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可以達到多少?政府會確定怎樣的增長目標?
這些問題,在經濟界、投資圈裡被熱烈討論。
把增長目標設定得高一些或者低一些,決定著宏觀政策的力度,以及投資機會的分布。至於多變的疫情和國際局勢,又讓實現目標充滿了不確定性。
通過觀察地方政府的設定的2023目標,或許可以找到部分問題的答案。
最近,有一批「急性子」的城市,已經召開或者開完了「兩會」,並正式發布了2023年的增長目標。
有6個城市比較重要,堪稱風向標,它們是:長沙、合肥、濟南、青島、福州和鄂爾多斯。
最令人吃驚的是,長沙喊出了「7%左右」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是目前已知的、經濟總量較大的城市裡,把目標設定得最高的。
長沙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在2022年12月30日召開的人大會議上通過的,全文在1月4日發布。下圖就是報告提出的2023年增長目標:
長沙不僅設定了較高的GDP增速,還設定了較高的次要指標,比如8%以上的「規上增加值」、7%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以及7%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等等。
2022年長沙經濟增長如何?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有披露:
從上圖可以看出,2022年長沙未能完成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7.5%以上」,實際增速只有4.8%。
不要輕視4.8%的增速,它在中國內地經濟總量20強城市裡,是增長得最快的。而且長沙2022年的工業、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長情況,都表現得不錯。
換句話說:長沙在2022年主要城市中拿下了「增長冠軍」的頭銜;2023年先聲奪人,提出了到目前為止最高的增長目標,準備在2023年衛冕主要城市的「增長冠軍」。
或許會有讀者問:2022年是資源城市的黃金歲月,鄂爾多斯等城市賺得盆滿缽滿,它們是如何確定2023年增長目標的?
鄂爾多斯、榆林等一批煤炭城市在2022年增長得非常好,主要原因是煤炭價格暴漲。但這些城市在GDP增速上並不特別扎眼,因為計算GDP增速的時候,需要剔除價格因素。
只有計算GDP名義增速的時候,鄂爾多斯們才光彩奪目,增速超過20%。不過煤炭城市的總量都偏低,未能進入前30名。
另外,他們的財政收入增長非常可觀,比如鄂爾多斯2022年地方財政收入大增了52.7%(下圖):
對於2023年的經濟增長,鄂爾多斯2023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設定的:
目標是「6.5%左右」,低於長沙的「7%左右」。
其實這也比較合理,煤炭價格不可能一直漲下去,能在高位穩住就非常不錯了。一旦烏俄戰爭結束,能源價格普降,煤炭城市的經濟增長可能前高後低。再加上去年基數較高,今年繼續高增長其實難度不小。
福州2022年的經濟增速也非常快,達到了5.2%,超過了長沙的增速。只不過福州經濟總量偏小,未能進入前20名。
所以:2022年經濟增長前20名城市的「增長冠軍」是長沙,前25名城市的增長冠軍則是福州(至少從前三季度的數據看,是如此)。
不過福州對2023年增長目標設定比較謹慎,定在了6.5%左右,把最高目標的榮譽留給了長沙。
至於另外三個萬億GDP大城:濟南、合肥、青島,分別把2023年的增長目標設定在了5.5%、6.5%、5.5%。
行文至此,我們再總結一下上述6個城市的增長目標:
長沙 7%左右
合肥 6.5%以上
鄂爾多斯 6.5%左右
福州 6.5%左右
濟南 5.5%左右
青島 5.5%左右
這6個城市中,青島經濟總量位居內地城市第13位,長沙位居15位,濟南位居20位,合肥位居21位,福州位居23位,鄂爾多斯位居53位。
他們最近公布的2023年增長目標,對於我們判斷全國的目標設定,有很強的參照意義。
我之前在文章里已經兩次預測,2023年全國增長目標會設定在5.5%左右,現在看來幾率非常高。因為上述6個城市沒有一個低於5.5%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全國今年增長目標設定在5.5%,實際完成超過6%、甚至更高一些,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長沙等城市設定了更高的目標,顯然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再聊幾句長沙。
7%左右的增長目標,在GDP總量TOP20城乃至TOP30城之中,恐怕不會有人超越了。長沙可以坐穩「增長目標冠軍」的寶座,下一步就是如何實現的問題了。
為什麼去年長沙經濟增長不錯,今年敢於喊出更高的目標?或許跟樓市調控有一定的關係。
長沙一度把炒房看作是政治問題,強力打壓,成功控制住了房價。這讓長沙人的居住成本相對較低,在消費上就有了騰挪的空間,也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當然,長沙能控制住房價,不僅僅是因為調控,還因為供應量大,尤其是集資房的供應量巨大。
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長沙強調了「將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發展方向是「東拓、西提、南融、北進、中優」,重點產業是科技創新(「1+2+N」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等),重點片區是湘江科學城、嶽麓山大學科技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