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為父母偷買年貨,妻子當場發飆:婚姻里那些關於錢的扎心真相

2020-01-09     桃姐李愛玲

01

最近網上有一個熱議的視頻:

某小區內,一位女子因為丈夫給父母買了幾千塊的年貨,怒不可遏,指著丈夫怒吼:「好幾千塊錢呢大哥!」

丈夫不停解釋著,女子仍舊很憤怒,不斷地拍打推搡丈夫,還奪過丈夫手裡的桔子扔在地上:

「你去超市買的桔子都買打折的,給你爸媽買年貨花了好幾千!今天你必須給我退了,否則就別想回家!」

男人無奈地低下頭,拭了下淚,無比憋屈。

如果只看這段視頻,很多人會覺得這妻子太過份。

但後來有記者採訪,原來,她和丈夫都是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收入不高。三個月前,丈夫失業,家中經濟壓力一下子大起來。

丈夫在沒有告知和商量的情況下,買了好幾千的年貨,包括酒水海鮮等,要寄回老家給父母,妻子非常惱怒:

「回老家帶些年貨是應該的,我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但你得和我商量啊……他三個月沒收入,這次花得有些多,我不同意,我覺得他除了孝敬老人,還有個原因是放不下面子,想讓家裡人覺得他在北京過得風光,不差錢,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嗎?」

這段視頻,看得我挺心酸的。

從妻子的角度,我很理解她。

貧賤夫妻百事哀,好過的日子難過的年。

若非實在窘迫,誰不想大手一揮,大大方方。

誰又願意為了幾千塊的年貨,歇斯底里,體面盡失,折辱伴侶,傷人傷己。

可那個暗自抹淚的丈夫,也著實可憐。

沒了工作三個月,他自然是不敢告訴父母的。打腫臉充胖子,無非也就是想讓老家的父母,在收到年貨的那一刻,有一分欣慰風光。

兩人各有各的錯,各有各的難。

丈夫錯,錯在不打招呼也不商量。

妻子錯,錯在公眾場所不留情面。

我似乎失去了愛憎分明的觀點——殘酷生活之下,忍心責怪誰呢?

男人總是把面子看得比天都大。

《都挺好》里的蘇明哲在美國失了業,對親爹和親妹都絕口不提,全家的收入來源全靠妻子吳非撐著。

吳非建議他去應聘藍領,先解燃眉之急,並且收入不比白領低。而他死活不肯,放不下高材生的身段和曾經牛逼的履歷。

這是相當一部分男人的真實寫照。寧可打落牙齒和血吞,也無法面對那份虛榮和脆弱。

女人的不安全感總是比男人更多。

失業三個月,對一個家庭來說可能不至於馬上就喝西北風。但妻子焦慮的是全家的以後。

尤其對於有孩子的女人,恨不得把脖子都紮起來,能省則省。

當發現男人悄不吱聲買了好幾千的年貨要給自己父母寄回老家,她能不發飆嗎?

我若是她,恐怕還飆得更猛。

與此同時,我還忍不住想,視頻中這對夫妻,如果性別角色互換,我們這些看客,是否會多一點寬容呢——

女人下崗,正是最脆弱的時候,當丈夫的不能理解還凶她!

老婆生兒育女,給父母買幾千塊錢年貨怎麼了?

婚後收入都是共同財產,女人也有權支配啊!

02

家家一本難念的經,這本經,離不開錢這一關。

前兩天還看了一個帖子:

一男子工資八千,月月交給妻子。而妻子私下卻經常五千五千地轉給親弟弟。

原因是弟弟最近談了對象,花銷大。

直到某天,妻子誤將發給弟弟的微信錯發給丈夫,丈夫才得知此事。

我若是男人,也得火。

無論這位妻子那句「當初你娶我的時候怎麼講的,錢歸我管」多麼理直氣壯,我也無法認同這種做法。

這位妻子,和前面視頻中買年貨的丈夫,錯在同一個核心——

脫離現實,越過界限,不尊重另一半。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工資八千掙得不容易。哪經得起這麼個轉法,更何況是給成年的弟弟談對象。

難怪有網友說:嫁人不嫁鳳凰男,娶妻不娶扶弟魔。

婚姻里,錢,太重要了。

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數字、一個金額,而是重重的考驗、慾望的鏡子、人性的折射。

我收到很多已婚女性的諮詢:

丈夫人不壞,但能力平平,收入微薄,清苦的日子一眼看不到頭。

要走下去怕撐不住。要放手又捨不得。

你看,人人都有自己的困囿,人人都有自己的求不得。

我告訴她:先開誠布公地談談錢吧。

錢關於安全感,關乎尊重,也關於底限。

談錢是個技術活,很多人不願意面對。

1、潛意識裡有對金錢的羞恥感的人,表現出來的言行可能就是「談錢庸俗「、「傷感情」、「太功利「。

他們無法克服這種羞恥感,自然也無法正視問題。

2、金錢觀差異過大的人,一談錢就碰雷區。

一個人無法體諒伴侶的節儉和謹慎,會認定TA狹隘又摳門。

或者一方不能理解另一半的喜好和渴求,會覺得TA矯情且虛榮。

3、雙方收入差距較大的夫妻,很容易進入狀態失衡。

長期低收入的一方,容易有匱乏感。

長期高收入的一方,容易有優越感。

二者碰撞,人性的多面更容易就此展現。

03

我每年年底,都會給雙方老人一些錢。具體給多少,會提前跟老公商量。

雖然他從來都同意我的方案,不提任何異議,但我也從不一人獨斷。

過日子就是這樣,無論誰掙多掙少,遇事也得有商有量。

我總結了幾點心得,藉此分享:

1、不以收入論英雄。

尤其是掙得多的一方,容易變得頤指氣使,咄咄逼人。

這其實是很考驗人的心態和素質的事。

2、制定家庭財務計劃

以年度為單位,儲蓄目標是多少,開支控制在多少,多少可以做投資,哪些錢可以作機動使用。

3、做好金錢分工

有的家庭是妻子管錢,有的是丈夫管錢,有的是AA制,無論哪種,都有必要提前談好。

誰負責哪些支出,如房貸,車貸、日常開支,都需要做一個基本分配。

4、設置一個可以自行支配的上限。

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多少金額以內的可以自行決定,超過上限的,需要共同決定。

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最後,不得不再一次感慨: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錢絕。

亦舒曾說:

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師太說得都對。

只是最後一句,我的修為尚不足夠,還是俗不可耐很想發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PPOnG8BUQOea5OwJS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