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
原標題|2024最擁擠賽道:離職博主
作者|堅果
數據|張晨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網絡上流行起「離職三部曲」:一預告,「點贊破xxx就離職」;二官宣,配合著高濃度的儀式感,換頭像、拉橫幅、last day vlog;三計劃,離職的to do list,繞不開尋找自由和自我提升。
「離職」不僅是流量密碼,還成了一條自媒體「賽道」。以離職為起點或人設的博主們走向了變現:知識付費、直播帶貨、vlog植入廣告......
有人調侃,「離職博主」,恐怕已經成為自媒體界最擁擠的賽道。
數據顯示,在近半年時間裡,小紅書「我離職了」話題瀏覽總量從2.5億增長到了3.8億,參與人數從35179人,增長到56411人。
在公眾號「營銷部科學」上,一線廣告分析師還專門整理了【阿里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位元組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騰訊離職賽道】的小紅書博主們……等一系列大廠離職賽道達人的資料。
抖音上,甚至出現了以「離職」為標籤的直播帶貨。
離職博主的熱潮因什麼而出現?離職博主,又是如何延長「離職」的流量熱度,來實現轉型和變現的?
01
離職博主,為什麼會出現?
離職博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行業降本增效引發了「被動離職」。
即便是知名大廠,用人的成本也在緊縮。根據騰訊、阿里巴巴歷年財報,騰訊、阿里巴巴都從2021年開始,員工數量逐年減少。
另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原因是,年輕人開始尋求「上班」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袤則諮詢發布的《2023大社交趨勢觀察報告》,提出了「曠野想像」的趨勢——「受困于越來越擁擠的上升通道,人們一邊擠獨木橋,一邊想像主流價值觀之外的生活方式」。
今年四月中旬離職的 @西南Irene,運營小紅書一個月,已經擁有了6000多粉絲。辭職之前,她做產品經理的工作,已經輾轉於不同的大廠8年。
「成熟的SOP、AI成為工具......我會覺得在大廠,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無論你是什麼級別,在內卷的環境下,人會變成效能,一顆顆螺絲釘。」
30歲之後,她發覺自己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我一直在通過保證他人的體驗來獲得認可,但人是不能被量化的,也不是能被所謂的360評價體系框住的。起碼在這個階段,我不想用穩定的工作來買斷生活的可能性,我更想追求自我的感受,生命的體驗。」
成為「離職博主」出於偶然,@西南Irene 將自己辭職的原因分享在小紅書上,沒想到引來很多共鳴,她決定繼續嘗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探索新領域的樂趣。
和@西南Irene 的「意外收穫」不同,博主 @蛋仔wang 在發布第一條小紅書時,就已經明確自己要做一個帳號。
@蛋仔wang 曾經在MCN機構和頭部美妝公司都做過運營,本身就對如何起號以及相關的拍攝、剪輯技能有一定經驗。在公司里,一個帳號的背後是一整個組織架構,一個想法從提出到落實,需要至少2-3個月,經歷層層彙報和各種跨部門協調。
@蛋仔wang 說:「在公司為品牌做帳號,你需要的不是有想法,而是不出錯。」
為公司做帳號,不僅過程有諸多限制,一旦離職,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不再屬於自己,@蛋仔wang 想,既然掌握了方法論,不如為自己而做。
02
人們愛看離職
就像愛看爽文
社交媒體上的離職博主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人設。
一種是精英人設。
「大廠」是這群人最顯眼的標籤,他們是前位元組員工、前阿里員工、前世界500強員工......他們把簡歷寫進簡介,從最高學歷到職業經歷,出過什麼書,深耕過哪些領域,主頁大部分都關於職場經驗、自我成長、信息差分享。
我們查看了近三個月小紅書上「離職賽道」相關評論,發現除了網際網路大廠、裸辭、GAP等常見字眼,大廠廠名也被高頻提及,其中又以位元組跳動遙遙領先,其次是拼多多、阿里巴巴和騰訊。
還有一種是厭班人設。
主打不愛上班,「不上班了才知道有多爽」、「不上班一個月後,我決定再也不上班了」、「不上班日記」......
