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是如何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

2023-12-06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基辛格是如何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

導 讀

今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100歲。他的名字,估計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對於他如何秘密訪問中國、如何推動尼克森總統訪華的故事,人人幾乎都能說上兩句,畢竟,基辛格做過的那些事,都算得上中美兩國外交關係上的大事;說陌生則是因為,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為什麼偏偏是他,成為了打破中美關係僵局的第一人?這和他本人的經歷有著怎樣的關係呢?本期《1039聽天下》為您講述基辛格的傳奇人生。

移民美國 抬頭做人

讓我們先從基辛格的名字開始聊起,不知道您是不是注意到了,基辛格這個姓氏在英文里有個特別的意思,什麼呢?Kissinger,就是正在親吻的人。其實,這本來是個德國姓氏,因為基辛格的祖上就是貨真價實的德國人。

1923年5月,亨利·基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出生的時候,正趕上了德國社會的動盪時期,那是一戰結束後的第5年,德國經濟瀕臨崩潰,各種極端思想開始出現,法西斯勢力在德國逐漸壯大。

那個時候,德國瀰漫著一股強烈的反猶思想,猶太人遭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和壓迫,比如說,他們不能參加公眾集會,甚至都不能去現場觀看足球比賽。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基辛格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的不公進行著反抗。比如說,他經常跟自己的弟弟或者是朋友一起,假裝自己不是猶太人,偷偷溜進體育場裡觀看足球比賽。

後來有人問他,那會兒他那么小,在那樣的環境下還去做這種事,他就不害怕嗎?基辛格滿不在乎地回答到:「不怕!大不了就是挨一頓打唄。」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讓他後來做出了那麼大的成就吧?

1938年,基辛格家發生了一件大事,在他母親的強烈堅持下,一家人——包括基辛格的父母和弟弟移民到了美國。

基辛格和弟弟沃特

老太太當年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他們留在德國不會有前途,事後來看,這怕是老人家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了,因為再過一年,二戰就會全面爆發,到那個時候,等待他們的,恐怕只能是集中營了。

移民到美國以後,基辛格進入了美國的中學念書,他也把自己德國化的名字海因茨,改成了美國人常用的亨利。那時候,有一件事情深深觸動了基辛格,發生了什麼呢?

有一天,少年基辛格在街上走,迎面過來了一群非猶太人。基辛格的第一反應是,要找地方躲起來!為什麼?因為在德國時,他如果跟一群非猶太人迎面相遇,等待他的一定是騷擾外加一頓毒打。然而就在他準備閃人的時候,他才忽然意識到,自己早就已經離開了那個充滿噩夢的祖國了。

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深,以至於在他卸任美國國務卿的告別演講上,還說了這樣一番話:1938年我來的時候,華盛頓中學要求我寫一篇作文,講一講作為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麼。我是這麼寫的——我想這是一個人人可以昂首挺胸過街的國家。

1942年,19歲的基辛格接到了美國的徵兵令。這件事對他而言,有著額外的意義,這意味著美國這個讓基辛格產生了很強歸屬感的國家,終於開始接納他了。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在此之前,儘管他已經非常美國化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他依然是個來自美國敵國的公民。所以基辛格覺得:參加反對軸心國的戰爭,是一種榮譽——他終於不再是外人了。

基辛格(2排右1)與他所在部隊的其他士兵

總之,他是高高興興上前線的,只不過,他沒有進入作戰部隊,由於獨特的語言天賦,外加在學校的優異成績,基辛格被挑選進了情報部門,參與前線的反間諜工作。這份特殊的工作,讓他變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貴人相助 踏上從政路

二戰結束後,基辛格進入了哈佛大學讀書,主攻政府管理和哲學。在當時,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名學者,那他最後怎麼又成了外交官呢?

1944年,美國國會出台了一個《退伍軍人權利法案》,針對在二戰後的美國退伍老兵,為他們提供醫療、住房和教育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得不說,當年的美國政府真的很有遠見,在二戰還沒結束時,已經在考慮戰後退伍軍人問題了。

受這個法案的影響,戰爭結束後,數百萬美國退伍軍人能夠平穩地回歸到平民生活中。基辛格也算是這個法案的受益者之一,1947年,他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學。在那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貴人,也是他的導師埃利奧特教授。

威廉·揚德爾·埃利奧特教授

埃利奧特教授很喜歡聰明的基辛格,不僅給他提供學業上的指導,還幫他策劃了一個特別的項目——哈佛國際研討會。在這個項目里,世界各地有前途的年輕領導人,會在每年的暑假齊聚哈佛,共同探討未來的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

