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向東流淌在首爾市中心的清溪川,如今是熱門景點,也是韓劇中都市男女的約會聖地。然而,二十多年以前,這個位置一直被清溪高架占據。
作為首爾市中心的交通要道,清溪高架曾是市內最擁堵的道路之一,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2003年,首爾市政府決定拆除高架橋,恢復清溪川,將之打造成為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數年後,河道沿途的宜人風景和濱水環境,令清溪川成為人氣休閒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繼而推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
這是日前在「未來製造者大會·2024」現場,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東亞區首席代表劉岱宗與觀眾分享的諸多城市更新經典案例中的一則。通過清溪川改造前後的景觀對比,直觀地展示了將街道還給市民的必要性。類似的實踐,在紐約、巴黎、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各大城市持續進行。
這場演講最後的一個案例來自深圳蛇口,劉岱宗情緒突然有些激動,又用片刻時間克制淚水。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劉岱宗說,過去很多時候,他需要說服政府各個職能部門,而在蛇口社區無車日活動中,他看見自下而上的改變成為可能,許多人自發地與他站在一起,去展望和實現理想生活的目標:「他們在行動,自發地支持街道的更新。你會發現在中國,有人可以理解城市應當有街道生活,很多市民發自內心地喜歡這樣的生活。」
拆掉高架,把街道還給行人
2017年,劉岱宗在一席的演講《完整街道Street for All》以刷屏之勢,將如何解決交通擁堵這一行業問題帶到了公眾視野。在「未來製造者大會·2024」上,他帶來了最新的觀察和思考,與公眾探討如何找到適合中國乃至全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演講中,劉岱宗重申了他的觀念:街道為所有人而建。在他看來,現在的城市規劃,過度以車為中心,忽略了人的體驗:「城市的未來,也許不在於更多的車道,而在於更少的車輪。」
劉岱宗此次演講的題目《和小汽車「搶街」:城市高速的死與生》源自兩部城市規劃相關著作。一部是出版於1961年,由簡·雅各布斯撰寫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雅各布斯考察了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指出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推動城市發展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另一部是珍妮特·薩迪-汗所著的《「搶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2007年,她成為紐約交通局局長,在任期的六年時間裡,她推動紐約改變車道的功能和結構,將時代廣場與百老匯大街公共空間改造為永久性的非機動車通行區,提升街區活力,成為全球街道更新的範本。
劉岱宗認同兩位規劃師的理念,並在演講中通過對各國街道更新項目帶來的變化,強調以人為本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性。在他所展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許多大城市的街道曾一度被小汽車占據,功能非常單一:開車與停車。改造之後,人們重回街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生機,曾經遍布城市空間的停車場,逐漸被改造成為慢行休閒的街區,提升了城市的舒適度和宜居性,對經濟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上世紀,哥本哈根曾一度積極擁抱小汽車,今天已成為全球知名的自行車城市之一。為了邀請市民主動使用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自行車使用者友好。比如冬季街道上的積雪會在第一時間清理乾淨,上天橋時會有專門的自行車通道,垃圾桶都朝向自行車行駛方向,按照自行車的騎行速度規劃「綠波」,便於自行車使用者暢通出行。
半個多世紀以來,與哥本哈根相似,全球範圍內的大城市持續推動著更綠色、可持續的城市改造計劃。1973年,阿姆斯特丹抓住能源價格上漲推出「無車日」活動,引導市民理性進行能源消費,經過長期普及教育,荷蘭市民理念發生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
2022年,巴黎宣布「重振」香榭麗舍大街,計劃包括減少一半車輛通行的空間,將道路空間更多地分給行人和綠地,建設更多林蔭道改善空氣品質,設計「植物休息室」為行人提供夏日納涼空間。今年8月,美國洛杉磯市市長宣布,洛杉磯將在2028年舉辦一屆「無車」奧運會,這意味著人們必須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才能到達所有場館。為了做到這一點,洛杉磯正在建設交通系統,屆時城市將需要超過3000輛巴士。
「搶街」,在中國成為一種可能
眼下,我們正站在重新定義城市發展的十字路口。近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挑戰「小汽車=發展」這一傳統觀念,拆除曾經象徵現代化的高架橋,打造更具活力的城市街區。那麼,中國城市是否也能擺脫對小汽車的依賴,探索一種更為可持續的未來?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經落地或開始這樣的實踐,來自政府、社區的力量正在匯聚。
劉岱宗演講分享的最後一則案例是創辦於2016年的蛇口社區無車日活動。這是一個由社區發起,致力於讓城市回歸社區,讓街道回歸行人的可持續公益行動。就在上月,第九屆蛇口社區無車日啟幕,一系列活動將一直持續至11月中旬。
從活動日程中可以看到,它包含了從現實生活到未來展望等多個層面的策劃,試圖從觀念上,為居民提供美好生活的想像,讓居民參與街道更新,成為街道更新的主體。
比如通過封閉部分街道,將之打造成交流共享的遊樂場,讓居民體驗無車環境,享受步行、騎行的樂趣;策劃豐富的文化活動,如街頭藝術、社區劇場、環保集市等展現社區的多元文化;讓居民在享受無車環境的同時,思考城市、街道、社區生活的不同面貌。
在劉岱宗看來,街道更新成本不高,核心在於改變人的固有觀念,觀念的改變是艱難的,這也是他不斷通過宣講爭取更多支持的原因。而今,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轉變觀念並為更理想的生活努力。這也是他在演講最後情緒激動的原因:在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上,有了更多同行者。
劉岱宗向第一財經表示,街道是開放且複雜的綜合體,它的更新,背後需要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規劃支持。在中國,街道的改造設計到規劃、市政、交通、園林等三十多個部門,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治理願景,協同不易。
劉岱宗認為,街道是最重要的城市力量,街道更新是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手段:「希望每一座城市都認真對待它的街道,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街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