層面的軟體建設,這更多的是融合處理傳感器獲取的信息並進行決策。蘇/俄在持續打造防空反導系統和核反擊體系的過程中,在這個領域的發展顯然也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北國防務認為,第二種「軟體」的可能性更大,並且這種「軟體」很可能並不是以最終的「決策」為導向(畢竟也太敏感,且必要性不高),而是通過「軟體優化」讓兩國的指揮系統能夠以一定方式兼容,這樣雙方就可以通過數據共享拓展預警區域。此前,中俄通過「空天安全」系列首長司令部聯合反導計算機演習,或許也已經明確了相關需求和技術規格。

「空天安全」系列演習應該讓中俄對對方的飛彈預警系統有了一定了解

如此的話,普京用「幫助中國建立」(飛彈預警系統)這樣字眼也就有待商榷了,畢竟我國早期飛彈預警系統的核心傳感器均系自主研發,只是現階段還未盡完善,暫時通過俄方這一外部手段彌補不足。而且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雙贏,俄羅斯以地面為主的預警系統雖然相對便宜而且高效,但作用區域也局限在北半球,只不過當前主要的飛彈國家都集中在北半球,這個缺陷也就不突出。雙方如果數據共享,俄羅斯也夠稍微彌補南邊信息不足的缺陷,搞不好美國人的戰略核潛艇跑去南太、印度洋呢……

但客觀的說,如果雙方真能夠飛彈預警信息共享,現階段還是我們獲益的更多一些,這也充分體現了中俄雙方前所未有的合作水平和互信程度。在一些俄方專家看來,這是雙方「不是盟國勝似盟國」的又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