這些博主們的內容也大多和「裸辭後重啟人生」相關,包括旅居、數字遊民、輕體力活探索等等,堅信「世界是個遊樂場,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自媒體的發展賦予了普通人打造個人IP的機會,而「離職」的話題熱度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吸引流量,成為一個新帳號從0到1的起點。
而關於離職的分享,往往是離職博主們最早,甚至流量最高的爆文。
在@蛋仔wang 離職的交接期,她剪輯了一個關於離職和自我介紹的視頻發在小紅書上,標題為《27歲大專生,放棄北京年薪20萬的大廠工作》。
這篇筆記收穫了1600多個贊,並讓她漲了1000多個粉絲。評論里充斥著羨慕和鼓勵,有人留言「我無法做到的事情,請你多替我體驗這個世界。」
人們愛看離職,因它戳中了年輕人的「爽點」。
在內卷與容錯率低的當下,職業倦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情緒,有太多人一邊不想上班,一邊打卡全勤;一邊「上班噁心穿搭」,一邊想辭職又不敢辭。
離職博主們的裸辭分享,正好構成了他們眼中的爽文敘事:被PUA的打工人開始反抗,追尋職場體系之外的自由。
就像孔乙己脫下長衫,NPC開始覺醒,成功學失效,功績主義祛魅,「離職」已然成為一種情緒出口,投射了他們的期待與認同。
03
離職博主,正在用經驗變現
「離職」可以是一開始吸引流量的噱頭,卻不能成為長久的標籤。
很少有觀眾會關心一個人離職之後的發展。如何抓住「離職」帶來的流量,創造吸引受眾的新內容,是離職博主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無論是頭頂「gap year實驗」做旅行博主、vlog博主,接廣、帶貨,還是用多年的職場經驗轉向知識付費,或是教人做自媒體,發展數字遊民社群......離職博主需要轉型。
「我從來不覺得『離職博主』是一個賽道,做自媒體的過程,是不斷給自己貼標籤,然後去標籤的過程,雖然去標籤的過程很痛苦,但每個人都是豐富的,應該挖掘新的經驗。」
@西南Irene 離職一個月,帳號除了分享離職後的生活以外,正在做一個叫「離職坦白局」的欄目,邀請大廠的前同事來直播間聊天,分享職場的乾貨。
但後續,她會探索更多有意思的,比如自媒體乾貨系列,邀請的對象也將從大廠前同事換成做自媒體的「超級個體」,畢竟她自己的身份也在轉變。
她說:「裸辭是過去式,是經歷,不是結果」。
@蛋仔wang 也認為,一直用「大廠裸辭」來吸引眼球,內容是會枯竭的。在起號階段,她計劃做旅行博主,畢竟旅行,既能保證自身體驗,又能保證內容的穩定輸出。
但嘗試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在旅途中很難高頻輸出內容,一是時間有滯後性,她需要等一趟旅途完整地體驗過後,才能進行梳理和更新,二是旅行需要長線投入,精力、時間、金錢和漲粉的回報並不成正比。
所以她開始轉向對著鏡頭口播來輸出乾貨,比如搞錢攻略、自媒體攻略、能量管理等等。「這種形式是即時的,一天就能搞定一條視頻,數據反饋也很快,方便我快速調整」。
在自媒體積累一定粉絲後,@蛋仔wang 建立了自己的社群,也推出了1vs1的自媒體諮詢,植入推廣多的時候,她的月薪能達到之前的兩倍。
@蛋仔wang 說:「我的帳號並沒有固定的方向,我分享一切我的體驗和經驗。」
而經驗和體驗,往往是「離職博主」內容和變現的來源。換言之,「離職」賽道其實和其他賽道差別不大——利他型的乾貨是獲得流量最迅速的方法之一。
所以,離職博主,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西南Irene 不這麼認為。在通過和很多大廠在職、嘗試做自媒體副業的前同事聊天后,她發現做自媒體和上班一樣卷。
「每個賽道都有遊戲規則和生存法則,都符合二八定律,做得好的都是少數,需要運氣和實力,要麼踩中風口,要麼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在自媒體領域,沒有大廠的平台和資源加持,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剪輯、攝影、直播、運營、文案、數據分析......@西南Irene 之前做產品,會更加注重邏輯,「在起小紅書常見的那種標題文案時,經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做博主的第一個月,@西南Irene 的自媒體收入相較於大部分新人是樂觀的,但算上她投入的精力,「性價比和職場沒法比」。「上班仍然是普通人掙錢的捷徑,所以做自媒體的目的不是搞錢,而是感受在一個新領域的學習、成長和體驗。」
蛋仔在起號的初期也面臨過數據不好的壓力。「但我是真的喜歡做帳號這件事,我喜歡寫稿子,做視頻,而且我又擅長,還能獲得收入」,她能堅持的根本動力,還是愛好。
雖然人們已經把「離職博主」稱作一個賽道,但人生,並不是發一條「我離職了」就能重啟。曠野意味著諸多可能,也意味著沒有方向和指引。
人們常常把「走向曠野」賦予讚美和勇氣,但走向曠野之後,或許才會迎來真正的問題。
編 輯:張晨陽 設計:戚桐琿
運 營:蘇洪銳 監 制:鄭曉慧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2024 Vista看天下
V
國 民 游 戲 離 譜 翻 紅
地 鐵 廣 告,賣 不 出 去 了 ?
於正又 捧 出一部「 辣條 式 爆劇」
離職博主賽道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