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1614-1673年),清順治四年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在清初詩壇,宋琬與施閏章並稱「南施北宋」,更獲譽「一代詩宗」。
如今坐落在萊陽城裡大寺街中段的萊陽市博物館,就是在宋琬故居的基礎上建成的。牌匾上「一代詩宗」的名頭,如一顆耀眼的明星,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徜徉在詩篇的銀河之中。作為宋琬在萊陽生活的見證,宋琬故居是萊陽當仁不讓的文化地標。
萊陽宋姓總體分為兩大支,一支以宋琬家族為代表,另一支以宋繼澄家族為代表。史志資料在提及宋琬時,大多會如此描述:「宋琬,萊陽城東溪聚村人。」
為何宋琬的故居在城內,而記載說他是溪聚村人呢?
原因並不複雜,古代人的宗族觀念很強,即便遷徙外地居住,在數代之內仍以祖居地為原籍,而溪聚村就是宋琬家族的祖居地。
據考證,宋琬的祖先原來是寧海州(現在的文登市宋村)人,元朝時遷徙到昌陽,也就是現在的萊陽龍旺莊街道溪聚村。
能夠培育出一代詩宗的家族,必定不是泛泛之家。宋琬的父親宋應亨是明天啟五年的進士,曾經出任河北清豐縣的知縣、吏部稽勛司郎中。
在任的五年多時間裡,宋應亨勤於政事,體察民意,在調任之後,當地老百姓仍然念念不忘,在當地建了一座「益詠堂」(也叫做「應亨祠」)以示紀念。
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宋應亨生日當天,當地老百姓都會在祠前舉辦廟會,有資料記載說是陳百貨於祠前,三日乃罷,宋琬家族詩書傳家的開山鼻祖人物,當屬宋琬的五世祖宋黻。
他是明朝萊陽第一位進士,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膠東大地荒蕪不堪。明初百餘年來,萊陽人口稀少,民生渴酸,文教荒蕪,科舉不振。
唯宋為最早博高者。民國《萊陽縣誌中的《宋廉訪(宋琬)墓誌》記載:「明初無舉進士者,自公高祖萊陽學風由此漸起。因此後世有「萊陽科名發於宋黻」之說。
宋黻晚年移居萊陽城裡。以此為端,宋氏家族詩書傳承,積德善慶。
四世孫宋應亨為明天啟進士,五世孫宋璜、宋琬俱考中進士,有「一門三進士」之稱,家業大興。宋氏遂成為萊陽世家大族,聞名海內。
宋黻天資聰敏,15歲時考取秀才,30歲中舉人,明天順四年(1460)得中進士,大器晚成。其為人天性篤孝,清肅儉約,性格堅毅不撓,在朝中為官見識過人,直言敢諫。
1470年,宋黻升任浙江按察使副使他在此任上三年,勤敏廉明,門庭清肅,潔操如一,甚獲時人好評,頗受後世敬重。1473年,宋黻病故於任上,終年53歲,死後歸葬溪聚村祖塋。
宋琬
溪聚村位於萊陽城東,隸屬龍旺街道辦事處。村莊不大,300多戶,千餘人口。村碑記載:明初形成聚落,因幾條溪水匯聚於此,所以得村名「溪聚」,不同於某格莊某家等通俗叫法,是一個頗為文雅的村名。
文雅的村名背後往往意味著村落形成之初這裡有過文化人的足跡。而事實的確如此,詩書傳家的宋氏家族為溪聚村打上了鮮明的文化烙印。
溪水從瓦屋夼山澗流出,像一條玉帶,環繞著整座村莊。幾百年來,源遠流長的溪水,是村民心中美好溫馨的記憶。村莊南面是低矮的丘陵群連綿起伏,擁抱著溪聚村。
山環溪聚,乃風水學上稱頌的上佳寶地,所以此地明初便形成村落,迄今已有600年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村落。
進入溪聚村,幾排房屋掩映在綠樹鮮花叢中,石頭堆砌的院牆低矮,高低不平,隱隱透著歲月的滄桑;幾條小胡同狹窄幽長,站在胡同口,迎面吹來的風帶著歷史的況味。
在這些古老的院落間徘徊,撫摸著殘磚斷瓦,仿佛觸摸到歲月深處的一抹陰涼,總感覺還應該有什麼未知的存在,提示著這片土地的古老以及生命的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在小巷深處,有一株參天的古槐,粗壯的軀幹早已中空,遍布滄桑但樹幹頂部枝椏繁密,油綠的葉子層疊交錯,綻放著生機與活力。
石頭壘砌的圍基,將古槐圈在中間,護佑著這棵上了年紀的大樹。古槐東邊是一座荒廢的老宅子,西邊是現代感十足的新居。古槐站成一座歲月的界碑,左手荒涼,右手繁華。
西邊屋子裡住著精神矍鑠的張姓大爺。據大爺介紹,古槐年歲很老很老了,建村之初就存在,迄今應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而這座荒廢了的宅子,從殘存的石牆,也能看出年代老的老人也說不清。查閱萊陽的古籍資料,沒有找到關於溪聚村古槐的記載,或許因為地處隱秘,鮮為人知。
張大爺是明朝大理寺卿張夢鯉的後人,說起祖上的榮光,大爺侃侃而談。
張夢鯉(1533-1597年),字汝化,號龍池,累功至從一品,九卿之一,現今雙山張氏九世祖,以功勳著,賜祭葬,進階通議大夫,其後代發展壯大,逐漸奠定了古代萊陽發展壯大,逐漸奠定了古代萊陽第一門的地位。
其長子張嗣誠(1562…1619),字伯行,號從龍,明萬曆乙未進士,累官戶部、工部主事,萬曆三十年出任會試提調官、武科閱卷官。萬曆三十九年,升廣德州知州。
萬曆四十七年升山西按察使司事分巡冀南道,持節赴任,不久因病去世。葬於溪聚村南,其墓前有牌坊,上書「萬曆年間雙山祖阡溪聚」,兩側有對聯,右邊「萊海宗陵」,左邊「山環溪聚」,很是氣派。
上世紀50年代陵園曾遭損毀盜挖,然墓穴猶在。每年清明前後,還有許多張氏後人來此祭奠先祖,其中不乏來自台灣、北京等大城市的。
好多上了年紀的村民還記得陵園的牌匾上有「山環溪聚」幾個大字,提示著此地鍾靈毓秀,風水俱佳。
其後張嗣誠的兒子張載征與三孫張重曜亦先後葬在溪聚村南。明清兩朝,雙山張氏「一門九進士」,享譽膠東。
一座小村落,竟然留下了萊陽兩大望族的足跡,山環溪聚的村莊足以點燃世人的好奇。雖然,歲月的流逝帶走了它曾經的榮光,但這座古老的村落,正如同那棵生命力旺盛的古槐,陳腐中孕育著希望,衰敗傍依著新生。
透過古槐繁密的枝葉仰望天空,溪聚村的藍天分外美好。
(作者: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