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什麼時間祭祖?不能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規矩要懂

2023-08-28     市井覓食記

原標題:中元節什麼時間祭祖?不能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規矩要懂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七」素來被視為復生之數,是個吉祥的數字。因此,在古代最初時農曆的七月也被稱為「吉祥月」和「孝親月」,而此時又是豐收的季節,就定於七月半為祭祖之日,將秋收的糧食、果蔬供奉給祖先們享受,分享喜悅,同時也希望在先祖的保佑下明年也能有個好收成。

【本文對中元節相關民俗文化進行講述,不涉及封建迷信內容】

後來,又有「地官中元赦罪」的說法在民間流傳開來,管轄地府的地官會於中元這日,將地獄之門打開,困於冥界的眾鬼可以離開,度過奈河返回人間,世上還有親人的就回家和他們團聚,沒有家的孤魂就遊蕩、徘徊在各地給自己找東西吃,在鬼門關閉前回去即可,這一說法多了些恐怖之意,相信此說法的人們也就將中元節這一天直接稱作「鬼節」。

隨著時間的推進,各方說法相互融合,因為其核心都離不開「敬祖盡孝」四個字,於是乎人們就將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這三節合一,定為了現今所過的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的主要習俗活動就是祭祖,具體的祭祀內容也有著頗多講究,特別是在時間上,根據不同的情況都有不一樣的說法,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建議大家有所了解。

第一種:上墳祭祀的時間

中元節、清明節、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合稱為我國的「三大鬼節」,每到這些節日,各家各戶基本都會提前準備水果、鮮花、紙錢等東西,找個合適的時間去上墳,祭拜逝去的祖先、親人。

俗話說「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半的小鬼等不到中」,裡面就提到了七月半中元節上墳的時間,最好是在中午前就完成祭祀的一系列流程。具體的就是要先給墓碑及周圍清掃打理乾淨妥當,擺上酒水或茶水、水果、鮮花、糕點等供品,再上三炷香,壓一疊黃紙或將黃紙燒掉供奉給「土地神」,感謝他護佑祖墳平安,接著將準備給祖先、親人的紙錢和衣物焚燒,祭拜時要記得長幼有序。

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之間上墳的時間講究可能會存在偏差,有的可能祭祀儀式更細化,時間也就更長一些,會持續到下午三點之前,因為三點之後陰氣漸重就不再適合停留在墓地處了。

另外,像清明節上墳會允許「前三後四」,也就是上墳時間只要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或是後四天這個範圍內都是可以的。

但中元節就不適宜這個講究了,中元節最好是當天去上墳,不宜提前和退後,特別是不能延遲,因為按照民間說法,過了中元節地府大門就會關閉,去世親人的亡魂就已返回冥界了,這時再祭拜他們就收不到心意了。

第二種:不上墳祭祀的時間

有句老話曾說「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清明節的主要習俗為掃墓,所以是需要人們親自到墓地祭拜敬奉祖先和親人的,而照中元節的說法,鬼門大開後,有家的亡魂都會回家,所以很多地方過中元節時是無需上墳祭祀的,只需要把該準備的供品、飯菜準備齊全擺至家中的供桌,等待去世的先人回到家中接受敬奉,感受家人對其的感恩和思念。

雖不用再特地跑到陵園墓地祭拜,但也不代表祭祀的時間就能夠隨意選擇。在家中進行祭拜供奉,是要在七月十四這日的晚上就要把供品準備妥當,整齊的擺放在供桌上的,而且像家中專門供有祖先、親人牌位或是照片的,也要記得提前擦去上面落的灰塵,這樣祖先在回家時也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思念和誠意。

等到了七月十五,清晨、中午及黃昏這三個時間點,家裡吃飯前要將做好的飯菜也都先盛上一份,供奉給祖先、親人,茶酒也要添置上新的,再點上香燭。到了晚上,將準備好的元寶紙錢、衣服等一起給燒掉,好讓先人帶走,在地府之門關閉前回去。

現在也有不少的地方省去了很多複雜的祭祀儀式,就在中元節這天等到天徹底黑透了,一般是選在晚上的八點到十點之間,找一個合適的路口,用粉筆畫個圈留個小口,把紙錢在這圈子裡點燃焚燒,燒的時候念出逝去親人的名字,全部都燒為灰燼後再離開。

——老井說——

從古至今,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秉承著敬祖盡孝、慎終追遠的思想,所以才有了祭祀祖先的儀式,有了像中元節這樣的節日,大家可以不相信所謂的鬼神之說,但一定要將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銘記在心中,遵守老傳統的祭祖時間,其實也是側面證明了先人對於在世之人的重要性,只要有人惦念,時間就永遠帶不走他們。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57aa5d5095932461fe0297ec7170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