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經典詩詞及賞析(1)

2019-10-09     古今詩詞錄

目錄:

  1. 虞美人·枕上(1921)
  2. 沁園春·長沙(1925)
  3. 採桑子·重陽(1929.10)
  4. 清平樂·會昌(1934.夏)
  5. 憶秦娥·婁山關(1935.2)
  6. 十六字令三首(1935)
  7. 七律·長征(1935.10)
  8. 念奴嬌·崑崙(1935.10)
  9. 清平樂·六盤山(1935.10)
  10. 沁園春·雪(1936.2)
  11.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
  12. 浪淘沙·北戴河(1954.夏)
  13. 水調歌頭·游泳(1956.6)
  14. 蝶戀花·答李淑一(1957.5.11)
  15.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7.1)
  16. 七律·到韶山(1959.6)
  17.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1961.2)
  18. 卜運算元·詠梅(1961.12)
  19.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1.9)
  20. 念奴嬌·鳥兒問答(1965)

1、虞美人·枕上之賞析

【原文】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
  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題解】

毛澤東的詩詞素以輝煌雄壯、氣勢磅礴而著名。然而,偉人也有平凡人的兒女情長,《虞美人·枕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是1921年毛澤東寫給楊開慧的詠別之作。毛澤東1920年冬與楊開慧結婚,翌年春夏間外出考察,此詞寫新婚初別之愁緒。

楊開慧選擇愛人是非常認真的。據她說,看到毛澤東的許多信「表示他的愛意」,才表示同意。1920年兩人返湘後,毛澤東對楊開慧仍一往情深。

不過,「風華正茂」的毛澤東也是長沙城內別的才女追求的對象,楊開慧非常不安。她當時的嫂子、楊開智烈士的妻子李一純,直接去向毛澤東挑明楊開慧的心思。毛澤東則說明心愛的人只有「霞姑」。據李淑一回憶,楊開慧隨即收到毛澤東一首抒情的《虞美人》。

【注釋】

曉: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離人:指作者的夫人楊開慧。1920年冬,毛澤東同楊開慧在長沙結婚。
  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宋代梅堯臣《夢後寄歐陽永叔》:「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

【譯文】
  
我躺在枕上,成堆而來的愁悶讓我愁成了什麼樣子?離別的愁緒,就像江海里翻湧的波浪一樣難以平靜。黑夜正長,天色總是很難亮起來,寂寞無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獨自坐到屋外去數天上的寒星。

  等拂曉來臨的時候,我的萬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燼,身邊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著我。抬頭望見一鉤殘月正在向西邊沉落,面對此情此景,我不拋灑眼淚也沒有理由!

【鑑賞】   

這首詞寫於1921年,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翌年春夏間毛澤東外出考察,此詞寫的是新婚初別的愁緒。枕上,取首句中語詞,表明寫枕上思念之情、乍別失眠之苦。   
上闋寫惜別之愁。一個「堆」字,形象地表現了愁悶之多;一句「愁何狀」的設問,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與離愁關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方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都是借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這裡詩人推陳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強烈的誇張,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可謂是寫愁的又一經典。如果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一比較,本句在狀形、摹聲、繪色方面,則更突出、更鮮明地寫出「愁狀」。詩人因愁悶而失眠,更感長夜難明,於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蒼穹,寂寞無奈中查數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離人的眼睛。這裡,景與情完美融合,充分顯示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在毛澤東的手跡上此句原為「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後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遣詞造境上的改動,使此句的意蘊和色調更深更濃更富感染力。
  
下闋抒傷別之苦。開頭兩句,直抒胸臆,一個「曉」字點出是徹夜未眠;一個「影」字寫出若即若離的別樣之苦,「燼」與「剩」的鮮明對比寫出傷別的深重。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捱到破曉,百念俱毀,只有離人的影像浮現眼前,拂也拂不去,喚又喚不來,令人十分的傷痛和無奈。望月思友,見月懷人,明月最能牽動離愁別緒。「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寫出了柳永的寂寞無奈,而詩人遙對著西流的一鉤殘月,此時的情狀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兩行酸淚洶湧傾斜出來,這是詩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動的無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濤。這種感情是真實的,也是一般人都會有的。讀者至此,也會同樣受其感染。
抒寫離別,歌詠愛情,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彌足珍貴的。詩貴情,情貴真,沒有感情的詩篇,就等於沒有詩魂,也就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首詞在語言方面並沒有過多的藻飾,但句句如感慨之言,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這種純真質樸情感,讀後動人心腸,令人難忘。

2、沁園春·長沙之賞析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題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長趙恆惕再次通緝毛澤東。毛澤東離開長沙去廣州,這首詞大概是離長沙時所作。 毛澤東同志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由東漢的沁水公主園得名。
橘子洲:又名水陸洲,在長沙西面的湘江中的一個狹長的小島,靠近著名的風景區嶽麓山。   
舸(gě):大船。這裡泛指船隻。   
擊:搏擊,這裡形容飛得矯健有力。   
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裡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   
悵:原意是失意,這裡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   
寥廓:廣遠空闊。這裡用來描寫宇宙之廣闊。   
蒼茫:曠遠迷茫。   
誰主沉浮: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裡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這句問話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裡指戰友。   
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山勢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尋常。稠:多。   
同學少年:毛澤東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   
揮斥方遒(qiú求):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註:「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揮斥:奔放。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清明的。   
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爵。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擊水:作者自註:「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裡引用祖逖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復的心志。……(勸說晉元帝後)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並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讚嘆。)這裡指(用槳)敲擊水面。   
遏(è):阻止。   
沁園春`長沙押OU(IU)韻。韻腳為: 秋、頭、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譯文】  
 
在深秋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座山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滿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里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   
回到過去,我和我的朋友,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裡漫遊.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達官貴人,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擋住了飛奔而來的船舟?

