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味道鮮美, 海鮮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頂蓋的蟹、豐腴的貝、眾多的魚蝦……然而,民間卻一直流傳著關於吃海鮮的多種傳言:
海鮮里有寄生蟲,不能吃,
海鮮重金屬超標,
吃海鮮影響傷口癒合,
有皮膚病不能吃海鮮
……
這些傳言讓喜歡吃海鮮的人們咽了咽口水,卻只能停下手中的筷子。
關於海鮮的這些傳言都是真的嗎?今天我就來一一擊破這些吃海鮮的謠言,讓大家放心吃海鮮。
01
謠言:海鮮里有寄生蟲,不能吃
海鮮做熟或者經過冷凍滅菌後,可以放心吃。
海鮮中最常見的寄生蟲問題是異尖線蟲(Anisakis),如果捕撈後直接生吃確實有風險。
尖線蟲屬於線蟲寄生蟲,它是一種全球分布的寄生蟲,他們可以感染很多種海水魚種,包括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海鱸魚、鱈魚、帶魚、海鰻、石斑魚、鯡魚、真鯛等等。人一旦不小心食用,就可能導致急性異尖線蟲病。
急性異尖線蟲病是由大量活蟲進入體內所造成。這些活蟲鑽入人體組織中,造成組織腫脹、出血甚至炎症,進而使患者出現噁心、腹痛以及嘔吐等症狀。此外,這種寄生蟲還會導致過敏性異尖線蟲病。
不過,現在很多海鮮都是人工養殖的,寄生蟲風險沒有那麼高。而且只要充分做熟,就能殺死寄生蟲。
圖片來源:freepik.com
而一些生吃的海鮮,比如生三文魚片,正規三文魚在銷售到市場前也有嚴格的寄生蟲控制要求,如經過零下 23 度冷凍 1 周或者零下 35 度冷凍 15 小時處理,都能夠殺死寄生蟲,也可以放心吃。
最需要提醒的是:淡水水產的寄生蟲感染風險比海鮮高,不要生吃,加辣椒大蒜芥末醋等,都殺不死寄生蟲,一定要做熟!
02
謠言:海鮮重金屬超標,不能吃
大多數海鮮適量吃是安全的,但大型魚類要當心。
海鮮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主要得看人們吃了多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周吃水產品 280~525 克,而且我們中國人人均對食用量遠低於這個量,通常都是安全的。
不過,重金屬可能會通過食物鏈,在魚類中出現「生物富集」,食肉的大型魚類,重金屬超標的風險更大,應該儘量避免食用。
美國 FDA 根據重金屬汞含量,對常見的魚類進行了分類,幫助大家選擇食用的魚類,並確定食用次數。
- 最佳選擇的魚類 ,包括:淡水龍蝦、龍利魚、扇貝、沙丁、鯡魚、鲶魚、牡蠣、三文魚、鱈魚、羅非魚等;
- 良好選擇的魚類 ,包括:鯉魚、鯛魚、大比目魚、石斑魚、銀鱈魚等。
- 不要選的魚 ,包括:大耳馬鮫、大目金槍魚、方頭魚(墨西哥灣)、劍魚、馬林魚、鯊魚、紐西蘭紅魚,要儘量少吃。
成人一份大約是 113 克,兒童 減半一份是 57 克
圖片來源: 美國 FDA 吃魚建議
03
謠言:冷凍海鮮營養差,不能吃
很多人覺得冷凍海鮮凍的時間太久,營養都損失了。
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現在的冷凍海鮮幾乎都是採用速凍技術,能快速地把食物溫度降低到遠遠低於水的凝固點(通常在零下 18℃ 下),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營養和口感,營養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國際上的健康機構,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英國營養師協會(BNF),都認為:速凍食品和新鮮食品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太大差異,都可以作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而且,溫度低,細胞活動基本都停止了,微生物的活動也受到了極大限制,能夠保存很長時間。
