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軍開國上將中有一人被認為軍事素質、戰功戰績都極為突出,得到很多朋友的推崇,此人便是原四野的「旋風司令」韓先楚。連指揮過對越反擊戰的許世友司令,都非常佩服韓先楚,稱他「有勇有謀」,在一眾開國將領之中最欣賞他。也因此有不少朋友一直有個疑問:韓先楚這樣一位處在軍事生涯巔峰期、水準出類拔萃的悍將,為什麼沒有獲得指揮79年反擊戰的機會呢?
戰前選帥是重中之重,要結合內外部形勢來分析,並不僅僅是誰的指揮能力強、過往戰績好,就一定能成為對越作戰的統帥。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軍隊和將領的使用及調動,都要講究地域原則。對越反擊戰前,許世友是廣州軍區司令員,而楊得志則是替換王必成之後,成為昆明軍區司令員的,他倆是兩條主攻線路的統帥。
此時韓先楚將軍在哪裡呢?他的崗位也非常重要,擔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七十年代每個大軍區下轄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這樣一場大戰之前倉促調整前線大軍區司令員,也就是主帥人選,並不是特別明智。如果沒有極大的必要,以原班人馬為好。韓先楚上將軍事能力再強,要調到昆明或者廣州軍區,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熟悉人員、理順內外部關係,從而順暢地進行排兵布陣。這相當於從內部增加了作戰難度,沒有意義。許世友和楊得志也都是我軍的著名戰將,完全有能力承擔指揮工作,而不一定非要換上韓先楚。
許世友是廣州軍區司令,東線本就是他的管區,統兵出戰是當仁不讓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曾經作為軍事顧問參與過越南抗法戰爭,非常熟悉越南軍隊和戰術打法,這是其他將領不具備的優勢。韓先楚時任蘭州軍區司令,要出戰就得先調離許世友,由韓做廣州軍區司令,先不說胡亂一通調動搞亂了軍隊,關鍵是大戰前新任司令員不清楚廣州軍區的事,沒有磨合直接倉促上陣,是有失敗風險的。而許世友指揮風格以勇武和大開大合著稱,與抗美援朝時的統帥彭老總相似,對於七十年代末已經多年未投入大戰的我國軍隊來說,是理想的指揮員類型。
第二方面的原因,79年也恰恰是因為對越作戰的需要,韓先楚不能離開蘭州軍區司令員的崗位。韓先楚自1973年從東南備戰前線調往蘭州軍區之後,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六年了,蘭州軍區在他的管理之下秩序井然。對越反擊戰不僅僅是向南作戰,當時中蘇關係尚未恢復,我軍需要在南線作戰的同時,在北方加以防備,而東北和西北又是重中之重。當時的情況,相當於是「南攻北守」。蘭州軍區承擔的戰備任務,一點兒也不比南線輕鬆。蘇軍的實力遠遠強於越軍,北線需要韓先楚這樣的著名戰將來壓陣,換了別人更不能放心。因此蘭州軍區的工作離不開他,不可能在戰前把他調往南線去。
基於以上原因,被認為「出類拔萃」的韓先楚並沒有直接參與79年的反擊作戰。當然話說回來,韓先楚確實是建國後我國屈指可數的軍事人才,他過往的戰功戰績和大膽指揮、高人一等的戰略預判能力,我們已經無需再舉例來論證了。韓先楚將軍曾是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時的志願軍副司令員,有著豐富的外戰經驗和大兵團實戰指揮經驗,一生中沒有打過一次敗仗。可以推斷的是,假如79年真的是由智謀出眾的韓先楚挂帥出征,我軍也一樣會取得空前的勝利。
在79年反擊戰勝利結束後不久,韓先楚也離開了蘭州軍區司令員的崗位,於1983年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了副國級的領導幹部。在55年獲封的那批開國上將當中,韓將軍可以說是後期職務非常高的一位了。1986年10月3日,一代戰將韓先楚因肝癌去世,晚年為給國家節省醫療經費,他堅持拒絕了最後的治療,時年73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源歷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