【鑑賞】   

在我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詩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急流勇進。
  
萬山紅遍 一派壯麗秋景!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繫起來,讚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裡。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桕、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里、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里」(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  
 
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它與作者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古典詩詞中前所未有的雄奇偉麗的全景式風景畫。
  
「少年心事當拏雲。」(李賀《致酒行》) 詩人和同伴們的拿雲心事,從「攜來百侶曾游」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可說是直抒胸臆,盡情傾吐,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氣勢磅礴,痛快淋漓。在結尾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採取象徵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雲壯志。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一種解釋認為「擊水」為游泳,在激流中奮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我總感覺這一意境與作者讚揚「百舸爭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傾向於「中流擊水」即「中流擊楫」的轉化。《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來「中流擊楫」就成了立誓復興祖國的代詞。在這裡正表示詩人要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誓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使人讀後仿佛聽到了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心,在怦怦躍動,從而感受到一種偉大胸懷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闋雖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3、採桑子·重陽之賞析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題解】

採桑子,詞牌名,本為古樂採桑曲。又名醜奴兒、羅敷媚、醉夢迷、伴登臨。重陽,題目。我國農曆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傳統上有文人登高賦詩的習俗。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陽曆的十月十一日。便呈現出「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壯麗景象,「萬里霜」寫出了秋天的神韻和朝氣,由於詩人的革命樂觀精神,連秋景也「勝似春光」。全詞極大地鼓舞了革命的鬥志和信心。

【注釋】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像。 
廖廓:空闊遠大。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鑑賞】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後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後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後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後句只是進一步申說。於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裡,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裡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裡是說正由於「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儘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髮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後賓,後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後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後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麼「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著英雄的頭顱,灌溉著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於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麼,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於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麼「勝似春光」?春天裡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於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鬥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託。「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於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託,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徵,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並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4、清平樂·會昌之賞析

【原文】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鬱鬱蔥蔥。

【題解】   

這首詞,毛澤東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情。」當時,中共和紅軍由博古,周恩來和李德(德國人)「三人團」領導。毛澤東被排擠出了領導集團,在會昌「養病」。贛南軍區司令員龔楚去看他,酒後毛澤東喟然長嘆,「我自從參加革命以來,受過三次開除中委和八次嚴重警告的處分,這次更將造成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現在,可不是我們井岡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說時竟悽然淚下。

【注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南部。
顛:同「巔」,山峰。 
東溟:東海。 
鬱鬱蔥蔥:《後漢書?光武帝紀》,「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譯文】

在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城中,
路途險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們又去哪兒?
徑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裡的山下呀,
風卷著紅旗如幅幅圖畫。

【鑑賞】  

 「東方欲曉」,通俗地說,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面。「莫道君行早」,發現了真理,但是不要以先行者自居,改變危難的責任重,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踏遍青山人未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奮鬥,永不言敗,永不服老。「風景這邊獨好」,這樣的人生是真正美好的人生。下半闋說的是,不要局限於一城一地吧,要放眼全局,站得高,看得遠;不要被困難所嚇倒,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鬱鬱蔥蔥的大好美景將張開雙臂迎接奮鬥者。 美好的詩不是奇詞麗語,是抒發積極樂觀努力奮鬥的情懷。毛澤東繼承了中華民族「詩言志」「工夫在詩外」的大法;在詞句上,著意於淺顯、通俗。立意求深遠,語句求淺近。

5、憶秦娥·婁山關之賞析

【原文】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另版《憶秦娥·婁山關》的手跡。
  另附寫於1934年的原版本:
  西風烈,梧桐葉下黃花發。
  黃花發,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題解】

這首詞,毛澤東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情。」當時,中共和紅軍由博古,周恩來和李德(德國人)「三人團」領導。毛澤東被排擠出了領導集團,在會昌「養病」。贛南軍區司令員龔楚去看他,酒後毛澤東喟然長嘆,「我自從參加革命以來,受過三次開除中委和八次嚴重警告的處分,這次更將造成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現在,可不是我們井岡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說時竟悽然淚下。

【注釋】
  
憶秦娥:詞牌名,本於李白詩「秦娥夢斷秦樓月」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遵義市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交界處,從四川入貴州的要道上的關口。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烈:猛烈,強勁。  
長空:遼闊的天空。  
碎:細碎。 
咽(yè):在這裡讀入聲。本義是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裡用來描寫在清晨寒中可聽來時斷時續的軍號聲。 
漫道:莫道。 
從頭越:重新跨越。  
殘陽:夕陽。

【譯文】

  西風正壯烈地吹送,
  大雁鳴霜、曉月當空。
  曉月當空,
  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
  軍號聲聲沉鬱低回。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
  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陽光華赤如血。

【鑑賞】
  
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詞作中較為出色的作品,此詞慷慨悲烈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憶秦娥是詞牌名,源於李白的詞句「秦娥夢斷秦樓月」。婁山關是本詞題目,也是本詞的寫作地點。
  