至於基辛格本人,則通過舉辦這個項目,快速了擴展的人脈,特別是在美國的學術界和官僚界,他打造出了一張極具影響力的關係網。

1954年,基辛格獲得了政治管理學的博士學位,還留在了哈佛任教。然而他很快就發現,哈佛大學的終身教職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雄心。在他看來,自己研究了這麼多年國際政治,卻一直是紙上談兵,總不如去實踐中檢驗一下。換個通俗的說法就是:基辛格想從政了。

可您要知道,在美國,沒有點背景的人想要去從政,那可是很難有大前途的。偏偏在這個時候,又一位能夠提點基辛格的貴人出現了——

他,就是納爾遜·洛克菲勒。看這個姓估計您就猜到了,他正是那位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兒子。

美國的財閥家族往往有這麼個傳統,就是在生意做得夠大以後,總要送一個家族成員去從政,子女取得政壇地位後,又會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來反哺家族。

在當年,納爾遜·洛克菲勒正在擔任艾森豪總統的國際事務助理,他彙集了一批學術界的專家,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進行探討。以基辛格當年的才學,自然成為了這個專家組中的一員。

在這些探討會裡,基辛格和納爾遜一拍即合,他很快就加入了納爾遜的顧問團隊,後來更是直接進入了美國政府,成了甘迺迪總統的特別顧問。就這樣,基辛格得償所願,踏上了從政之路。

秘密訪華 打破中美僵局

1969年,尼克森當選第37屆美國總統,他任命基辛格作為自己的國家安全顧問。然而,所有人都對這個任命感到意外。那他們倆為什麼會走到一起?又是如何攜手恢復中國與美國的外交關係的呢?

說起尼克森和基辛格性格,真是有著天壤之別,尼克森為人獨斷專行,喜歡耍政治手腕;基辛格呢,則是典型的四平八穩式的學者型官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家都不覺得他們兩個能很好地共事。

可是對那些真正了解他們的人來說,這倆人其實又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說,他們在外交政策上都喜歡走神秘路線,都不太合群,卻又都喜歡出其不意地讓對手大吃一驚。靠著這種潛在的相似之處,兩人居然合作得非常愉快。

尼克森總統與時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

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時,恰好是冷戰高潮的1969年,美國正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開始謀劃修補與中國的關係。

他先是在多個場合釋放友好信號,同時也托與中國關係好的國家——比如羅馬尼亞和巴基斯坦的領導人,給中國政府捎口信。於是,才有了基辛格秘密訪華、以及之後的尼克森總統正式訪華。中美兩國在相互隔絕了20多年後,終於又實現了外交關係的正常化。

關於基辛格訪華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他利用出訪巴基斯坦的機會,從那裡乘飛機進入中國,在中國進行了48小時的停留和訪問。訪問期間,他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多次會談。

基辛格的這次訪問,各種文章和紀錄片已經講過太多次,在此我就不想給您重複了,我只想給您講幾個他當年訪華時的小細節。

先說第一個,基辛格從巴基斯坦剛上飛機後不久,就發現了一件尷尬的事情,出什麼事了呢?基辛格後來回憶道:我精心準備了一套乾淨的襯衫,帶到中國去。我把他們放在了單獨的包里,可是包丟在了巴基斯坦。所以我必須從我的團隊成員那裡借襯衫,但他們都比我高,比我瘦……

基辛格採訪片段

這件不合身的襯衫讓基辛格非常不舒服,再加上是秘密訪問中國,使得他在第一次與周總理會談時,顯得格外的緊張和不自然。

擔任現場翻譯的唐聞生女士,至今仍然記得當時的情況:按照我們中方的這個慣例,也是總理的指示,當天下午舉行第一次會談,在總理到來之前,他們4個人在門廳裡頭排得整整齊齊,面部嚴肅,直瞪著那個門,基辛格還顯得更加緊張,因為長途飛機之後,包裝好的那襯衫落在巴基斯坦了,他借的是霍爾德里奇的襯衫,所以這個襯衫領子就顯得比較緊,他那個樣子就更加不太自然。門一下開了,然後攝影燈啊嘩的一下也都亮了,總理大步邁進來,然後基辛格趕快上前伸出手,兩人熱烈握手,然後就進去會談。

