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衢州一位40歲的媽媽譚女士,外語本科畢業,曾在廣州外企工作。
後來在杭州與丈夫安家結婚。這幾年丈夫在杭州開了公司,現在是在讀博士。
她則帶三個孩子來到婆家蓮花鎮農村生活。
十多年來她一直當全職媽媽,在鎮上的學校邊代課邊帶孩子。
譚女士說很喜歡農村田野和清新的空氣。她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準備早餐,七點送孩子們去學校和幼兒園,她自己也在鎮上的小學當六年級語文代課老師,放學後接三個孩子回到家,晚飯後去鄉間小路散步。
晚上八點是親子閱讀時間,然後準時與爸爸視頻通話,增進感情。
九點十五分,安頓孩子們準時睡覺。
當全職媽媽的十幾年,她表示從來沒有後悔過,還在間隙考取了教育學碩士。
她說:「相夫教子」是我這輩子最好的職業。
這一番話,引發了網友熱議。
有人直接表示:受了高等教育,最後做全職媽媽,她不後悔,但我替她後悔。
一個女人,有沒有權利選擇她想過的生活?
是不是因為受過高等教育,考取碩士,選擇相夫教子,就意味著她幾十年的書就白讀?
或是因為她放棄城市,偏居鄉野,生三個孩子,就是不求上進大材小用了?
如果三年前我看到這種新聞,可能也會有恨鐵不成鋼之感。
而現在,一直寫文章鼓勵女性自立的我,看到她的故事,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因為她沒有不自立,沒有喪失自我,而是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她有權利成為她想成為的人。誰有資格替她後悔?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陶虹的訪談。
當年中戲畢業,陶虹的班主任點評每個學生,提到陶虹時,老師說:「陶虹呀,她就等著出名吧!」
陶虹卻說:「我可不要出名,我的目標是當賢妻良母啊。」
陶虹結婚生女後,確實近乎退出演藝圈。將近十年沒有正式拍戲。
她樂於當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享受這些角色帶來的富足,並有著自己的生活之道。
她說:
「能整理好一個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在家裡養孩子養了十年,回頭一看發現,當年那個笨手笨腳的我,如今乾得也算是非常麻利了。但熟練後,可能就會對某些事情的發生變得麻木了。我希望自己永遠有敏感的心,能夠感受到孩子發生了什麼變化,家裡的每個人最近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再去做調整。」
這份智慧,是她幸福的實力,也是她一回歸熒幕就再度翻紅的資本。
她不曾被光環綁架,也不曾在相夫教子中沉淪。
無論退隱或是復出,她的人生始終把握在自己手裡。
客觀地說,相夫教子、當賢妻良母,不需要知識嗎?不需要能力嗎?不需要智慧嗎?太需要了!
我們得承認,在當下,如果一個女人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是一種帶有風險的選擇。
這份風險在於:你全力以赴地成就了男人,最後有可能面臨回報不成正比,甚至雞飛蛋打。
現實中也的確有很多類似《我的前半生》的劇情上演,被出軌,被離婚,被算計得凈身出戶,連孩子撫養權也爭不到,看得女人們悔不當初,惶惶不安。
每個女人都有權利選擇她的生活。
每個女人都有義務為她選擇的生活負責。
一味鼓吹女人的「母性」和「妻性」,讓女人統統回歸家庭,是一種倒退。
但鼓勵女性獨立,就是堅決不能當全職媽媽,一旦選擇,就「以後等著看吧」 、「早晚有後悔的一天」,這是不是另一種綁架?
全職媽媽,是個非常不容易的崗位。
她需要絲毫不輸職場專業技能的綜合能力,需要高度的自我接納,需要相當的生活智慧。
回想當年,我選擇產後兩個月回歸職場,一半是因為工作需要,一半是因為逃避帶娃。
這是我能真實面對自己以後的真心話。
對那時的我來說,工作是我的解藥。
以我當時的狀態,如果被要求在家相夫教子,我真的不敢保證會不會有一天去跳樓。
在譚女士的表述中,我看到了她的高度自洽。
她的相夫教子,沒有任何委屈和不甘,相反,她充滿喜悅,樂在其中。
這種狀態讓她充滿能量和內在力量。
養育好孩子,扶持好老公,做好家庭的保障,成為親人的大後方,同時當代課老師,她享受每一份角色帶來的價值。
有什麼問題嗎?