婁山關,在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險峻的山峰之間,是貴州北部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離遵義城約60公里。關上豎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婁山關」三個大字。婁山關地勢極為險要,《貴州通志》說它「萬峰插天,中通一線」。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0日,紅軍第一次攻克婁山關。1月15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19日,紅軍離開遵義。20日,翻越了婁山關,進軍川南,計劃與在川西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師,創立根據地。28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紅軍發起了土城戰役。由於情報失誤,紅軍未能實現預期的作戰目的。博古譏諷說:看起來,狹隘經驗論者指揮也不成。毛澤東認真總結了土城戰役的教訓,親自指揮了他一生最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動。紅軍二渡赤水後,於2月25日再克婁山關,2月28日重占遵義,殲滅貴州軍閥王家烈兩個師,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當日,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欣然作筆,寫下該詞。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賞析後,將郭沫若對本詞的解析內容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語氣寫了一段對這首詩的注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占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  
 
本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但運用的是高度綜合法、側面描寫法,把兩天的戰鬥歷程濃縮為一天,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通過猛烈的西風聲、悽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鬥緊張激烈,通過描寫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藉以表現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全詞不長,上下兩闋,通篇只有四十六個字,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筆簡而意無窮,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此詞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滂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接著第二句,淒婉悠長的景致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迴腸盪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一幅曉月寒霜圖幻化而出,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這種手法似取自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氣氛的效果上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淒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盪,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里,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說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憶秦娥?婁山關》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毛澤東說的「以下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上闋這四句寫景,實則非自然之景,實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國維所說的「景中有我」,實在是寫情中之景,以表達景中之情,寫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這裡的景物描寫其實不過是作者的真實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當時的心情投射在周圍景物時所看到的事物。正因為寒冷,才覺得西風烈,正因為路難行,才覺得霜重;正因為心情沉鬱,才聽得雁叫悽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而這也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寫照。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未亮,淒風冷月,行軍困苦,可謂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此情此景,不要說作者,就連讀者看到「馬締聲碎,喇叭聲咽」一句時也會變得心情沉鬱。照一般的章法寫來,下闋可以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以抒行軍艱難之慨,進而深化這種基調,寫成一首寫長征路難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沒有如此,而是筆鋒一轉,橫空出世,全詞的調子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悽厲悲壯,豪氣突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占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因而已被廣泛傳誦,成為佳句。
  
最後二行「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寫的又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後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傳遞給讀者這樣的印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占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岭,而紅軍的旗幟在獵獵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曾經親臨婁山關戰鬥的作家成仿吾回憶說:「這首詞生動地描寫了當年紅軍指戰員從拂曉出發到傍晚結束戰鬥的動人情景。西風猛烈,長空雁叫,紅軍在月明的霜晨進軍,馬蹄聲微響,喇叭聲低沉,一片嚴肅的戰鬥前的景象。經過戰鬥後,雄關也被我們占領,大家邁開大步通過,在黃昏中向波濤起伏的群山奮勇前進。全詞寫出雄關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艱苦奮鬥,就能前進,儘管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 綜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體現了毛澤東作為詩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下闋取暖色調,色彩對比強烈,感情對比亦同樣強烈,上下闋的強烈對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作為一代偉大指揮若定的氣魄。

6、十六字令三首之賞析

【原文】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猶酣。
  山,
  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
  賴以拄其間。

【題解】   

十六字令:又名《蒼梧謠》、《歸字謠》等。單調,十六字,是現存唐宋詞中唯一以字數命名的詞牌。四句,三平韻。毛澤東一生愛山,長征中登了大大小小不可勝數的名山、大山、高山、險山。《十六字令》中所寫的山,不只是「我見青山多嫵媚」的愛戀,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實山川,而是經過作者的藝術想像而升華出的山的原型。《十六字令》之所作非一時一地,是在「馬背上哼成的」,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修改和潤色才定稿的,故詞題下標名寫作時間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創作實際。

【注釋】
  
離天三尺三:與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離。作者原註:「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太平御覽》引漢代《三秦記》:「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萬馬戰猶酣:千軍萬馬戰鬥得正激烈。以萬馬酣戰比喻山勢奔騰。金代王特起《絕句》:「山勢奔騰如逸馬。」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英姿颯爽猶酣戰。」  
刺破青天:將青天刺破。酈道元《水經注?河水》:「連山刺天。」 
鍔未殘:劍刃沒有殘缺。《莊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鍔(è),劍刃。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神話中有以山為撐天之柱的講法。

【譯文】

山,我策馬揚鞭向前飛奔,未曾落馬。猛然一回頭,與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離。
  
山,此山猶如翻江倒海,狂卷著巨浪;氣勢奔騰洶湧,好比千軍萬馬在戰場激烈廝殺!
  
