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盤 年 終 經 濟
編者按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中國經濟時報在國民經濟半年報發布之際,約請宏觀經濟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解讀。本組策劃意在從全球經濟格局的視野下,分析國內經濟形勢並對國際貿易和中歐經貿關係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各界浩如煙海的分析中,我們堅定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密切關注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堅信以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羅蓉 劉栩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形勢課題組
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為21.17萬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出口增長6.9%,進口增長5.2%,為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隨著國際市場需求逐步恢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好政策出台,下半年我國對外貿易有望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01
世界經濟復甦保持向好態勢
今年以來,全球物價漲幅明顯回落,主要經濟體製造業PMI均保持在擴張區間,就業市場總體穩定,世界經濟復甦跡象明顯,全球貨物貿易逐漸從去年的疲弱中走出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主要國際機構近期紛紛上調對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2%,較1月份預測上調0.1個百分點。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報告預測今年全球貿易會反彈,世貿組織的報告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2.6%。同時,全球的旅遊等服務貿易也正在逐步恢復。總體上看,我國外需市場相較去年有好轉,既為上半年外貿實現較快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是下半年貿易增長的利好因素。
應該看到,世界經濟復甦仍面臨不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會延續低增長的發展態勢,對全球貿易活動的帶動作用有限。同時,部分國家以所謂的「產能過剩」「市場扭曲」等為由,對我國鋰離子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品加征關稅。這些保護主義行為在短期內會擾亂全球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供應鏈,導致貿易碎片化發展,加大全球貿易下行壓力。從長期看,以所謂安全、價值觀等因素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將會拉低全球供給效率,侵蝕長期經濟增長動力和各國人民共同福利,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
02
我國產品出口動能持續強勁
這種動能主要表現為傳統優勢產品與新業態的融合發展,以及新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拓展。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升級貨物貿易,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數字貿易,以數字化綠色化為方向,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等新業態新模式,逐漸成為我國貿易發展新動能。
傳統優勢產品與新業態新模式相結合,展現出新的生機活力。今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8.2%,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8.9%。其中,船舶、集成電路、汽車、平板顯示模組、家用電器、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產品增長明顯。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帶動下,上半年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靴、玩具、家具、塑料製品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07萬億元,增長6.6%,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7.1%;其中,家具和塑料製品出口表現尤為突出,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8.3%和11.7%。
同時,我國運用新質生產力推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海新產品。例如,我國企業把握海外插電混動車型的市場需求增長機遇,拓展新能源汽車技術優勢,推出兼顧長續航里程、節能減排、智能化等優點的插電混動車型。今年1至5月,我國電動載人汽車出口中,純電動乘用車出口額同比增長6.5%,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出口規模僅次於純電動乘用車,同比增長156.3%。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出口量的大幅上漲,是新能源車出口走強的主要原因。
在貨物貿易保持增長態勢的同時,我國服務貿易也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增長較快。今年1至5月,我國服務貿易同比增長16%,其中,出口增長11%、進口增長19.6%。作為服務貿易第一大領域的旅行服務,同比增速接近50%。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好消息還將釋放出更多發展活力,有望促進形成更多貿易增長新亮點。
03
新興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越來越重要。這些國家在過去20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國內生產總值的全球占比從過去40年的24%增至40%以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發展,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貿易規模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為10.03萬億元,同比增長7.2%;與非洲地區國家進出口額增長7.2%;與拉美地區國家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0.7%;與巴西等金磚國家的貿易增速高於我國貿易整體增速。
特別是我國與東協國家的貿易聯繫日益緊密,東協連續多年是我國中間品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進口來源地。2023年我國對東協進出口中間品規模占雙邊貿易總額的64.4%。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東協國家貿易同比增長10.5%,占貿易總額的15.9%,較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保持了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下半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關稅減免、貿易便利化等紅利持續釋放,我國擴大市場准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等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我國與東協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還將繼續快速增長。
04
我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民營企業在出口中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今年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貿易規模達到11.64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較去年同期提升2.5個百分點;其中,民營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4.9%,遠超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額增長1.2%,外資企業進出口額轉為增長0.2%。由於民營企業多採用一般貿易方式,帶動了我國一般貿易規模的擴大,上半年一般貿易規模同比增長5.2%,占進出口總值的65%。
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復甦和我國改革開放紅利的不斷釋放,以及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的加快推進,將會有更多的民營企業成為打通和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主要力量,也將會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民營企業進出口的半壁江山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05
我國穩坐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
我國已經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累計進口規模接近200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我國原材料、中間品、消費品進口增長速度較快。其中,成品油、天然氣、煤、鐵礦砂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持續增加;機電產品進口額增長10.1%,特別是集成電路增長了14.4%,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增長了58.7%;牛肉、乾鮮瓜果和堅果、電視機等進口也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需要關注的是,海上航線的通暢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正如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所指出的,航線中斷特別是與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安全問題有關的航線中斷,以及氣候對巴拿馬運河水位的不利影響,都會導致航運成本上升、航行時間延長和供應鏈中斷。當前,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地區衝突,將是國際能源和農產品市場再次出現大幅波動的誘因,也會對下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走勢產生一定影響。
(執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羅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栩暢)
總 監製丨王 輝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