我並不想去美化全職媽媽,這絕不是一個人人都可以輕鬆勝任的差事。
但它也不該被黑化。
這幾年,「全職媽媽無用論」盛行。
全職媽媽=沒有自我=人格不獨立=老公會出軌=早晚被拋棄?
誰定義的呢?
有的女人,願意將自我綻放在事業中。
有的女人,願意將價值體現在家庭里。
或者說,家庭就是她最熱愛的事業。
不好嗎?不對嗎?
又或者,這個好與不好,對與不對,由誰來評價?
時代的進步,在於讓女性擁有了更多選擇。
她們可以走出家門,踏入職場叱詫風雲。
也可以經營家庭相夫教子,當定海神針。
這雙翅膀永遠是屬於她自己的。
她願意用來翱翔天際,或者甘願用來遮風擋雨,是她的選擇權。
這種選擇權,是一種自由,也是社會進步的意義所在。
不是每個女人都願意結婚生孩子。
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想去納斯達克上市敲鐘。
所謂幸福或成功,從來只屬於高度自洽的人。
而自洽,就是沒有糾結,充滿熱愛、全情投入並享受當下。
自洽的人,不會被某個角色或標籤吞沒,而是被它滋養,綻放光芒。
很多時候,女人在投身職場和回歸家庭之間,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每次面對這類提問,我能給出的回答都是同樣的——
選那個你熱愛的,選那個讓你全情投入的,選那個能讓你眼裡有光的。
選工作,就享受那份職場鏗鏘的快感。
選家庭,就享受那份煙火人間的滿足。
選二者兼顧,就享受那份忙碌切換間的雙重體驗。
每一種都沒有錯,只要你忠於內心真實的選擇,並對此持續負責。
但有一點,我認為要格外慎重:
如果你無法享受操持家庭的快樂,那很可能就會掉入一個坑——付出感太重,犧牲感過強,繼而發展為一個受害者,要求伴侶孩子對你的付出感恩戴德。
當某天,伴侶一句「菜咸了」,孩子一次不聽話,你的委屈都會排山倒海:「我辛辛苦苦為你們洗衣做飯操持這麼多,你們竟然這麼對我!」
如果陷入這種境況,自己和家人都會很煎熬。
那你就必須面對:
要麼去工作,在工作中重拾價值感。
要麼調心態,接納當下,活出最好的狀態。
我曾經寫過一個北京的桃蜜馬姐的故事。
她的愛人做項目工程,長年在外,她不得已辭掉工作,做了全職媽媽。
經歷過一個時期的崩潰,直到有一天她對自己說,既然只能這樣,那就當一個最好的老媽子。
經過了一念之轉後,她停止抱怨。
她開始研究營養學,把一日三餐的色香味做到最佳。
孩子身體被調養得特別好,幾乎從未因生病進過醫院。
她在網上分享菜譜,收穫了20萬粉絲,成為某平台小有名氣的美食博主。
再後來,有雙職工的鄰居慕名而來,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她家託管吃飯。
她乾脆在小區辦起了小飯桌,干成了自己的事業。
很多時候,事情的結果並不是取決於事件本身。而是做這件事的人的狀態。
你堅信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它就在哪裡。
在寫完之些之後,我突然對那些表示替後悔的言論,有了一份新的理解,似乎有點明白了這份表達背後的真正意思。
她們的不滿並不是針對「相夫教子「,而是社會對」全職媽媽「價值的不肯定,對女性為家庭所做付出的不認同。
這一點,確實需要更多時間,和漫長的進程。
無論你是職場女性,還是全職媽媽,抑或在事業家庭之間辛苦切換,我想說的是——
所有角色,都是為生命服務的。
使用它,享受它。
顏寧說: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同樣,選擇相夫教子的碩士媽媽,也不欠誰一個解釋。
當每一個女人,人生有選擇,選擇被尊重,權益被保障,這才是這個社會對女性群體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