山,高聳入雲,像一把寶劍一樣刺破天空,但劍刃鋒利,絲毫未損。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來了,唯有倚傍著這寶劍(指山),以他為倚靠。

【鑑賞】   

顧名思義,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個字。在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個完整、豐滿的形象來是非常困難的,而毛澤東做到了。這三首小令氣勢博大雄渾,豪放洒脫,氣韻天成,句句是神來之筆,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足令鬼神動容。即使僅憑這三首小令,毛澤東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這三首十六字令創作於長征路上,時間範圍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間,肯定是反覆推敲,改來改去的。他所指的沒有哪一座具體的山,而是雲南、貴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給他的整體印象。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範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岭,後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很近了。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注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毛澤東在這首小令里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試想,由於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後,等上到山巔,才能寬鬆地飽覽周圍的景色。而這時可以發現,原來蒼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並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了詞本身的力量,而當時當地崔巍險峻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當然,當毛澤東把它們精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也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和超凡脫俗的審美眼光。   

第二首寫的是山雄渾的氣勢。「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這一句沒有用典。山是靜止不動的,最多是山上風大時,草木會隨之搖擺,而由於毛澤東本身是行動的,他觀察的角度也是動態的,或許他還是騎在那匹大白馬上。那麼山在他的眼裡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樣翻騰起波浪來,而他本身也在這種波濤當中。他覺得山勢實在是太磅礴了,在奔騰,在怒吼,在旋轉,甚至是在跳躍和傾倒。於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偉岸的群山就好像千軍萬馬廝殺正狠。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個人感覺寫到這裡,氣勢更大,意象更加悲壯。如果說第一首里的山是「離天三尺三」,還有「三尺三」的距離的話,那麼這首詞里的山更是好像槍和戟一樣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間賴以存在的中介。沒有山支撐的話,天就會墜落下來。這是一幅難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畫面,個人主觀色彩濃厚,很好地說明了毛澤東極度雄奇和大膽的想像力。  
 
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顯露了出來。   

當時背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幅無比絢麗的宏偉畫卷,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途徑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今屬四川)、甘肅、陝西11個省(區),行程二萬五千里,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困難,擊潰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歷時一年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局面。艱苦卓絕的長征也為毛澤東詩詞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加豐富的素材,是毛澤東詩詞創作一個高峰。作為長征主要領導者,毛澤東以深遠睿智的目光、開闊宏大的胸懷,用如椽大筆藝術地再現了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今天,讓我們重讀這些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重溫70年前那段激動人心的光輝歲月。表現了毛澤東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整首詩從行軍到戰鬥,渾然一體,表現了紅軍在過山時那種不怕困難,毫不退縮,勇敢的精神,表達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革命志向和宏大的情懷。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的對象也是創作的靈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懷;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7、七律·長征之賞析

【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 金沙水拍雲崖暖。
萬水千山只等閒, 大渡橋橫鐵索寒。
五嶺逶迤滕細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烏蒙磅礴走泥丸, 三軍過後盡開顏。

【題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二十三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毛澤東揮筆寫成此篇。

【注釋】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含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
萬水千山:這裡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閒:平常,不放在眼裡。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綿延曲折的樣子。
騰細浪:是指翻滾起來的小浪花。
五嶺逶迤騰細浪: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烏蒙:即烏蒙山,是穿行於貴州、雲南之間的山脈1935年3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磅礴:形容山的氣勢宏大無比。
走泥丸:是指滾動的小泥球。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譯文】

  紅軍不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做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起伏只如水面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挺拔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懸崖,讓人感到溫暖,
  大渡河上橫跨著由所剩無幾的幾根鐵索支撐的橋,寒氣逼人。
  更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支軍隊過了這裡都露出了長征以來第一次笑容。

【鑑賞】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亦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首聯開門見山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閒」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閒」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閒」。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鍊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裡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鬥,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鬥。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鬥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未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8、念奴嬌·崑崙之賞析

【原文】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題解】

1956年5月,毛澤東視察湖南後,又到武昌視察,在武漢江面游泳三次;這首詞是第一次游過長江之後所寫,熱情歌頌了武漢長江大橋與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

【注釋】
 
崑崙:山脈名稱。其主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東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東延伸後與岷山相接,因而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岷山,也可以看作崑崙山的一個支脈。   作者自註:「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這裡是說終年積雪的崑崙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張元。張元句,始見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原作「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卷滿天飛」。以後有關記載漸有出入。南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條作「戰退<舊時通行本作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似為作者原注所據。「當年孫行者過此」,是當地居民傳說《西遊記》里的故事。)   作者自註:「宋人詠雪詩云:『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崑崙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並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 
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人或為魚鱉:有的人會被洪水淹死。《左傳?昭公元年》:「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遺(wèi):贈與。 
還東國:首次發表時原作「留中國」,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改為「還東國」。

【譯文】

破空而出了,
  莽莽崑崙山,
  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雲。
  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
  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
  有些人或許葬於魚腹。
  你的千年功過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崑崙: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這麼多的雪花。
  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
  把你斬為三片呢?
  一片送給歐洲,
  一片贈予美洲,
  一片留在東方。
  在這和平世界裡,
  整個地球將像這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鑑賞】  
 
此詞作於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有感而作。  
 
《念奴嬌?崑崙》的主題的豐富性會使細心的讀者應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這是一首十分複雜的詩,詩人的胸懷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即氣魄之大僅祖國山川已不能容納,它必向外奔溢,窮盡八荒,涵蓋環宇。關於它的主題,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詩的批註中揭開了謎底:「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接著作者繼續批註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讀者在讀到「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一定要問毛主席為什麼要把崑崙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從來都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於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得起也贏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他讀過世界上眾多英雄的傳記並以此激勵自己的壯志。他在長沙還是一英俊書生時就指點祖國江山,創辦新民學會及稍後的《湘江評論》。青春時的抱負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1935年10月,借崑崙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點,一舉表達了他對於全世界的義務、責任及抱負,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個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主席對於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後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說,在最大範圍內團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崑崙砍成三段送給他們。
  
