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筆記」龍井市地名考證

2019-07-26   醒堂

為什麼龍井要單列一篇進行地名考證,因為這是延邊唯一的沒用滿語命名的地名。

龍井市地處於延吉正南方,距離延吉市15公里。清朝初期這地方荒無人煙,是清朝的封禁之地,十八世紀中葉,清政府逐步開禁,山東河北一代闖關東之人和朝鮮難民湧入此地,並稱之為六道溝,這個六道溝就是龍井的最早的地名,六道溝的來歷應該與張廣嶺有關,五道、四道、三道都有,從嶺上以此自西向東依次排列。今天的龍井地名,源自於六道溝有一眼井,原來散居河邊的人們逐漸搬到這口古井周圍,把井淘凈,立了「桔槔」,即「龍吊桶」。桔槔俗稱「吊杆」「稱杆」,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採用桔槔。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當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滿水以後,由於槓桿末端的 重力作用,便能輕易把水提拉至所需處。這樣,「桔槔村」的名兒就傳開了。後來,村裡識文斷字的張仁碩、朴仁彥用漢字命名為「龍井村」(因「桔槔」的朝鮮語「龍吊桶」頭一個念「龍」音,便在「井」字前加一個「龍」字,成了「龍井村」)。

從1900年起,官方將「六道溝」與「龍井村」兩個地名並用。自「9.18」事變後,才正式用「龍井村」代替了「六道溝」。

1934年,龍井村居民為紀念龍井地名的起源,在李基燮起之下,重新修繕此井,井旁立4各石頭柱子,圍了木柵,在木柵外栽了松樹和柳樹,又立了兩米高的花崗岩石碑,碑上鐫刻著「龍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字樣。同年,將「龍井村」改稱「龍井市」。1936年又改稱「龍井街」。

1950年10月,原中共延吉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機關從延吉市遷至龍井,從此,龍井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1983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原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1988年改為龍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