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發現了一種讓自己愉快的方式,就是為下一季做準備。
比如春天的時候買一條夏天穿的裙子,或者秋天的時候,買一條冬天戴的圍巾。然後想像著自己在下一季的樣子,就很期待那些即將到來的天氣。
不僅如此,我還在每一年的年末,準備下一年的「年度筆記本」。在新一年的日曆上,標出哪天是除夕、春節,哪天是自己和親友的生日,哪天是結婚紀念日,哪些天是公共假期,等等。然後可以在心裡,把那些好日子提前過一遍。
人們常常說「活在當下」,這個詞的意思是「不要為未來擔憂」。如果是為未來感到高興和盼望,那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好像是簡·奧斯丁說過類似的話,對未來的期待,就是幸福本身。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從不同角度研究「幸福」。「幸福」似乎是我們都知道,可是實際上又說不清的事物。幸福很難定義。總體來說,幸福是一種感受。既然是感受,那就不會持久。
出生在波蘭的已故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對「幸福」的評論是,「幸福的反面不是生活的艱難和掙扎,而是無聊。如果沒有問題要解決,沒有時不時地超出我們自身能力的挑戰要應對,我們就會變得無聊。而無聊,是人類最普遍的痛苦。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時刻、一個瞬間。」
英國經濟學家理察·萊亞德前幾年研究(他有一本書叫作《幸福》),人均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國家,收入與幸福正相關;而人均收入高於這一數字,收入和幸福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不僅沒關係,對更高收入的追求、被迫投入的時間和自由,反倒會剝奪幸福的感覺。
那幸福跟什麼相關呢?如前所述,最基本的經濟收入是要有的。其次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對我來說是家人、朋友、工作夥伴。再之後是興趣或熱愛的追求,最後可能是更高目標的、對「意義」的追尋。這其中的大部分事物,都需要持久地、富有耐心地構築,像農民鋤地、燕子銜泥一般地日拱一卒。年歲越長,越發現耐心的重要。要想成就一件事情,需要每天每時每刻地努力,保持持續的心力又不急於求成。
當被問到如何增加幸福感時,鮑曼回答:「努力工作。你要有所創造。嘗試不可能的事。把自己理解為自己的行動和創造的產物。」
英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1873年有句著名的論述:「詢問自己幸福不幸福,你將失去你的幸福……在你追求其他的事物時,幸福反而不期而至。」康德對此的回答是,「我的一生過得非常幸福,但我想不到我有哪一周是完全幸福的。」
前幾天周末去見一個久違的朋友,碰巧大霧。想起米沃什的詩句:「如此幸福的一天,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幹活,蜂鳥停在忍冬花上。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在我身上沒有痛苦。……」你瞧,米沃什也是,曾感到如此幸福。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