前面談了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這裡轉談一下此詩的藝術之美。
  
因為如此複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相結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崑崙)出來幫忙了,詩人「橫空出世」般地勝任了。  
 
詞之上半闋寫崑崙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崑崙象徵祖國,並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泄千里之感,從大象入物,又有細節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二句,正如作者所說藉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崑崙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於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雲。然後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崑崙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這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王節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甚至還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
  
最後二行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裡,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於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後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後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後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徵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後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這首詞里,毛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崑崙裁為三截後,「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是「大同」理想;聯繫到他的事業,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著名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一個學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於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群眾都沒有從學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學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所以,通過崑崙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讀者得參照作者的生平、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籤——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9、清平樂·六盤山之賞析

【原文】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題解】   

1935年10月2日,紅軍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過。平涼—固原大道,當日夜間進入山區,將尾隨敵軍甩掉。次日,遇東北軍白鳳翔部騎兵,一戰勝之;當日下午攻占六盤山。

【注釋】
    
望斷:望得久,望得遠。 
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
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 
長纓:本指長繩,這裡指革命武裝。 
縛住:捉住。
蒼龍:指國民黨反動派。

【譯文】
  
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著飛到了天邊。不登臨目的地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里的路途。
  
六盤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風吹卷著紅旗。現在革命的武裝正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鑑賞】  
 
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登上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懷,以閒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
  
上半闋一開始,詩人從眺望遠景起筆,西部秋景開闊,長空高朗,抹抹閒雲輕漾,北雁在陣陣南飛,仿佛帶走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鬥爭的回憶及眷戀,接著又起豪氣,「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從爽朗、舒暢的秋心轉入英邁的青春吟哦,二萬五千里長征已在腳下,長城的關口已經到達,好漢的業績就要進入一馬平川的時期。
  
下半闋,詩人將目光收到近處,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在秋天的山峰間盤旋向前。接著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三行:「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而這裡的「蒼龍」出自唐代顏師古的評註中引用漢代服虔的話:「倉龍,太歲也。」倉龍同「蒼龍」,「太歲」是古人所說的凶神惡煞,這裡引伸為蔣介石反動集團就是「蒼龍」。雖然最後兩句用的是設問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陳述式的肯定句,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這首詞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上、下半闋均是一、二句寫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織,渾然一體。

10、沁園春·雪之賞析

【原文】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題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從延安飛往重慶,同國民党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注釋】
 
北國:指我國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這裡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黃河的上游和下游,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指黃河因結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蠟做的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
須:等到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白雪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裡指紅日照耀著大地。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裡指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fèn〕外妖嬈:格外艷麗多姿。
折腰:鞠躬,傾倒。這裡有稱頌、讚美的意思。江山如此多嬌。
秦皇漢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 
輸:和下文的「遜」,都是差,失的意思。
文采:和下文的「風騷」,指的都是文學才華。這裡用文學才華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風騷,原為《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也可指《詩經》和《楚辭》。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一代天驕:指稱雄一世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名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元太祖鐵木真。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蒙古征服者。
射鵰:《史記?李廣傳》稱匈奴善射者為「射鵰者」。 有用射鵰來稱讚人武藝高強。雕,一種兇猛的鳥,飛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無產階級革命者等。數,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遊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艷美好。

祖國的山川是這樣的壯麗,令古往今來無數的英雄豪傑為此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漢武帝這樣勇武的帝王,卻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天之驕子成吉思汗,卻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輕視了思想文化的建立)。而這些都已經過去了,真正能夠建功立業的人,還要看現在的人們(暗指無產革命階級將超越歷代英雄的信心)。

【鑑賞】  
  
這詞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離天三尺三」,一個不是漢名,一個是直接引用民謠,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和朱德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沁園春?雪》。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945年10月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11月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毛主席詩詞是中國革命的史詩,是中華詩詞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園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亞子盛讚為千古絕唱。這首詞一直是眾人的最愛,每次讀來都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不由地沉醉於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  

然而,從發表之日起,這首詞就遭到了諸多惡意的攻擊,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有人說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氣象;有人說它誇大自吹、離題萬里;有人說它比喻不當、缺乏轉折;有人說它詞意稀疏、平淡無奇;甚至有人說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筆……斷章取義且流於表面,竟視金玉如磚石。   
藝術追求含蘊,詞中別有洞天。這首詞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卻並非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隱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納著無盡的玄機。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詩人所思所想的真實流露,是詩人對許多重大問題給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摯、寓意之深遠、哲理之精闢,令人拍案叫絕。   

一、認清局勢。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好一個周天寒徹,好一場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間苦難!天地間被風雪改變了容顏,只見長城內外蒼茫一片,了無生機,連滔滔黃河也被雪凍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國仿佛進入了一種死寂狀態。讓人聯想起了柳宗元寫雪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準備轉往綏遠對日作戰。在陝西清澗縣袁家溝籌劃渡河時,突然飄起鵝毛大雪,他登高遠望,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寫下了這首詞。其所在地,北距長城約150公里,東距黃河約25公里。可見,詞中描寫的不全是實景,而更多地是詩人腦海中的景象。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屹立在中華大地的遼闊北疆,它代表著中華兒女的頑強不屈,它作為中原的萬里防線曾無數次阻擋了外族的入侵。在雄偉的長城內外,正是一片戰火硝煙。日本人威脅華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敵賣國,組織「冀東自治政府」;蔣介石不顧大義,鼓吹「攘外必先安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奔騰咆哮著滾滾向前,它無私哺育著華夏文明,它與歷史之河一同流淌見證著悠悠五千年榮辱興衰。在浩蕩的黃河之畔,又是一場生死搏殺。國民黨集結了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幾十萬軍隊圍攻解放區。而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陝北,人馬只剩八千,立足未穩,糧彈奇缺。
  