不過,冷凍海鮮長時間冷凍會逐漸失水,可能口感會稍微差一些。
04
謠言:冷凍海鮮用甲醛保鮮,不能吃
還有人擔心,冷凍海鮮會用甲醛來保鮮,這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低溫冷凍本身就可以很好地保鮮了,沒有必要用甲醛。而且,甲醛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揮發性也很強,真用的話會很容易聞出來。
為什麼一些檢測發現海鮮等水產品中會檢出甲醛呢?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是它自身產生的。
海鮮含有的氧化三甲胺可以分解成甲醛,海水動物體內含有甲醛是正常現象。而且冷凍海鮮中整體的甲醛含量非常低 ,不會給健康帶來危害。所以,只要是正規品牌的冷凍海鮮,完全可以放心吃 。
圖片來源:freepik.com
05
謠言:隔夜海鮮有毒,不能吃
隔夜本身沒有問題,之所以有說法稱隔夜海鮮隔夜食物亞硝酸鹽超標不能吃,主要是因為沒有儲存好。
亞硝酸鹽不會憑空產生,是因為有細菌活動將硝酸鹽轉化成了亞硝酸鹽。只要注意及時合理儲存,抑制了細菌活動,就不用擔心會亞硝酸鹽超標。
對於做熟而當天沒有吃完的海鮮,應該儘快用保鮮盒或者保鮮袋包好,放冰箱冷藏或冷凍;下一餐再吃的時候,最好也要再充分加熱一遍。
當然,最好還是吃多少買多少,吃新鮮的。
06
謠言:海鮮里有沙子,吃了會得腎結石
別嚇唬人啦,沙子顆粒很大,根本不會進入身體,而是直接隨著糞便從腸道排出。
腎臟是我們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我們人體內很多代謝廢物都要通過腎臟代謝然後經尿液排出體外。但是,當人體的這些代謝廢物,如鈣、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晶體物質太多,在腎髒中沒有及時、順利的排出體外,而與腎臟內的基質A、酸性黏多糖等有機物質結合,就會產生結石,日積月累就導致了腎結石,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
所以,腎結石根本是因為腎臟內的代謝廢物沒有及時排出體外而形成的。
海鮮中如果真的有沙子,顆粒就很大了,根本不會進入我們的腎臟,而是直接隨著糞便從腸道排出了。所以,吃了有砂的海鮮也不會使人得腎結石,最多也就 :硌牙。
07
謠言:海鮮和啤酒一起吃,會得痛風
普通人偶爾吃一次,不會馬上得痛風。已經有痛風和高尿酸問題的人,確實會增加痛風風險。
痛風的本質,是人體對於尿酸的代謝出了問題。
人體嘌呤代謝之後產生尿酸,正常情況下,尿酸經腎臟從尿液排出。但如果尿酸過多,或者人體排出尿酸通路不通暢,尿酸就會在體內積累。積累到一定濃度,尿酸結晶析出,出現痛風。
很多海鮮都是高嘌呤食物,而啤酒原本嘌呤含量就高,酒精還會抑制尿酸排出,進一步增加尿酸濃度。 酒精與海鮮都是痛風的高風險因素,加在一起是雪上加霜,分開吃也同樣增加痛風風險。
因此,對於尿酸代謝正常的人來說,海鮮啤酒,偶爾吃吃不用擔心。
但對於已經有尿酸問題的人,酒精與海鮮都是痛風發作的高風險因素,加在一起更是雪上加霜。啤酒就不要喝了, 海鮮選擇中、低嘌呤含量的品種,少吃一點。比如,常見的魚類(三文魚、鱸魚、鯉魚、鯽魚、鰻魚、鱔魚等)、部分其他水產(鮮貝肉、螃蟹、蝦、龍蝦等)等,都可以放心吃。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08
謠言:海鮮是發物,生病的人不能吃,有傷口不能吃
很多人說有傷口不能吃海鮮,因為海鮮是發物,會影響傷口癒合。
其實「發物」最早來源於傳統醫學和民間習俗而總結出來的「忌口」經驗,但一直都未對「發物」作出明確清晰的定義及概念 ,現代營養學和醫學裡也沒有關於「發物」的描述。
實際上,所謂的發物,可能只是「海鮮過敏」。
