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障灰樹花產業防疫生產!黃田鎮開展「廊橋說事」,為種植戶送政策、送技術、送培訓

2020-03-11     麗水日報

黃田鎮是「中國灰樹花之鄉」,在這裡,灰樹花產業產值過億,是黃田鎮的重要支撐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怎麼保障種植農戶恢復生產?如何指導農戶技術生產?黃田鎮該如何開展「三服務」?……這些問題困擾著黃田鎮黨委、政府,於是,「廊橋說事」來了。

「全鎮要按照高標準、高科技的要求,打造以灰樹花為核心的黃田特色菌菇種植體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3月10日上午,在黃田鎮中濟村連廊間,鎮村幹部、灰樹花生產大戶、鎮人大代表,及縣食用菌產業中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慶元支公司相關負責人錯落坐開。他們相聚,因一個共同的目的——為灰樹花產業保駕護航。

2019年,黃田鎮新建灰樹花標準化大棚10萬平方米,生產春秋兩季灰樹花1200多萬袋,同比增長約15.2%,產值過億。

還未落座,慶元縣食用菌產業中心總農藝師葉長文便向現場菇農了解起了今年的種植情況。他說:「此次疫情,灰樹花比香菇影響稍小。就食用菌產業而言,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其中既有風險,也有機遇。」

此話一出,現場菇農不免好奇。葉長文解釋,目前全縣食用菌產業機械化程度較低,易產生用工難、採收難;大部分交易市場關閉、物流中斷等,易導致銷售難,這些都是風險。

同時,機遇也埋藏於此。「灰樹花葯食兩用,作為保健品有很大的潛在市場;改變以往銷售方式,利用網絡新媒體拓寬銷售渠道;提高機械化程度,標準化建設菇棚,建設烘乾中心等,共同抵禦市場風險。」

黃田「百菇園」負責人劉慶福便是如此。對於「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民學習新型種植工藝能力不強」等,劉慶福清楚許多菇農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他拿起話筒便向大家介紹起了經驗。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目前他已探索出了一套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和流程,基地使用現代化農業設備,已實現半工廠化種植。

黃田鎮龍濟村菇農吳智星還明白,產業一旦「看天吃飯」,抗風險能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去年7月份突發洪澇,致其直接經濟損失10餘萬元,這對小農戶來說可以算是魚游沸鼎。

這時,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慶元支公司負責人吳春芳拿過了話筒。「這次帶來了政策性灰樹花種植保險,主要也是為了解決農戶們的後顧之憂的。」吳春芳介紹,該種植保險是在政府支持推動下設立的保險類別,以保火災、洪水、山體滑坡等大災為主,以保障農民災後恢復生產為主。

這也是黃田鎮在去年灰樹花產業受大災後,成功爭取到的灰樹花政策性保險,可以有效轉移分散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

「廊橋說事」剛結束,現場灰樹花種植大戶們就在保險人員面前排起了長隊。劉慶福、吳智星聽完介紹,也起了心思,站在了隊伍中。

「廊橋議事」作為黃田鎮「廊橋說事」一線工作法的起點,藉助日常村民聊天休閒聚集地,了解民情民意,既是基層民主自治、基層民主協商的重要平台,又成為推進政府重點工作、增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是變「政府幹,群眾看」為「大家齊心干」的有效嘗試。

此次活動還向種植大戶贈送口罩、疫情防控小冊子、灰樹花種植技術書籍等,並進行了現場保險繳費及人大代表活動和防汛防颱山洪災害防禦知識培訓,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Qn7yHAB3uTiws8KH_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