站在群山之巔,頂著刺骨寒風,面對漫天飛雪,你會有怎樣的心態呢?作為紅軍統帥,冒著內戰炮火,迎對列強欺凌,你會做怎樣的回答呢?廣闊富饒的中華大地會冰封嗎?浩瀚深長的中華歷史之河會斷流嗎?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臨著怎樣艱難的困局,擁有著怎樣驚人的洞察,又進行著怎樣深刻的思考!  
 
二、指引戰鬥。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剎那間,群山起舞,靈動如無數銀蛇;高原奔馳,威猛如漫野蠟象。整個世界由死寂變成了歡騰,天地之間充盈著無窮的生機。風雪是天公之所賜,苦難乃歷史之必然,但我們要打破冰封、戰勝苦難,與天公一決高下。這就是一個強者對天公的回答,這就是一個民族對命運的回答!   

但與天意對抗,需要怎樣的力量、勇氣和智慧呢?靜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覺醒了,化作了千軍萬馬,在大地上縱橫馳騁。群山在他手中成了戰鬥的武器,高原在他眼裡就是勝利的階梯。其精彩處,實難用語言來形容了!  
 
他發現了人民的力量。他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喚醒人民起來造反,催發出中華民族的驚人潛力。那力量是無可匹敵的,只能用群山和高原來比擬;那力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使整個大地都煥發出勃勃生機。經過革命思想的洗禮,東亞病夫就成了無敵金剛;經過萬里長征的洗禮,工農紅軍已成了無敵勁旅。
 
他秉承了不屈的性格。他與他的兵將們都擁有著一種大無畏的膽氣,不為任何敵人所嚇倒。他們是永不言敗的鬥士,意志象群山和高原一樣頑強。面對挑戰,沒有一點兒畏懼,有的只是超人的冷靜;面對苦難,沒有一點兒哀愁,有的只是高昴的鬥志。汽油筒能當大炮來用,炸藥包成了坦克剋星,槍炮聲宛如戰地交響……
  
他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他的軍事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動」,戰略戰術上都充滿了一種靈性。他擅長在敵軍重兵集團中靈活穿插,他能夠在對方鐵壁合圍中出奇制勝。他的運動戰讓任何敵人為之折服,他的每一次勝利都象是一個奇蹟。他以近乎藝術化的手法,導演出一幕幕戰爭力作,將兵法演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預言勝利。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彈指間,已是雲開日出;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毛主席早已經看到了戰爭的結局,向全世界發出了勝利的預言。那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分明是扭轉乾坤的氣魄,分明是洞悉時空的慧眼。中國革命註定是一場極其艱難曲折、驚心動魄的鬥爭,但人民一定會勝利,革命一定會成功。雪後必然會天晴,不應有絲毫懷疑。
  
經常有人把「紅裝」誤寫成「紅妝」,或認為兩詞意思相近,其實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紅色代表著激情、忠誠、鮮血、革命,是我們團旗、黨旗、軍旗、國旗的主色。而給錦繡河山披上「紅裝」則象徵了革命的徹底勝利。這一句正是在約親密的戰友們,等革命勝利之後重來看雪。紅裝與素裹並存,卻沒有絲毫矛盾。
  
革命進程中經常有人會疑問:我們如此弱小,敵人那樣強大,紅旗究竟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軍隊的特點就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多。即使是第五次反圍剿這樣的慘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樣的艱險,也不曾把革命的火種撲滅。而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軍隊,必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所向披靡的無敵之師。
  
我曾反覆思索過這樣的問題:如果歷史重演,讓蔣介石與毛主席再決勝負,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如果回到歷史,讓你去接替蔣介石或毛主席,你願選擇哪一個角色?是啊,在有些人看來,以數千人馬要挑戰老蔣尤如以卵擊石,想迎擊日寇好比螳臂當車,預言勝利更是痴人說夢!那麼,他們沒有讀懂歷史,也沒有真正讀懂這首詞。
  
革命的勝利絕非偶然。雖然他依靠的是一個破破爛爛的中國,統帥的是一支工農組成的軍隊,裝備的是一些戰場繳來的槍彈,但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戰勝中國人民。在隨後的17年里,他領導中國人民接連戰勝了兇殘至極的日本法西斯,橫掃了反動透頂的蔣介石集團,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在他面前,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四、赤子之心。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祖國的山河是多麼壯美。愛國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詩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大的精神財富。雪景喚起了他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了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歷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無比的熱愛和無限的激情。帝國主義列強妄圖侵占這大好河山,而我們才是這裡真正的主人!   

愛國情感造就出無數英雄。世界上沒有不愛國的英雄,愛國與英雄之間總有一根紅線相連。國家危難時刻,對祖國博大深厚的愛必然轉化成誓死保衛她的決心。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就像火團一樣,在每一個愛國者的胸中熊熊燃燒。我們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華是一塊英雄輩出之地,神州是一塊不可征服之地!  
 