那兩天,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多次會談。在會談開始前,基辛格做了很多工作,各種資料帶了一大本,光是開場白就寫了好幾篇。會談開始後,他就照著稿子侃侃而談,說了很長時間的客套話,無非就是稱讚中國是文明古國啦,自己很榮幸來這裡訪問啦等等。周總理一直靜靜地聽著,沒有更多的反應。

在長篇大論結束後,基辛格終於觸及到了一個關鍵問題——台灣問題,他按照出發前與尼克森商量好的口吻,直接表示: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者是台灣獨立。

這個話音剛落,之前一直沉默的周總理馬上表示:好!我們現在可以談了!中美雙方就這樣用「一個中國」的觀點,為整個會談定下了基調,這也確保了之後多次會談能夠順利進行。

基辛格與周恩來總理在秘密訪問中國期間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讓基辛格印象深刻。在那48個小時里,為了保密需要,他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繫,自然也就不了解那兩天世界上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於是,雙方最後一次會談進行到尾聲時,周總理特意多花了一些時間,向基辛格通報了北京方面新收到的各種國際消息。這個非常具有風度的行為,讓基辛格十分感動,也讓他對周總理的印象分直接拉滿。

多年以後一次接受採訪時,基辛格曾經這樣評價周總理:周恩來總理是一個擁有超凡智慧的人,他彬彬有禮,待人親切溫暖,他對一些細節問題考慮得尤為周到。

總之,基辛格的這次秘密訪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他離開中國4天後,中美兩國同時發表了公告,向世界宣告了基辛格訪華的消息,同時也宣布了尼克森總統即將正式訪問中國。在此之後,中美兩國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交流的新時期。

退出政壇 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72年,美國爆發了著名的「水門事件」,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尼克森總統辭職下台,福特接了他的班,基辛格則繼續留在美國政府任職。

不過到了1976年,隨著福特在總統大選中落敗,基辛格也決定急流勇退,退出了美國的政壇。他去喬治城大學擔任了教授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還在多個諮詢委員會任職,總之是一副一心投身學術研究的樣子。

可是您別忘了,基辛格畢竟是猶太人,做生意的頭腦是刻在基因里的。到了1982年,他一手創建了用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顧問公司。

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家公司一直隱藏在迷霧裡,電話簿里找不到它,連公司總部所在的寫字樓名錄里,也刻意隱藏了公司的信息,只能靠內部人士引見,通過寫字樓的一部專門電梯,您才能夠來到公司所在的正確樓層。誒?這不就是一家顧問公司嘛,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神秘呢?

基辛格知道,自己作為從政多年的老外交家,在世界各國都有不錯的人脈關係,為了避免授人口實,他寧願低調地發財。所以,他的客戶都是通過熟人介紹,而且,都得是那些夠規模的大型公司,像是美國的運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瑞典的愛立信、義大利的菲亞特、德國的默克製藥等等。

基辛格為這些大型跨國公司,提供國際業務和外交領域的諮詢服務。說白了,就是當這些國家想要開拓海外市場的時候,基辛格能夠充分利用自己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指導他們了解目標國家的相關情況。當這些公司在某些國家遇到問題時,他也會偶爾幫忙刷下臉,利用自己的聲望幫他們擺平一些事兒。

也就是說,基辛格服務的不是一國政府就是跨國公司,而兩邊最不缺的就是錢,他作為中間人,這服務費想來也是一定不會少收了。當然了,為了避免自己的名譽受損,他在為客戶提供服務前,都會設定一個前提:就是這些跨國公司從事的項目,必須要對他們進入的國家有利,不能損害東道國政府的利益。這樣一來,基辛格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成為雙方都信任的中間人,從而能夠有效地調節雙方的矛盾,為大家找到一條共贏之路。

基辛格的一生,橫跨了多個歷史時期,他自己也親歷和創造了太多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機遇造就了他,而他又反過來,對歷史起到了推動作用。

回顧基辛格的一生,他最得意的成就,依然是推動了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正常化,他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如今已經很少見的稱呼——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習近平主席發給美國總統拜登的唁電中,是這樣評價基辛格的——

半個世紀前,他以卓越的戰略眼光,為中美關係正常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既造福了兩國,也改變了世界。他把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為畢生追求。基辛格的名字將永遠和中美關係聯繫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將永遠被中國人民銘記和懷念。

內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1039聽天下》

編輯:蓋蓋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d3e8758d17061ada689cc0cf3647a4.html










1.17億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