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如意

2023-12-16     禹州融媒

原標題:柿柿如意

柿柿如意

周圍有大龍山、鳳陽山、跑馬山,還有小峨眉山。這條蜿蜒的小路上,曾經走過銅鈴叮噹的馬幫,向神垕源源不斷地運送著用來燒制大宋鈞瓷的瓷土。

今天你再順著古道走來,走到這群山之間的劉門,就會看到一叢叢一簇簇的紅柿子,它們就像花一樣在金秋開放,開得滿山遍野都是。遠遠望去,你不會把它們想成是一樹樹的果,因為它們太炫目,太爛漫。它們簡直要把遠近的天空燒紅了。

太陽翻越一個又一個山頭,好像就是為了落在這片柿樹上,為了給每一顆柿子塗上一層紅釉。柿子感到了溫暖,它們快速地膨脹。一棵棵樹到了最豐滿的時候。柿子成熟的聲音,同鈞瓷開片的聲音一樣動聽。

一群羊從樹下走過,如一團團白色的祥雲。羊的叫聲陣陣傳來,柿子怦然心動,紛紛下落。羊一定看見了柿子下落的慢鏡頭,柿子落地的一刻,便是一朵花綻放的最佳時刻,那簡直就是光芒四射。

什麼鳥猛然飛起,就像是一顆柿子從樹上彈向了天空。還沒看清,又有更多的鳥呼呼啦啦彈射成滿山的絕響。鳥也喜歡這樣的地方,喜歡這樣的紅火。

還有那麼多遊客,順著曲曲彎彎的山道進來,站在樹旁,高聲地笑,快樂地嚷,喜歡不夠那紅柿子。他們的目的就是來看這滿山滿谷的紅燦,滿山滿谷的喜慶。

劉門村的領頭人李海亮說,架不住人多呀,簡直就是趕大集,像是相約著回娘家,從條條道路奔著劉門來,來過紅紅火火的團圓節。

劉門屬於河南省禹州市磨街鄉,在神垕西邊10公里。李海亮說,俺這個劉門的「門」字里有個「外」字,電腦字型檔里沒有。怪不得他們說劉門都說成「劉門兒」,那是這裡特有的發音,那音沉實、板正,就如一棵柿樹撒向天空的憨厚與堅毅。

李海亮說,俺這個「門兒」,也可以這麼講:外邊的人進來,就是一家人,你在這裡吃在這裡玩,都會讓你高高興興舒舒心心。咱村裡人都這麼說,叫包你「柿柿如意」。

不是劉門人會說,山里人都有一顆淳樸的心。

紅紅的柿樹帶有對這片山水的理解,它們一生就生得圓潤飽滿,晶瑩剔透,讓你想摸又不忍下手,想吃又不忍下口,你就那麼一個個看著,看著就覺得過癮,覺得滿足。你說哪個不是通靈寶玉,不是精美的藝術品。

一臉胡茬子的老人說,吃吧,柿子養人啊,吃了柿子能禦寒,還強筋骨。「霜降到,柿子俏,吃了柿,不感冒。」

他身邊的老人接著話頭說,柿子是好東西啊,俺們山里人都靠柿子養生哩。俺們這裡的柿子,皮薄、肉鮮,專家們都說營養價值高,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葡萄糖,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梨、桃的20倍,還能清熱解毒、降壓止血。人家中醫都講,連柿蒂、柿葉都是好藥材。

大家圍在一起說著,笑著。幸福從他們的臉上釋放出來,讓你覺得他們都成了柿子專家,成了柿子的推廣員。他們懂得劉門的今天,他們的今天。

曾經在這裡蹲點的村幹部也說,這裡的柿子好吃,果糖含量高,為啥?海拔、日照、溫差,都有關係,而且這裡的土可是陶土,裡邊有各種礦物質,金貴著哩。要不古代皇帝用神垕的瓷器喝茶吃飯?

以前劉門人曬柿子,都是晾曬在石板上、屋棚上和場院裡,一攤攤一片,站在高處看,就像晾著一塊塊紅被子。但那個方式落後了,還招鳥蟲。現在都是弔掛起來,集中在一個棚子裡。

李海亮把我領進村集體的一個棚子,外面看不出特別,可是當你掀起紅門帘,你就會在心裡叫一聲,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秘密藏寶的地方。淡淡的芬芳中,滿屋都是一掛掛金黃的柿子,每一掛從上到下,那麼長,一掛掛地排列起來,從這頭直排到那頭,前後左右,整齊劃一。

柿子要自然晾乾,直至晾成結結實實、甜甜蜜蜜的柿干。能有多少斤柿干?李海亮說,一棚有20多萬斤。我以為聽錯了,再問,真的是20多萬斤!