多麼熾熱的赤子情懷。早在學生時代,毛主席就立志報國,身無分文徒步遊歷,積極接受進步思想。民族危亡關頭,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率領紅軍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革命戰爭時期,他轉戰於大江南北,並有六位親人為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韓戰爆發,他又把兒子派到前線,壯烈犧牲之後埋葬在了異國他鄉。  
 
多麼忠誠的赤子之心。崢嶸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彙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氣的精英人物,組成了一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他們曾無數次彈盡糧絕,他們曾無數次瀕臨險境,他們曾吃草根維持生命,他們曾面對著非人酷刑。他們只要投向國民黨或者日本鬼子,就可以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們忠心不改。  
 
五、文武之道。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立國當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亂世,文可富民興邦。武力統一是前提,在混戰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設的;武力強盛是保障,在動盪中是不可能發展經濟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才能使國家走向強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壯麗。「文采」、「風騷」,在這裡顯然是借用,指出了封建統治者們缺少文治的弱點。  
 
武功曾經幾度輝煌。掃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漢武帝;南征北戰的唐太宗;結束紛爭的宋太祖;縱橫馳騁的成吉思汗……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華民族的天之驕子,把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繹得那樣煙波浩渺。歷史不僅為我們論證了這個古老國度的戰鬥力,更為我們樹立了驅除一切敵寇的自信心。  
 
文治需要某種思想。封建時代的孔孟學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只有少數人從中受益,也只會出現短暫的盛世。他不僅找到了馬列主義,而且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毛澤東思想。這種思想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只有在它的指導下,中國才能實現富強的夢想,才會出現長久的盛世。   

正是有了上述認識,所以他喜歡握筆而不喜歡摸槍,一生與書為伴而一生未發一槍。投身革命後,殘酷而沉痛的現實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槍桿子。在長征途中,賀子珍為他縫了一個裝筆墨紙硯的多層口袋,他開玩笑地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 可以說,他是用筆桿子加槍桿子打碎了舊世界。
  
六、光明之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好一句驚天之語!言有盡而意無窮,堪稱為點睛妙筆。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展示了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流露了對光明前途的無比信心。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什麼人才有資格評述千秋功過呢?「俱往矣」,寫的是封建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交替。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結束了,帝王們乘著歷史的航船漸漸遠去,永不復返。共產黨人要平定亂世,一掃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災難,更要開創盛世,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中國。也只有共產黨人能肩負起使祖國大地繁榮昌盛的萬鈞重擔,能肩負起使中華民族重鑄輝煌的歷史責任。   

什麼人堪稱歷史中的風流人物呢?毛主席當然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是其中的姣姣者,但「無數英雄」絕不僅指五位傑出帝王,「風流人物」也絕不是在稱孤道寡。他深知,歷史從來不是某個人的獨角戲,歷史必將催發出無數英雄豪傑、風流人物。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他們為治理國家而嘔心瀝血;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他們為保衛國家而流血犧牲;張思德、王進喜、雷鋒……他們為建設國家而無私奉獻。這一句正是對所有革命者和建設者的讚美,是對所有為祖國獻身者的讚美,是對所有為人類造福者的讚美。   
是什麼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呢?詩成時,毛澤東思想已經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尋找,他為中國開闢了一條無比輝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經遠眺到了一條升騰而起的東方巨龍。自豪感、愉悅感等人生頂峰體驗奔涌而出,讓他怎能不引吭高歌!於是冰雪有了詩情,山河有了畫意,於是才有了這千古絕唱!   

七、否定帝王。  
 
有人借這首詞攻擊毛主席想當帝王,甚至批判他是封建君主,卻恰恰暴露了他們自己的淺薄和狹隘。確實,詞中充盈著雄視天下的氣魄,顯示出包納天地的胸懷。以數千人馬迎戰百萬之眾的領袖人物怎能沒有這樣的氣質?這是一種領袖風範,而絕非什麼帝王思想。
  
作者請出歷史人物,並非為了回到歷史。對於中國歷史中最傑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個「惜」字,余者如晉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聖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對封建禮教深惡痛絕,對封建君主深懷蔑視,對官僚風氣深感憂慮。甚至於,他發動了那場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識和落後思想徹底地清除乾淨。  
 
毛主席一生不慕富貴。青年時代,他就寫下了「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詩句,帝王之位對他而言何足掛齒!他視察大江南北,從不帶家屬。他住中南海,親戚都不許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車上學,在公共食堂吃飯,長大後沒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沒有一個當官的。連他的稿酬也作為黨費來管理,不曾留給子女和親戚。   

毛主席一生不圖享樂。長征途中,他始終堅持步行,和普通戰士一起爬雪山過草地,吃盡了各種艱難困苦;延安時期,他住在兩間窯洞,所有的財物是一捲舖蓋、一頂蚊帳和幾件衣物;建國以後,他依然生活簡樸,飲食只要求粗茶淡飯,睡衣上竟有73塊補丁;困難時期,他主動地節衣縮食,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  
 
1944年,毛主席寫下了著名的篇章《為人民服務》。他締造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一支把人民利益置於最高地位的軍隊和一種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機構。他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用一生履行著「為人民服務」的諾言。他曾對人說:「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喂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主席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你們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  
 
