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中醫藥防治瘟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千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描述了瘟疫的特徵,「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從醫聖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到明清溫病四大家,中醫對急性傳染病的研究非常早,認識也很到位,在當時世界醫學史上處於領先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爆發過1400多次瘟疫,大規模的有321次,因為有中醫藥的防控,從來沒有發生過整個城市人口死亡的狀況,中華民族才得以延續發展,無獨有偶,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爆發過許多大規模的瘟疫,如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幾乎每一次瘟疫死亡人數都達到數千萬人,古希臘、古羅馬帝國的命運都因瘟疫而改變。
在當代,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上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舉兩個例子,1956年秋,北京爆發乙腦疫情,全市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住滿了患者,當時衛生部點將四川名中醫蒲輔周任專家組組長,他採用通陽利濕,芳香化濁法,疫情迅速得到遏制,當時《健康報》頭版以「運用中醫溫病治療原則治乙型腦炎——北京市不少危重腦炎患者轉危為安」為題報道。
2003年「非典」肆虐,中醫藥積極參與救治患者,在提高治癒率、縮短治療時間、降低病死率、減少後遺症等方面成效明顯,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組好評。
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
1月29日,我省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痊癒出院,這例病例中醫藥全程參與治療,我作為中醫專家也參與了會診;截至2月7日24時,全省確診病例363例,其中就有313例在用中醫藥治療,療效是肯定的。在其他地方,北京最先治癒出院的兩例以及武漢定點醫院的不少病人都是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癒出院的。中醫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具有療效。
中醫藥治療納入了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新華社記者28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鍾南山在採訪中提到:我們也在考慮中醫的作用,中醫一開始就要介入,別到最後不行了才看。所以,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一方面積極推進中醫藥全面參與病例救治,還成立了中醫藥科技攻關組,加強中醫藥作用。本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LpYNHAB3uTiws8KiK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