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湯一碗,雙打一份,三把竹籤下鍋,冒著泡的紅油里涮燙著足以讓每個食客都能痛快淋漓的爆款美味……
「三年了,等你等得花都枯了!」「終於上線了,抱著飯碗等著呢!!!」「隔著螢幕都聞到味兒了!」不到三分鐘的節目開場,打開彈幕已經滿是螢幕前的觀眾垂涎欲滴的證明。
2019年,主打「城市宵夜文化紀錄片」的《宵夜江湖》第一季自上線之初就成功俘獲大量觀眾,不僅在「宵夜文化」的細分領域樹立起自己的鮮明特色,還以「美食+夜晚」的獨特視角開創了一個城市故事的新類型。
時隔三年,在騰訊視頻和愛奇藝聯合播出的《宵夜江湖2》從四川樂山開啟新一輪的「飲食漫遊」。新一季節目仍然延續了第一季的基本敘述邏輯和影像風格,把鏡頭對準各具特色的八座城市,為食客們獻上一份不同宵夜文化下「各美其美」的城市盛宴。
以美食為媒介
展現宵夜文化的百態千姿和萬種風情
吃貨界有個神奇現象:外地人排隊去成都吃,成都人排隊去樂山吃。
自從20世紀80年代,樂山人用一根竹籤打開了一個沸騰的宇宙,樂山就成了麻辣燙的故鄉。葷素皆可、豐儉由人,任何一種四季鮮蔬都可以成為滾燙紅鍋中的主角,但要說麻辣燙的靈魂,則要屬內含乾坤的小小油碟。花生碎,干辣椒麵、小米椒、蒜泥混合,加上麻辣燙老闆獨有的點睛之筆——藿香碎,使得油碟辣而不燥、油而不膩,各種香味齊全。
但對於每一個吃麻辣燙的樂山人而言,靈魂蛋炒飯是他們的必點菜單。老式豬油渣混上油煎雞蛋,炒干炒香後包裹晶瑩剔透的米粒,一口下去就是記憶深處最熟悉的味道。如果既不想吃麻辣燙,也對蛋炒飯無感,不防走進深巷來上一碗干筍牛肉麵,吸足了牛肉湯汁麵條,初嘗微辣,但是回味起來卻是滿口的牛肉醇香……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宵夜江湖》主創團隊「烹制」美食紀錄片的技藝愈發稔熟。但《宵夜江湖2》里,美食並非主角,而是介質,透過美食,主創團隊將要展現的人文景觀、歷史風物與人間情感娓娓呈現。
在樂山,這裡有燒烤界的技術流,是引領宵夜潮流的「夢工廠」;有開了幾十年的麻辣燙,用一根竹籤打開的沸騰宇宙讓全國食客趨之若鶩;還有藏在小巷子裡的麵館,靠獨特的口味征服寒來暑往的無數吃貨……節目監製、騰訊視頻黑曜石工作室負責人朱樂賢表示,「《宵夜江湖》啟動之初就有明晰的定位,以濃烈的美食為通道,藉由鮮明的視覺音效風格,抵達濃郁的文化品格、文化底蘊。」
但是,如何在「饞哭」觀眾的同時,勾起人們內心更綿長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以及激發起大家關於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現實生活的更多層次的咂摸,相當考驗創作者的底蘊和火候。
《宵夜江湖2》的鏡頭裡,主創團隊每一位美食烹飪者共通的性格底色中,勾勒出了不同的宵夜文化所代表的「各美其美」的城市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氣候、歷史文化、城市際遇,讓散落在中國大地上的「宵夜文化」千姿百態,展現萬種風情。
因此,與其說是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2》更像是一部人文紀錄片。正如節目總導演杜興所說,「我們採取一種人類學的方法,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試圖去研究當地宵夜文化背後的傳統,這個傳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漫長歲月里的變與不變又是什麼」。從美食中窺見文化與情感,《宵夜江湖》風雲又起。
讓人成為故事的核心
洞見風雲變幻的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的痕跡
很難想像,曾經整日置身於工廠車間流水線上的礦機廠工人們,放下手中的零部件,面對碳火燒烤也能手到擒來。
牛肉被手工切成大小均等的肉片,腌制後用竹籤串好放到果木炭上文火燻烤,牛肉乾香、竹籤的木香和著辣椒麵的香味隨著熊熊火焰飄散進人們的鼻腔,油脂滴到炭火上滋滋作響,霸占每一個食客的味蕾高地。首期《宵夜江湖2》里,「礦機廠燒烤」以凌厲的工業風在樂山一眾美食中自成一派,但究其風味內涵,卻源於一座工廠的命運興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重要的國防軍工、材料、機械電子等工廠聚集在樂山,它們遠離市區,形成了封閉而自給自足的生活社群,直到世紀末的社會轉型,失落的工人們從車間走向深夜的街頭,在樂山的街頭美味里訴說著自己的堅韌和體面。
在尊重食物的基礎上,《宵夜江湖2》通過人物故事將觀眾對社會和人生的感知拉長到了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它溫柔喚醒人們遠去的時代記憶,也帶我們看見在不同的時代際遇下、不同的發展背景下經受著陣痛也迎接著希望的人們,以及在風雲變化的時代里,那些始終如一的堅韌和奮進,信念和勇氣。