1949年,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動情地高喊:「人民萬歲!」 他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當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擁有驚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偉大的技巧和無比的堅決。他領導革命的歷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的歷程。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八、發表時機。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一方面調兵遣將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又三次邀請毛主席去談判。那是地地到到的鴻門宴,但是,為了謀求和平,毛主席不顧個人安危,決定深入虎穴。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前往重慶,與老蔣展開另一種交鋒,卻也給革命進程增加了巨大的變數,令人驚出一身冷汗。  
 
幸而,蔣介石並沒有認清毛主席。在蔣介石看來,五次圍剿,他是手下的敗將;紅軍長征,他是無奈的流寇;西安事變,他是幸運的難民;抗日戰爭,他是小小的配角;重慶談判,他已是秋後的螞蚱。所以,蔣介石發難:「中國不能有兩個太陽!」運用暗喻,表達了誓死剿共的決心。毛主席笑答:「兩個太陽應該由人民選擇一個!」巧妙雙關,要和,可以「全民選舉」;要打,自有「人民戰爭」。
  
然而,毛主席早已看穿了蔣介石。在文藝界的一次聚會上,有人問:「假如談判失敗,國共全面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毛主席幽默地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利益的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是易如反掌。
」   
毛主席離開重慶後不久,《沁園春?雪》發表,在文藝界掀起了一場空前熱烈的討淪。雖然老蔣一輩子都沒讀懂這首詞,但也足夠令他火冒三丈、寢食難安。詞中那種勝利姿態分明是在告訴蔣介石:蔣家王朝必然滅亡!這恰似一招回馬槍,深深刺中了老蔣的心臟,也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為重慶談判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九、前後呼應。   

當然,這首詞也絕非是孤立的,它與毛主席的許多著作相關聯和印證。在陝北的日子,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環境安定而又精力旺盛的時期。他開始更深入地研讀馬列書籍,並與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毛澤東思想」。他的關於軍事、政治、哲學的最主要論著都出自這一時期。而其思想成型的最明顯標誌和證據正是這首詞。
  
1925年10月,他正在苦苦尋求救國之路,寫下了《沁園春?長沙》,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疑問。1936年2月,他才終於找到了光明大道,寫下了《沁園春?雪》,給出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答案。兩首詞詞牌相同,結構相似,主旨相連,一問一答,遙相呼應,妙趣橫生。正是十年求索,十年攀登,十年磨一劍,難怪如此華美,如此壯闊,如此地鋒銳!  
 
1935年12月,他寫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點明日本帝國主義正準備吞併全中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論證了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936年7月,他告訴美國記者斯諾:「蔣介石總有一天要面臨選擇,要麼抗日,要麼被部下打倒。來自他的將領和抗日群眾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做出決定的時間不遠了。」僅僅5個月後,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促成了國共再次合作。
  
1936年12月,他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深入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人民戰爭的思想和戰略方面的諸問題。指出人民軍隊能夠發展壯大並戰勝敵人,以及戰爭的持久性和艱苦性。1938年5月,他寫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抗日戰爭分成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這是真正的指點江山,這是真正的激揚文字,這是真正的神來之筆。這是詩中極品,只能夢尋偶得,絕非刻意雕琢;這是千古絕唱,源於靈感噴發,可遇而不可求。試問中華詩詞的巔峰在哪裡?李白的《將進酒》可比作崑崙,蘇軾的《水調歌頭》可喻為太行,而《沁園春?雪》就是當之無愧的珠穆朗瑪!
  
它讓我們領略了一種絕美。上闋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描繪了一幅遼闊的北國雪景圖,更隱喻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全景。下闋以改天換地的豪情,展開了一幅壯麗的中華歷史長卷,更暗含了建設國家的全盤大計。縱橫幾萬里,上下數千年,時空交織而又渾然一體。藝術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發拳拳至愛,軍事上吹響勝利號角,政治上評說文武之道。   
它給我們指引了一個方向。戰爭是為了和平,和平是為了建設,建設是為了富強。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穩固的國防和勤勞的建設。我們不正是走在這樣的康莊大道上嗎?我們軍事強大而不搞侵略擴張,我們專心建設因而經濟騰飛。英雄豪傑和風流人物不僅出現在戰火四起的動盪年代,更會出現在如火如荼的建設時期。  
 
它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偉人。具備了偉大的心靈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胸襟、情懷、兵法和鬥志注入了詩中,才成就了這不朽佳作。它彰顯了詩人精神世界深層中一些尋常難見難及之處,讓我們領略到他超凡的智慧、過人的膽識,感受到他對中華民族的堅定信心、對祖國母親的無限忠誠。  
 
它使我們認清了一個民族。我們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壯麗的山河、英雄的兒女!它所蘊含的正是五千年文明粹煉的精華,正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財富。它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它與整個民族的命運相契合,它是中華民族發出的時代最強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本能地喜歡上它,被它點燃心中永不熄滅的聖火。

我懷著深深的敬意誦讀這首詩詞,漸漸攀上情感的巔峰;我懷著深深的敬意接受這份財富,慶幸生在偉大的中國;我懷著深深的敬意寫下這篇文章,含淚追憶領袖的風采。斯人已逝,卻給我們留下了永遠的珍寶和永遠的懷念。我不說他是完人,但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不說他能永生,但他已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ll4sG0BMH2_cNUgRD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