海鮮的鮮,來自於其中各種各樣的呈味物質,而這些呈味物質非常複雜,有些人吃了就會過敏,比如皮膚癢、風疹團等,少部分人還可能拉肚子甚至過敏性休克等情況。一些人就把它當做是「發物」,認為吃了它會影響身體康復、傷口癒合,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其實生病了、受傷了,需要遵醫囑,適度加強蛋白質等營養攝入,海鮮中的一些魚蝦還是非常好的營養來源。
患病或手術前對這些食物不過敏,吃了也沒有不舒服,那就完全可以照吃不誤。
09
謠言:有皮膚病,不能吃海鮮
這要看是單純的皮膚疾病,還是海鮮過敏造成的皮膚反應。
海鮮是一種常見的過敏原。有些人對海鮮過敏,吃了後身體產生過敏反應,比如,皮膚會出現蕁麻疹,有劇烈的癢感或燒灼感,嚴重時候皮膚還會過敏性紫癜等,為了保險,一些皮膚科醫生會建議皮膚病人不要吃海鮮。
而除了明確的海鮮過敏造成的皮膚病外,大部分皮膚病的發病與過敏無關。這些皮膚病患者吃海鮮並不會導致原有皮膚病加重,也不會誘發新的皮膚病發生。
只要吃海鮮後沒有不良反應,就可以放心吃。
圖片來源:freepik.com
10
謠言:懷孕吃海鮮,容易流產
這種說法完全是嚇唬媽媽們了。
實際上,海鮮中含有很多優質蛋白,還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如EPA、DHA等,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都非常重要。所以,孕期適當吃海鮮對媽媽和寶寶都有好處。
正因如此,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膳食指南都建議:孕期要每周吃 2~3 次海產品,幫助獲得優質蛋白質和 DHA(一種多不飽和脂肪酸)。
不過,孕期吃海鮮一定要保證安全,一定要做熟。
生魚片、生蟹、生蚝、生蝦……嘴饞也要忍一忍,生的水產海鮮可能會傳染沙門氏菌、彎曲桿菌和多種寄生蟲比如弓形蟲。而沙門氏菌和弓形蟲可能經胎盤傳播,它們才是真正的風險因素。
另外,也要注意避免吃到重金屬含量高的魚, 如大耳馬鮫、大目金槍魚、方頭魚(墨西哥灣)、劍魚、馬林魚、鯊魚、紐西蘭紅魚等,儘量不要吃。
圖片來源:freepik.com
11
謠言:海鮮和水果一起吃,等於吃砒霜
這種說法其實毫無依據。
之所以說海鮮和水果一起吃等於吃砒霜,是因為海鮮中含有五價砷化合物,而水果中有維生素C,這倆相遇會還原成有毒的三價砷,又稱為三氧化二砷,這就是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確實是三價砷,維生素C也確實是還原劑,理論上說,在實驗室的環境下,純化的維生素C與五價砷,如果加以化學催化,有可能產生砒霜
但是,我們的人體消化系統並不是簡單地化學反應爐,而且我們吃的食物還有很多其他的元素,並不會導致砒霜的產生。海鮮中的砷又多為有機砷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里最多不超過總砷含量的4%,有機砷很快就可以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
而且,人體需要大劑量的砷和維生素C結合才會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目前,我國現在對海鮮中砷的控制很嚴格,正常人可能需要一次性吃幾百公斤海鮮才可能中毒,一般人顯然是吃不了那麼多的。所以,正常吃海鮮完全不用擔心會產生砒霜。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海鮮這麼好吃,可別被這些誤區給耽誤了!
圖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iCRFnUBd8y1i3sJhp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