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
秋風蕭瑟,羊肉兩吃,有肉吃,有湯喝。
魚羊為「鮮」、羊大為「美」,在漢字里,中國人一直尊崇的美德「善」「義」,也以「羊」為偏旁。
這些字和羊究竟有何關係?記者採訪了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傳統文化學者袁勇,請他為我們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里,認為『鮮』是一種魚的名字,『鮮』在實際運用中也表示味道美的意思,因為『羊』在古文字中,簡直就是表示味美的符號。」袁勇舉例為證,「比如『羞』字,現在常表示慚愧、恥辱的意思,但其本義卻是指進獻給神或貴族的羊肉(或美食)。《說文解字》解釋『羞』字:『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從丑,丑亦聲。』祭祀時,把羊進獻給神,是為愉悅神。平時把羊進獻給王公貴族,是為了讓他們享用美味。羞可作動詞,表示進獻;也可作名詞,表示美食。後來,當羞被借用,更多地表示羞恥、害羞時,人們就在羞的左邊加了食字旁,新造了饈(饈)字來表示美食。」
「羨」字更好玩。據文字學家考證,羨字的正確寫法,應該是羨。袁勇為我們拆解:「上面的羊表示美味的羊肉,下面的
(後來誤寫為次)是個很古老的字,在甲骨文中寫作
,像張著大嘴、口水四濺的人。文字學家認為,
就是涎的本字,意思是指口水。《說文解字》講得很明白:『
,慕欲口液也。從欠,從水。』『羨』字生動地表達了人類因看到美味的羊肉忍不住流口水,又貪又饞的樣子。」
談及羊寶寶「羔」字,《說文解字》解釋為:「羔,羊子也。」羔小篆寫作
,上「羊」下「火」,為什麼是羊下面有火呢?
袁勇引經據典說:「清代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指出:羔的本義,應該是指烤羊肉,所以,羔字由火、羊會意。因為小羊的肉最鮮嫩味美,非常適合燒烤,因此,人們就稱小羊為羔。」
同樣,羹字,本義指肉湯。乍看上去,上面是羔,下面是美,羹的字形,活脫脫就是今天所說的「靚湯」。
但羹字古代的寫法可不止這一種,比如小篆寫作
,下面的鬲,是古代一種足部中空、用於蒸煮的鍋子,鍋里燉著鮮嫩的羔羊肉、鮮美的羊肉湯。羔兩邊的「弓」,是燉羊肉時冒出的裊裊上升的、香噴噴的熱乎氣兒。這樣看來,羹字的本義是指羊肉湯——帶著湯汁的燉羊肉。
古人對羊肉湯的熱愛有多強烈?專家為大家講述了兩個因羊肉湯而扭轉了結局的戰爭故事。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大夫華元在與鄭國的戰爭中失敗被俘,其直接原因,竟是在戰前宰羊燉肉犒勞將士時,沒有讓為他駕駛戰車的羊斟吃到。在打仗的時候,羊斟對華元說:「之前分羊肉,你說了算;現在駕車,俺說了算!」說著,駕車闖入了鄭國的軍隊中,直接把華元送給了敵軍。
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其御羊羹不及」,也就是他(華元)的御者羊斟沒有得到羊肉湯。如此看來,這碗羊肉湯真是太重要了。
《戰國策·中山策》中還記載了一起因為「羊羹」而引發的亡國事件:司馬子期是中山國的大夫,中山君在款待國都中的士大夫時,司馬子期沒有吃到羊羹,就叛逃到了楚國,並說服楚王滅掉了中山國。
「這兩起事件,表面看是由羊羹引起的,事實上,應該是分配羊肉湯的事對二人的自尊心或虛榮心造成了傷害。」袁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