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大賽一等獎團隊的2023年:3個月內成為半個村裡人,奏響鄉村致富曲

2024-01-15     時代財經

原標題:科技小院大賽一等獎團隊的2023年:3個月內成為半個村裡人,奏響鄉村致富曲

圖源:賽事組委會供圖

1月7日下午兩點,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農學師生聚集在雲南大理,緊張地等待著「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決賽的最終結果。

當天的賽場被各路參賽選手的成果包圍了,雲南晉寧花卉科技小院培育出了顏色獨特的玫瑰花品種,西樊各莊科技小院擺出了新一季香脆可口的蘋果,衢江生豬科技小院展示了水稻生豬綠色種養循環沙盤模型,細緻地向觀眾描繪了低碳農業的全新藍圖……

雲南晉寧科技小院的學生展示美麗的花卉 圖源:時代財經|攝

提起這一年來的收穫,西槐莊科技小院的學生王思遠立刻打開了話匣子,「冰淇淋蘿蔔是我們科技小院特色農作物,幫助當地農民實現了實實在在的創收。經過我們對農產品種植的合理安排,保證了農戶們每個季度都有收入,2023年的整體項目收入也大大超出預期。」王思遠向時代財經說道。

在西槐莊科技小院展台的桌子上,還擺著一本厚厚的工作日誌,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科技小院學生們紮根田間地頭的點點滴滴,從進入科技小院的第一天起,他們就把自己融入進這片農業創新熱土上。

最終,中國農業大學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學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此外,西南大學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農林大學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隊伍獲得二等獎,其餘28支參賽隊伍獲得三等獎。

據了解,決賽一共吸引了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隊伍近200名師生參加,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激起了廣袤田地的一潭春水,農業新技術正在各個村落里運用著。

「我們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模式。未來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針對小農戶,針對傳統生產技術的更新,還要與現代產業、現代企業對接。」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感謝社會各界對科技小院的關注,也希望更多企業能像拼多多一樣關心農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混成了半個村裡人

位於大理市灣橋鎮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個邁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在冬日的陽光照耀下,農田裡水稻泛著綠油油的光澤,田埂上的鄉間小道乾淨整潔。

據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楊欣如介紹,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發展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1.0版本重點在於一對一的幫助小農戶,2.0版本則搭起科技小院與產業合作,3.0版本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賦能來服務鄉村振興,而如今的3.0+版本指的是在嚴格環境閾值下實現鄉村振興。

古生村科技小院 圖源:受訪者供圖

2021年,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牽頭組織全國50多名專家學者,針對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發現面源污染來源不清、土壤氮磷盈餘過高、種植業產值不高等問題突出,洱海保護與農民增收顧此失彼。

張福鎖院士用帶動鄉村振興的計劃吸引了一批批學者走進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金可默便是其中一員,2023年是她抵達大理的第一年。來到科技小院的第一天,金可默就覺得自己來對了地方,她很快成為學生們的學術和精神支柱,近百人的研究生隊伍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凌晨起床,冒雨到田間、溪口採集水樣,成為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的工作常態。好在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團隊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頭,並建立起面源污染來源精準解析與系統治理模式,為後續治理工作打下基礎。

數字化呈現區域污染狀況 圖源:時代財經|攝

如何向數百家小農戶推廣科學綠色的種植方式則是另一項大工程,附近的農戶平均有著幾十年的種植經驗,習慣使用固定的耕種方式,他們很難在短期內接受陌生的方案。

對此,金可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推廣技巧,不是一開始就把方法論強行灌輸給當地農戶,而是先和他們打成一片,雙方建立起信任和聯結後,再去切磋技術上的種植細節。

「一開始,很多農戶根本不相信肥料少了也能實現高產,而且大多數農戶的生計都指望著一年的收成,所以他們不敢冒險採用我們的方法,我們只能慢慢試點,用最終的成果說服他們行動起來。」金可默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

初到古生村的三個月,學生們的頭等大事不是鑽進實驗項目里,而是學會和當地農戶成為朋友。有的學生融入了廣場舞的隊伍,先和村裡的阿姨們混了個臉熟,也有熱情的學生成了農戶孩子的家教,幫助輔導孩子們的課後作業。漸漸地,這批紮根於古村落的研究生成了半個村裡人。

「讓農戶接納我們的技術之前要先讓他們接納我們,再讓他們按照推廣的技術做到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金可默看來,古村落科技小院絕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潛移默化,做到用技術改造農業。