可以看到,《宵夜江湖》與傳統的美食類紀錄片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主角,既不是美食也不是做出美食的廚師,而是孕育珍饈美味的城市。把城市當成敘事主體,主創團隊希望通過美食把心目中的城市風貌和城市命運呈現給觀眾,在兼具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敘述中,濃縮鉤沉時代的全民記憶。
與此同時,有了第一季的創作經驗,主創團隊在處理食物、人物、城市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信心。相比於第一季對多種地方美食的集中呈現,《宵夜江湖2》為了保證單個故事的完整性和信息量,在人與故事的數量上做出割捨——《宵夜江湖》在每集30分鐘的篇幅里,講述3到4組人物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這些人物中,有幾代接力堅守的家族手藝傳承者,有堅決不上任何外賣平台自己「蓄水」私域流量的理想主義打拚者,有夫妻、父子、母女、閨蜜等林林總總的「闖蕩江湖組合」……而在每一組人物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時代在他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
此外,《宵夜江湖2》不僅加強了城市性格和城市氣質的體現,在視覺語言層面上也更加精美,力求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覺盛宴。從淡泊堅韌的樂山,到肆意生長的西雙版納;從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到東海之濱的寧波;從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到潮來潮往的海口……《宵夜江湖》以漫遊者的眼光,陪伴觀眾穿過繚繞的煙火,走進歲月的縱深、城市的肌理和情感的溝壑。
在「流動的人生舞台上」
為自在溫暖的平凡生活引吭高歌
除了美食,「生活」也是被反覆提及的主題。
在杜興看來,《宵夜江湖2》是一個流動的人生舞台,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他們沒有劇本,鏡頭所至,他們都是自己的主角。透過鏡頭,他們不僅展示自己賴以生存的『絕世武功』,更娓娓道來自己縱橫武林的『生活心法』。」
1980年離開蔡金老家,熊華鋒接過父親手裡的「接力棒」成為一名專業的殺豬匠,但到了90年代,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工作單位垮杆,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的熊華鋒不得不改行,選擇在張公橋盤下一家門市做起了麻辣燙。但無論是當殺豬匠,還是做麻辣燙,熊華鋒始終沒有放棄熱愛的繪畫,甚至將麻辣燙蘸碟的製作過程視為一幅美術作品。
樂山鈴鐺哥浪子回頭,當人生終於重返正軌,他將半生的感悟都熬進了那碗蹄花面中,野山椒腌泡三年,經大火吊湯後小伙慢熬,無論加班到多晚,來上一碗「直接回魂」。鈴鐺哥的朋友說:「我們人不能太複雜了,就是要能夠安靜下來。必須得用心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絕對就能做好。」
而對於礦機廠燒烤的老闆們來說,在別人眼中的同行是冤家,他們的「沒有避諱」似乎成為「礦機廠燒烤」紅透整個西南地區的關鍵,一句「核心技術是你願意干這個事情」,更道出每一個雖然飽經生活磨難的普通人,始終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的溫暖正能量。
樸素的地域美食散發誘人迷香,味蕾和靈魂共襄盛舉,在《宵夜江湖2》的鏡頭裡,流露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奮鬥的人生。
杜興曾說,通過美食故事,我們試圖找到大家熟悉的、確定的東西。既是歷史的,又是當下的,流動的命運,穩當的活法。片中,《宵夜江湖2》里的「江湖」是美食的江湖,也是生活的江湖,節目組穿梭於8個城市之中拍攝了超過50種美食,探討人與食物、城市、生活的關係,格局盡顯。
可以看到,《宵夜江湖2》從美食切入生活的縱深,在無形中鍛造著一部屬於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而這部令人肅然起敬的平凡史詩,也將給到當下的人們一些積極的啟示——哪怕生活有起有落,沒有「吃」不掉的迷茫,沒有「熬」不過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