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一輩家長對於孩子職,也期待莫過於三種——公務員、編制教師和醫生。公務員與編制教師是鐵飯碗,整體工資水平和社會地位都很不錯。醫生縱然不是鐵飯碗,可它在社會上的吃香程度也超高。
不過,相比於普通公務員和編制教師,醫學生成醫之路更加艱難和辛苦。如果學生想要在三甲醫院上班,還得努力考好學校的碩士甚至博士。
學醫苦學醫難,可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去學醫
關於醫學類專業,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叫「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由此可見,醫學類專業學習難度,在大部分人眼中都是「地獄級」難度。可即便如此,近幾年來學醫的學生卻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
知道學醫難,卻仍選擇醫學專業,背後原因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真的熱愛這個專業,一種是想要在這個競爭壓力極大的就業形勢,之下殺出重圍。正是因為醫學難學,所以那些熬過來的學生,大多都能收穫工資地位不差的工作。
學醫的難點在於兩點,一個是學歷要求,一個是學習內容的難度。醫學生學習年數比其他普通本科生要多一年,臨床部分專業更是長達8年。當別的學生已經事業穩定,考慮結婚時,同一批次入學的醫學生可能還沒畢業。
其次,其他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還會有「學習重點」,有的還有「考試重點」。醫學生絕對不能有「重點」,畢竟病人不會按照重點來生病。於是,醫學生必須全部知識都沾點兒,之後精通一個方向。
停「中職」辦「高職」!官方明確表示,醫學必須得是精英教育
教育部再次下發文件,明確指出醫學教育本質就是精英教育。今後,不僅要提升醫學專業整體生源的質量,還要逐步提升醫學群體的層次。
為實現醫學精英教育,後期醫學教育發展策略有三個部分。一個是「停中職,控高職」,第二個是把,職業醫師資格證作為醫學人才的評價標準,第三個是豐富醫學類型、對技術要求更高精尖。
從以上幾個方面能看出來,未來醫學生群體整體質量比較高。根據「停中職,控高職」的要求,後期將下調高職招收醫學生的規模,把主要招收對象定位成一本的學生,同時擴大研究生學歷醫學生招生規模。
其次,執業醫師資格證,成為人才質量的評價標準後,如果有學校學生參加持證考試通過率連續三年在50%以下,那麼該校就會被下調招生規模。再者,在臨床、兒科,等方向上高精尖技術與醫學類型會更多、更豐富,職業門檻也更高。
在以往,那些想學醫但學歷不足的同學,或許還能通過中職高職等渠道來踏上學醫的路程。但教育部明確醫學就是「精英教育」後,這些渠道也會變得更坎坷。三甲或是市醫院本就難進,頂級高校學生也要為此搶破頭。
所以,那些學歷不足,甚至未達本科的同學,最好先觀望觀望、下定決心、做足心理準備再去選擇醫學院。當然,學歷不足不代表毫無可能,如果能先行提升學歷,或去鄉鎮、農村醫院尋找機會,也可以一試。
大部分考公務員、編制老師的同學,都不是喜歡這份工作或各個領域,而是因為這些工作穩定、社會地位不錯。醫學也是如此,許多同學看重了,其薪資和社會地區,忽略了背後的高壓和難度。
這裡建議,選擇醫學前,一定要確保自己對這個專業有興趣,最起碼不能排斥,尤其不能對醫院、護理部門有打心底里的厭惡和牴觸,否則只會越學越痛苦,最後浪費精力又白費時間。
有些同學心理素質一般,遇到問題容易自我懷疑,從而想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學這個干這個,由此生出轉行、跑路的想法。這種心態放在其他普通行業還說得過去,放在醫學專業,真的痛苦無比。
無論學生是否對醫學類專業感興趣,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學習的基礎。未來學生要面臨高壓的學業、多一年甚至幾年的學習生涯、更高的學歷要求,若無過硬的心理素質,怕是很難熬過去。
醫學精英化是必然之勢,這個領域既有鐵飯碗的穩定,也有金飯碗的薪資待遇,所以學習過程和門檻要求,也比普通專業高。所以,學歷或學習能力一般的,還是要慎選。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醫學專業逐漸往精英化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14af985e684ca6caeb1e3184d6f2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