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榮情緒化吐槽,後果終須長安買單

2024-01-19     車市觀察

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2024年,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出圈」了,即便是沒有爾濱那樣熱度,也是堪比山東呂台長了。但是,朱華榮所引發褒貶不一的輿論,其最終的後果也需要長安汽車來買單。

在1月16日日舉辦的2024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上,朱華榮除了專門解釋長安汽車與華為的合作模式,還回應了多個熱點話題,甚至語出驚人, 「BBA是落後的東西」,國外的品牌還沒有動手,讓造車新勢力去探路。

諸如的言論還有,

「HI模式是強強聯合,其他模式是有問題的。」

「幾十萬的車非說幾千萬,做廣告都沒有底線了,這個行業太糟糕了。」

「新勢力造車已經死掉90%,我認為還不到(頭)。」

……

一石激起千層浪。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

朱華榮的這一番言論之後,引發了各種長篇累牘的分析,因為牽扯到華為和國外品牌,甚至被指暗諷余承東智選車業務,各種扣帽子和抨擊的不在少數。

解析與華為的合作,抨擊新能源汽車的無序競爭,揭示國外品牌的虎視眈眈,朱華榮說的這些本身都沒錯。其實,長城汽車魏建軍、吉利汽車的李書福都曾表達過一些類似的說法,尤其是行業的無序競爭。

起亞中國營運長楊洪海在公開場合豪言:「我們燒錢都能把中國車企燒死!」,這種激烈的言辭很不中聽,但是國外品牌的自信源於其在技術積累、人才儲備和全球化經驗等方面的深厚底蘊。

只是,起亞的這種自信,在中國市場至今都未轉化為其所期待的成功。或許,正如朱華榮所說,這些跨國品牌咋等待最佳的「入場時機」。探路也好、摸索也罷,自主品牌一路走來的實踐證明,這種親自實踐很有必要,也不是拿別人的經驗就能反超的。

所以,國外的汽車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已經比較被動甚至落伍了。其實,朱華榮的一番話,並不是很出圈,只不過涉及到的對象比較敏感,朱華榮所處的國企這樣的身份,與其所說的話不太匹配而已。

相對李想、余承東這樣的造車新勢力領導,要靠輿論來帶動線上和線下的流量。朱華榮是長安汽車這樣國企的掌舵人,已經有著成熟的產業鏈和商業思維,長安自身也沒有不幹就要死的困境,更沒有太多盈利上的重壓。

更不需要像前者一樣懟天懟地懟行業,來破壞既有的行業規則,從而獲得流量甚至是資本風口的支持。長安汽車只需要當好自己的「乖寶寶」,按照既定的路線前行就行。朱華榮也不是李想和余承東那樣張揚的性格,更多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

與朱華榮接觸不多,尤其是在上位長安掌舵人之後。記得,朱華榮還是長安汽車副手的時候,長安CS75剛上市沒多久,產品問題比較多,一位車主在微博上求助,說車輛出現問題,得不到不解決。車市觀察將問題反饋給朱華榮,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可見其雷厲風行的一面。

可以說,朱華榮此次情緒化的吐槽有點得不償失。要知道,朱華榮此次發言是在長安夥伴大會上發言,可是事後大家都在討論行業亂象,爭論與華為合作的是否有未來,甚至在為自主品牌鳴不平。長安夥伴大會本身的內容被忽視了。

還有多少人去關注,華為與長安的新公司名稱,誰還會去關注長安280萬輛目標,以及長安汽車的商業打法等,本末倒置了。這樣的例子,長城汽車也有過,發布會上大談網絡水軍。不能為了流量而流量,不能為了輿論而輿論,朱華榮把輿論帶歪了。

「一怒之下踢石頭,只會痛著腳指頭。」然而情緒和吐槽過後,一切的後果終究需要自己來承擔。朱華榮在抨擊一切的同時,也必會遭受來自行業的一切反噬,看看長城汽車就知道。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也說了。尤其是還還涉及到了華為和理想這樣的輿論場上的高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94dc533fc301f0b75ea66b250b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