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藝術正在改變我們的城市,以及城市中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我們看見路燈、公交車站等城市家具,正變得越來越動態。我們看見越來越多的藝術雕塑,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
城市中各種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設計
正如著名的導演John Lasseter 所說,「藝術挑戰技術,技術激發藝術」。在我們的城市之中,技術與藝術交織,設計也從中不斷發展。
無論設計的尺度是大是小,無論設計的對象是一件物品還是一棟建築,它們都以新的方式,為我們的城市生活創造著價值。
Daniel Statham丹尼爾斯坦森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01
二十一世紀的建築
我認為設計即是「無界」(Borderless)。
雖然我被規訓成為了一名建築師,但是設計帶給我的激情,以及設計上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讓我看到了設計的發生,總是可以有不同的路徑。
作為建築師,今天我們在做設計時,所做的都是21世紀的建築。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高速融合的時代,我們的設計也應該具備這個時代的一些特點。
太平鳥時尚中心,中國寧波
這是我們在寧波為太平鳥集團建造的一座建築,是一座直徑110米的時尚中心。
它不僅需要創造出滿足傳統辦公功能的空間,同時也需要構造出一種社區式的空間,來激發不同品牌部門之間的交流。
同時我們希望既給予建築可持續性,也讓它充滿美感——所以你可以看到,整個建築在扭曲,在傾斜。
而這樣的造型其實是順著陽光照射路線的設計。
扭曲和傾斜的造型在外部可以創造出一個陰影系統,幫助辦公空間遮擋了夏季高角度直射的陽光,從而通過降低建築能耗,起到環保的功能。
與此同時,它也讓建築的中心形成了一個中心花園——一個21世紀的中國庭院。
庭院的景觀出現在柱廊之間,隨著視線的移動,景觀也逐漸變化,而綠色植物植入其中,讓整個建築充滿了生命力。
此外,傾斜而分層的柱廊結構,也將整個建築分隔出了不同層次的空間,人們在使用這些空間的時候,也可以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功能。
另一個21世紀的建築,與交通有關——它是一個未來停車場,坐落在杭州的中心商務區之中。
21世紀汽車在不斷進化,而和汽車相關的基礎設施也應該相應地進化。因此我們認為,21世紀的停車場也應該將高科技應用其中。
本質上,這個停車場是一個堆疊的系統,智能汽車進來之後,便可以實現自動停車。
這些汽車會被自動地運輸、存放、堆疊起來,安全地停進這些塔內。而人可以走向周圍,去享受這個堆疊系統所釋放出來的公共空間。
這些釋放出來的空間,可以讓更多的綠色空間、商業空間以及社區生活的空間加入進來,甚至屋頂也可以被利用起來,成為一個展示的平台。
星艦工業園,中國汾湖
而面向未來,我們的設計其實可以更具野心。
這是我們正在為中國中車所做的星艦工業園,它在某種程度上也符合我們對21世紀建築的期待,也將成為一個真正的未來園區。
這樣的建築,承載著現代化的生產設施,面向著未來的研究與發展。而它的空間也將更加靈活,更加環保。
02
技術刺激設計
除了這些大型建築的設計,我們也可以通過許多小型設施類的設計,來更好地探索未來。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接觸到更多的方式,未來的設計肯定與交互性的表面密切相關。它可能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表面,連接技術的同時,也傳達藝術。
巴丁頓人行橋,英國倫敦
在倫敦市中心,我們建造了一座橫跨運河的人行橋,在與藝術家的合作中,我們決定把這座橋變成螢幕。
因此,有別於傳統的人行橋,它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一條安全的通道,而且在晚上它的螢幕會化作畫布,展示不同的藝術作品。
利菲河人行天橋,愛爾蘭都柏林
另一座人行橋的實踐發生在都柏林。
這座橋下面有行船通過,所以它需要更大的凈空,因此我們為它設計了一個摺紙系統——它可以像摺紙一樣開啟或關閉。
而因為技術的可能,讓這座橋擁有了這兩種極具視覺美感的狀態。
英國風力發電設計
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技術刺激下的設計,也在貢獻力量。我們在英國的風力發電設計,便利用風力渦輪機技術。
它可以用在小型的社區,也可以在大型城市中應用,它可以放置在高高的屋頂,也可以在低處,放置在更廣闊的海域。
渦輪技術和獨特的造型設計,讓它可以應用廣泛,也能產生更多的能源。
而除了這些基礎設施,另一個在技術刺激下,產生新設計的重要載體,就是城市家具(street furniture)——它們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也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地方特色。
