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第一!真有外星人?網友:找對象範圍又擴大了

2022-06-14     故事會

原標題:熱搜第一!真有外星人?網友:找對象範圍又擴大了

你有暢想過外星人降臨地球嗎?

世界各地總會出現各種發現外星人的聲音,相關電影也是層出不窮。

如今,「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真的出現了。

據日媒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採集的樣本中檢測到了20多種胺基酸。

這是第一個證明在地球外存在胺基酸的證據,這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

{

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確認

}

2020年12月,由探測器「隼鳥2號」搭載的為期6年的回收艙從3億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龍宮」(Ryugu)返回地球,並帶回約5.4克行星表面樣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團隊分析了樣本後,從中檢測到20多種胺基酸。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名譽教授小林憲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體上發現多種胺基酸是「史無前例」的,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證明胺基酸存在於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這些化合物從太空到達地球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胺基酸可能存在於其他行星和天然衛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誕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地方」。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接近其目標小行星「龍宮」。

圖片來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胺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機分子。雖然還不知道胺基酸是如何到達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種理論認為,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胺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漿覆蓋變得極其炎熱後便不復存在,但隨後又被流星從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論認為,胺基酸本身就存在於地球表面。

此次,「隼鳥2號」採集樣本來自不受陽光或宇宙射線侵蝕的小行星地下物質,對其分析是在沒有將其暴露於地球空氣中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意味著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外層空間中也存在生命的組成部分。

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的消息一出,有人表示星際之戀代入了。

有人感慨童年幻想成真!

有人表示想要「回家」!

還有些人,他們的三體DNA動了。

{

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找外星生命

}

1977年,美國發射了旅行者一號(Voyager 1)、旅行者二號(Voyager 2)。目前,這兩個人造飛行器已飛出了太陽系的邊緣,正向著茫茫的宇宙深處駛去。它們安裝了介紹地球的金唱盤,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地外文明發現飛船並解碼金唱盤。在金唱盤中,人類向宇宙中的其他文明發出了充滿友愛的誠摯邀請,其中中文普通話的語音內容為:「各位都好吧?我們都很想念你們,有空請到這來玩。」

可惜目前仍然沒有獲得任何有關外星文明的信息。更為遺憾的是,到2025年左右,飛船的通信系統將因為供電不足而停止工作。

旅行者號金唱盤的表面用宇宙中的脈衝星作為路標,給出了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如果地外文明與我們的天文學研究水平相當,應該可以從中解讀出含義,並以此為導航來地球做客。

圖片來源:@聯合國 官方微博視頻截圖

此外,科學家還採用射電望遠鏡搜尋外星文明信號。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開啟了第一個現代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的實驗,他使用當時美國最大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展開搜索,結果一無所獲。

2020年,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也正式開啟地外文明搜索(SETI),尋找來自宇宙深處高智慧生命的信號。

FAST發現的脈衝星藝術效果圖。

圖片來源:國家天文台

人類除了在太空尋找地外生命外,還在地球上尋找外星人的痕跡。

就在上個月17日,美國國會50多年來首次就不明飛行物公開聽證,海軍部情報局副局長斯科特·布雷說,過去20年來,美方觀測到「越來越多未經授權或無法辨識的飛機或物體出現在軍事管制訓練區、訓練靶場和其他特定空域」。按照他的說法,美國國防部沒有發現「可能表明這些現象背後有任何非地球起源的東西」。

但是布雷同時說,不排除「非地球起源」的可能性,「我們對這是什麼或不是什麼沒有任何假設」。

他當場播放兩段不明航空現象(UAP)視頻。一段顯示天空中有閃爍的三角形物體,後來被確定為光線穿過夜視鏡時產生的視覺現象。另一段視頻顯示一個閃光的球形物體高速掠過一架軍用飛機的駕駛艙窗口。布雷說,這一事件迄今無法解釋。

去年6月,美國政府公開發布不明飛行物報告,提及144例不明航空現象,其中大部分是美軍飛行員觀察到的情況。這份9頁的報告所提及現象中,有80多例被多個傳感器探測到;18例飛行模式或特徵異常,例如在有強風的高空保持靜止或者在沒有可辨識推動力的情況下以極快速度移動。

布雷在聽證會上說,儘管必須考慮到先進飛行器可能會使用「特徵管理」技術隱藏飛行能力,但在美方已知範圍內,「沒有任何對手的飛行器能夠在沒有任何可識別推進裝置的情況下飛行」。

浩瀚宇宙

充滿未知

你希望外星人真的存在嗎?

來源:科技日報,部分內容綜合自新華社、科普中國、科學大院、科技日報早前報道、網友評論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6f5137cf0339ba95beb3c622cca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