有人端過來一個口杯,立時就聞到一股好聞的味道,抿一口,酸中帶有一點甜。劉門村人不僅把柿子晾成了干,還做成了醋。有人又遞過來一個杯子,說是柿子茶。啊,好喝。

李海亮說,咱農村人割捨不下那些柿葉,撿回做茶。這柿子茶,也是格外養人,柿子有啥營養它有啥。大山裡的柿樹,可真的像農家的耕牛,全身都是寶。

一棵高大的柿樹吸引了我,它的身上纏滿了紅布條。它是那麼美,旁逸斜出,遒勁彪悍,胸懷廣闊,讓人看了動心。樹梢上架著兩個喜鵲窩,喜鵲講究,不是好樹它看不上。

問一位老者,老者介紹,傳說西漢末年,劉秀昆陽之戰兵敗至此,人困馬乏,在柿樹下摘一顆下肚,立時感覺脆甜多汁、滿口留香。抬頭的時候,看到漫山遍野的紅柿子,隨口就封了這棵為「柿樹王」。現在的這棵柿樹,已經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柿樹了。這個傳說有情懷,有意味,所以老百姓愛聽,所以再苦再難的日子,老百姓也護著它。

這棵柿樹就像一個人挺立著,劉門人都喜歡到這棵樹下站站看看,訴說訴說,他們把它當成了親人,在外邊娶了媳婦回來,也要帶來照一張相。我摸著這棵柿樹王,樹皮很硬實,它的紋路像山道,一條條深嵌在土石間。村裡人說,柿子樹耐活,不在乎水土環境,沒聽人家說嘛,千年柏萬年槐,還得跟柿樹喊伯伯。

站在高處看去,層層疊疊的村子和層層疊疊的柿樹,構成一幅故鄉的溫柔畫卷。誰見了,心底都會響起一聲暖暖的呼喚。回頭時,一股濃濃的嵐氣包裹了我。

離柿樹王不遠有一個晾曬棚,裡面晾曬著一串串的柿子,李海亮說,這是村民方曉輝家的,起碼有5萬斤。沒見到方曉輝,先見到了他妻子趙玉盼,趙玉盼家是禹州的,問怎麼嫁到這裡來。趙玉盼就笑說,好才來,不好誰來?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大的上初中了。李海亮說,夫妻倆看著外邊的遊客越來越多,就開了個小飯店,招待客人。

走進一個屋子,高大帥氣的方曉輝正手握炒鍋、揮舞鏟子忙著。他說,今天不走了,在這裡嘗嘗咱的柿子飯,過去你可聽過?蜀黍面,開水和,胳肢一夾就是饃。咱老百姓,咋著都能吃好,現在更不用說了,光這柿子就能給你做出好多花樣上桌。

飯店名字起得好,叫紅柿林農家院。客人坐在林子裡,看著一樹秋意,品著一桌香甜,心就先醉了。

山風拂動,一些葉子被帶去了遠方。村莊在深秋的風中吹著口哨,炊煙的圍脖掛在老柿樹上。時不時有雞鳴狗吠,自這裡那裡傳來。

上到一個高岡,看到一些柿子樹掛著各種小牌子,有大禹尖柿、升底尖柿、大辣椒尖柿,有磨盤柿、黃斤柿、牛心柿、蓮花柿,還有綿黃蛋、貴蘭青、八月黃……李海亮說,這是村裡聯合科研專家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差不多有20餘種,像太秋、陽豐、次郎等水果甜柿,鮮嫩酥脆,汁多味濃,都是人們喜歡的。李海亮說,他們還試著將野生小果甜柿的優質砧木,與其他柿樹進行嫁接,以長成新的高端柿果。

劉門人越干越有勁頭,他們要把這裡打造成品類齊全的柿子園。目前,劉門柿樹種植已有4800畝,鮮柿產量超過了260萬斤,加工的柿餅也有60萬斤。

遇見一個叫楊戰國的從山道上過來,他說自己54歲了,種了40畝柿樹。問他一年有多少收益,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說有10萬元左右吧。感覺比去外邊打工強多了,這樣守著家,守著柿園,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更主要的是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看到外邊的人在柿園裡隨意採摘的快樂,自己也跟著快樂。

陽光從樹上溜下來,照在兩位在樹下勞作的老人身上,他們在刨紅薯。柿子樹下竟然藏著這麼多好東西,一個個紅紅的胖胖的紅薯從土裡露出身子。老兩口一邊刨著,一邊抬起頭向我們笑。

柿子豐收了,村集體有了盈餘,就想著為村裡做點好事,他們建起了「幸福院」,8位孤寡老人過上了康養生活。在幸福院遇到了67歲的李振傑,他說起話來不停口。他經常站在幸福院的大門口,這裡是一個高地,能夠看見起起伏伏的山嶺和起起伏伏的紅柿子。

村裡還成立「天使育基金會」,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今年柿子大豐收,對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兩名學子以及5個考上大學、8個考上高中的孩子給予獎勵。他們管這項計劃叫金秋助學,鼓勵孩子們逐夢啟航。

是因為這裡的山水,還是這裡的土地?柿子的選擇就像深扎在這裡的人們,一輩子無怨無悔。兒女大了,一個個走了出去,留下老人和這些柿樹,有些柿樹任由柿子掛在樹上,一直到雪來的時候,紅燈籠般照亮這個世界。老人們走出房門,仰著頭看著,說,這場雪過後,年就快到了。

我聽到了那句民謠:柿子點燈年年亮,俺娘站在村口旁,跑馬嶺上望一望,孩兒就要回家鄉……(作者:王劍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趙勇 校對:孫小華

責編:董州旭 終審:張玲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80f6cdc89020bf0b275e80e43ddae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