路燈,作為最典型的城市家具,也應該利用新的技術而升級,成為動態的路燈,為整個城市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
在為東京銀座所做設計中,我們希望路燈可以自我轉化形態——它會在白天吸收陽光來產生電力,而到夜晚變為街燈,照亮下面的街道,揭開整個銀座的歷史。
野獸派裝置咖啡機花藝,中國上海
同樣的設計理念,也可以應用到城市的小商業之中。
例如未來的花店也可以自己改變形態——在夜間摺疊和閉合,而到了白天,便像鮮花盛放一樣打開,以新的樣貌吸引人們走入其中,產生更多的交流與消費。
03
藝術融入設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技術的加持下,設計得以獲得更多的可能性,在此之上,藝術便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火人節藝術裝置,美國
格拉森伯格音樂節 - X區,英國
我們之前會不定期被邀請去做一些藝術裝置,例如在著名的火人節和格拉森伯格音樂節上的一些作品。
它們不僅有著好看的幾何構型和材料的紋理,更重要的是,它們通常由預構件組成,可以很快地建造起來成為活動的設施,兼具了可持續與環保的特性。
夢想的翅膀,中國寧波
在這些創造力合作和藝術裝置的實踐中,巧妙的結構與優雅的造型,都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在建造太平鳥時尚中心的時候,我們同時也為它建造了一個裝置,名為「夢想的翅膀」(Inner Flight)。
整個裝置通過摺疊板來營造一種張力,將所有鳥形的結構連接起來,讓整個結構立了起來。
奧德堡吊燈
再比如,我們與哈尼·拉希德(Hani Rashid)合作的一個吊燈設計,它將裝接燈絲的構件作為了最基礎最通用的元素。
然後增大它的數量,放大它的尺寸,從而創造出一個非常現代的吊燈作品。
雲門, 美國芝加哥
當然,藝術在設計中絕不僅限於小尺度的作品,它和建築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也會進入建築內部,與建築設計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由阿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創作的芝加哥千禧廣場的雲門(Cloud Gate)。
整個結構其實是通過計算而來的——首先在小尺度範圍內計算如何做出漂亮的形狀,而後再計算出如何來放大它的尺度。
當然,其中會產生相當多的技術挑戰。因為尺寸巨大,整個結構便不能一體成形,因此我們需要將其打破成最基礎的構件。
最終它採用了類似於自由女神像一樣的工程結構,通過內部的框架來實現結構的穩定,再以不同形狀的板材彼此組合。
最終拼裝、打磨,形成一個整體,成為了芝加哥的地標。
如此的作品,就是藝術、設計和城市公共空間彼此融合的一個鮮活案例——它會將人們帶到它的身邊,人們會使用它,並與它產生互動。
藝術與設計也可以與老建築結合。
這同樣是阿尼什·卡普爾的作品——他在現有的建築結構中使用了膜結構,形成了非常壯觀的藝術作品,也通過這個作品來表現了建築本身的魅力。
而當這座老建築準備好下一段旅程了,它可能會被改造成畫廊或者更實用的商業空間。但是這件藝術作品仍可以被保存下來,放置於其他地方。
這些設計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大型的建築設計,小型的設施設計,還是工業設計、藝術設計,技術和藝術都在不斷融合,而在這個過程中,設計便開始發生。
不同的設計途徑彼此交叉,設計即是無界的。
本演講由Daniel Statham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發表。
指導單位: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
活動主辦單位: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造就科技。
戰略合作單位:脈珈特(上海)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上海楊樹浦馨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脈珈特(上海)設計諮詢有限公司是本次活動的戰略合作單位,是中車城市交通有限公司、綠脈控股集團與外資合作發起的創新工業設計與智能製造諮詢平台,公司依託中車城市交通強大的市場覆蓋能力,整合世界著名設計公司資源,打造高端的設計諮詢服務。業務涵蓋建築設計、裝備(汽車、軌道交通、定製化商用車、智能升降系統、智慧物流等)設計、創新產品設計、品牌設計、文化時尚創意設計和智能製造諮詢等。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柴朝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