等來了村民們眼裡的光

褚橙科技小院是此次比賽中的明星戰隊,小院學生代表權鐵林在台上發言時聲音洪亮、中氣十足,這來自對科研成果的自信。

褚橙科技小院進行路演及線下展示 圖源:賽事組委會供圖

21年前,褚時健包下哀牢山中段東麓的甘蔗地改種橙子,苦心經營,打造「褚橙」品牌。但花斑果和裂果一直是困擾褚橙品質最嚴重的問題。在嚴苛的選品要求下,褚橙成品率一度只有54%,剩下只能被低價處理或是銷毀,僅2022年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2600萬元。

褚橙科技小院經過試驗比測,將原因聚焦到了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在農田外側架起了高網,在果子上打藥形成保護膜;為減少裂果產生率,還專門補充了鉀和鈣元素,過去一棵樹結200個果子,裂果約有二三十個,經過科技小院一番「救治」,現在降至兩三個。

為了讓褚橙的成品率實現質的提升,科技小院的學生們經歷了不少波折。他們感受過哀牢山上大風的凜冽,刮在臉上像刀划過一樣;橙子樹是帶刺的,採摘時稍不留神就被劃出血痕;山路上經常有蛇出沒,學生們要處處留心以防被咬傷;遇上下雨天,道路變得非常濕滑,增加了行駛車輛的難度,人很容易摔出去,兩個膝蓋磕得血肉模糊。

此外,褚橙科技小院還構建了品質與氣候預測模型,據權鐵林描述,該模型可實現提前45天對果實品質的預測。

褚橙代表著中國水果種植業的極高經營管理水平,它的成功吸引著不少桔橙產地爭相效仿,迄今卻難望其項背。

權鐵林介紹,褚橙已建起培訓中心,免費向基地周邊對橙子種植感興趣的農民傳授技術,讓大家從「學不會」到「學得會」。

「村民們看到我們來傳播種植技術時,眼睛裡都在冒著光,再聽說我們負責褚橙項目時,都覺得大家的專業水平很過關。」權鐵林頗為自豪地說道。

為新農業點燃希望

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的學生張浪入駐小院長達兩年半的時間,幾乎接觸了鎮上所有的農戶。因此,他的課題靈感通常來自於農戶們的切身痛點,當農戶遇到了雞生長緩慢的棘手問題,科技小院就把重點放在培育一個好品種或者調整飼料上。「我們都是針對性地解決農戶的問題,而不是直接把我們的課題下放去完成。」

小院以「公司+小院+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帶動了廣西全區1萬多名養殖戶利用果園林地發展生態養雞,參與培育獲得「富鳳麻雞」新品種配套系。

「害怕養殖失敗是大多數農戶擔心的普遍問題,而我們要做的是把雞苗和飼料全部投放給農戶,並且進行全周期的技術指導,他們只要出地和建一個雞棚。」

實際上,跟著科技小院養雞已經讓不少農戶嘗到了技術賦農的甜頭,據張浪介紹,如果一位農戶養3萬羽雞,他的年收入可以達到8萬元-10萬元。

多位參賽選手向時代財經表示,科技小院為學生們搭建了溝通交流的舞台,讓每一個學生親自走進田間地頭,讓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

「和不同小院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不論是糧食作物還是果蔬類作物,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是為農民實現節本增收。但是,遇到我們不擅長的一些領域,其他小院的同學很樂意將他們的技術介紹給我們,為我們拓展了更多科技賦農的思路。」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學生申小歌說道。

改善種植環境、幫助農民創收往往只是一個起點,不少農產品藉助電商等渠道打開了新征程。2019年褚橙在拼多多開設了旗艦店,參與了平台百億補貼等平台重量級項目;去年11月,拼多多又聯合央視新聞進行進博會直播,褚橙成為7個上架水果之一。

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重點研究的桔橙、福建區賽參賽隊伍研究的平和蜜柚、陝西眉縣獼猴桃科技小院研究的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拼多多都給予了積極的關注和扶持。未來,拼多多希望在助力先進技術下鄉、科研成果轉化和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牆、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教與學之間的牆,那拼多多則要助力破開科研與市場之間的牆,助力推動農特產的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鏈。」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即使這是一項發展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系統性工程,我們也會不遺餘力地堅定重投農業,堅持長期主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cd9d3f11952b093d4ff35e3af4ea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