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團隊「名存實亡」的幾種情況

2023-04-02     青湖已

原標題:一個團隊「名存實亡」的幾種情況

日常工作中,大小主管或者各級管理者時不時強調「團隊精神」,希望突出「凝聚力」。確實,團結的團隊和真正有凝聚力的組織是有很強戰鬥力的。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部門或者團隊來說,「團結」與「凝聚力」其實只是一種美好的希望,甚至也只是管理者的口頭禪而已。

成功的管理造就鐵的團隊,失敗的管理導致一盤散沙。當表面上團結協作,內地里勾心鬥角或者各自為戰的時候,這個團隊就只剩下形式上的存在了。

一個團隊「名存實亡」的幾種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身在職場的朋友一定經常會遇到下面這些情況。

1.煩人的管理規定

一項管理決定或者一個執行命令,能夠起到有效作用的前提,不是決策者有多麼高明,而是符合當前團隊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理解及接受能力。

比較悲劇的是,很多上層命令或者管理規定的出台基本無視實際執行團隊的能力現狀與情緒反應,更沒有預見到實際執行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結果呢?規定一旦出台就會遭到各種或明或暗的抵制。這樣的行為一旦頻繁出現,大家也就會怨聲載道了。

比如,各種形式、各級領導、各部門頻繁嚴格要求的各種日報、周報、月報、總結、檢討、反思、計劃、評估等等。不是說這些要求不好,而是這些要求太亂了。

一級壓一級,最終的工作全部由基層員工完成。他們要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還要沒完沒了的寫報告填報表。最重要的是,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只知道不做是不行的。最終真正的工作耽誤了,各種報告也不一定過關。

當這種現象瀰漫在整個團隊的時候,一定會散架的。

2.頻繁的會議組織

企業與其他機構不一樣,更講究實幹。必要的會議要開,但是不能將開會作為大家主要的工作形式。

遺憾的是,很多公司或者團隊負責人將開會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形式。早會、晚會、溝通會、討論會、建議會、表揚會、批評會、反思會、執行會、宣講會....反正就是會。大家一上班就要拿著筆記本到處參會,甚至連開會的地方都找不到。我就見過一個公司,專門設了36個會議室,10個部門不夠用。因為大家都忙著開會,會議室或者辦公室已經不夠用了。

亂七八糟的會議搞得大家焦頭爛額,沒有發言權,只是聽領導講來講去。最後工作黃了,心也涼了。文山會海是管理效率低下的突出特徵。

一個團隊「名存實亡」的幾種情況

3.儀式化精神宣導

說句人話,就是各種口號與態度要求。工作場所到處都是「戰天鬥地」的標語,工作始終伴隨著各種打雞血式的口號,勵志形式搞得震天響,手底下工作一團糟。

網上流傳的互扇耳光、齊喊目標、共表決心等企業段子,就是很好的證明。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要麼神經受不了,要麼忍受不住「勵志」煎熬到最後走人。

哪來的什麼團隊?

4.「溝通」式管理

很多人有些納悶,溝通很正常呀,為什麼會讓團隊崩潰?很簡單的邏輯。團隊令行禁止,要求大家思想認識統一。但是,就怕領導動不動就找自己溝通思想。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管理者。管理能力不怎麼樣,專業能力也不夠,但是有一張好嘴和察言觀色的本事。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穩定自己的地位,她開展工作的方式就是不斷和自己的下屬「溝通」。

這種「溝通」涉及專業工作的很少,涉及問題探討的也不多,都是「人性化」的問題。她能夠從個人工作態度消極聯想到夫妻生活不和諧,能夠從某員工發脾氣探討到家裡孩子不聽話,能夠從某員工忍氣吞聲「研究」出其父母關係有罅隙....甚至,她能夠從一項工作「看出」你的人生,從一個眼神「讀透」你的「前世今生」。

這種想像力極其豐富、聯想力及其廣泛的領導,用其保姆式的「關懷」,成功塑造了自己神經兮兮的形象。搞得大家莫名其妙,害怕「溝通」,避之不及。哪來的什麼向心力和凝聚力呢?

一個團隊「名存實亡」的幾種情況

5.重磅「炸彈」: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搞了這麼多年,被幾乎所有管理者認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很少人會窮究「理所當然」的真正原因所在。因為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要搞考核,為什麼要績效評比,導致絕大多數考核與績效規定都走偏,成為「節省成本」、「算計員工」等貶義管理的代名詞。

這種情況下,越是嚴厲的績效考核,越是普遍性的績效考核,越是頻繁的績效考核,效果就越差。每當談起績效考核或者績效考核,大家要麼默不作聲,要麼牢騷滿腹。因為績效考核,出現很多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觀、不切實際的管理形式與結果,形成員工之間沒有必要的矛盾,形成上下級之間沒有必要的隔閡。

為了考核而考核,將考核當作管理員工的「武器」。這把「武器」就是將團隊劈得七零八散的利器!

真正的團隊是培養出來的,是激勵出來的,是團結出來的,是合作出來的。不是「治理」出來的,不是「訓斥」出來的,更不是「算計考核」出來的。管理者心不正,則團隊必然名存實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64b89fc4aca148b5c4b49b570a6ce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