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剪子來,磨菜刀……」「鋦盆、鋦鍋、鋦大缸……」還記得兒時那些走街串巷的叫喊嗎?對大部分人而言,這些只存在於童年的記憶中,而對有的人來說,這些叫喊聲卻牽動著他的夢。早年,有專門鋦盆子鋦碗鋦大缸的匠人,叫做鋦匠,方言稱之為「錮漏子匠」,即「用融化的金屬堵塞金屬物品的漏洞」的意思。
鋦壺,是中國最古老的陶瓷修復技藝。鋦瓷壺技藝相傳始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壺藝人鋦壺的情景。
碎壺重生,便是鋦匠的絕活,無論破得多厲害的壺,只要有一絲可能,在鋦匠手中都能「 破鏡重圓」。
形狀各異的剪子、錘子,各種刀口角度的鋦刀,材質不同、大小不一的各種鋦釘等等,這些都是鋦瓷的必備工具和材料,這樣的"道具"有著上百件。
鋦壺工藝需要兩大主要工具:
1、金剛鑽:古語云:「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常見的金剛鑽大約是長約10厘米,手工打造的鐵鑽杆,鑽杆中部套著一節毛筆管粗細的竹子外套,外套的兩端用鐵箍,把竹外套和鑽杆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鑽具的鑽頭部分用銅焊的方法
於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各種金屬鑽頭都無法在其上打孔鑽眼,必須在普通鑽具的鑽頭用銅焊的方法鑲上一顆極小的鑽石。由於對鑽石的形狀有特殊要求,鋦瓷藝人通常自己用一根細繩不斷拉扯打磨,一顆鑽石需要一年時間才可以磨好。由於鑽石成本高昂,這樣的一根鑽具就足以使鋦匠的身價倍增。於是乎,掌握鋦瓷技術就成為一項艱難的事,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耗費過多的精力在此,也就阻礙了鋦瓷工藝的進步。
2、大小鋦子:鋦子即為修補用鋦釘。
金銀雖華貴,可最適合打造鋦子卻是銅,因為銅釘會隨著茶器的熱漲冷縮而收放自如,使得鋦補後的茶器不會隨著歲月氣候變遷,或冷熱水頻繁交替而再有漏水之虞。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鋦子有很多種規格,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米粒鋦子」大小如米,形狀如米,「柳葉鋦子」比「米粒鋦子」長,鋦子兩端略窄,「菱形鋦子」最大,一般鋦大型瓷器用,鋦紫砂壺用不上。
鋦釘是鋦壺的必備材料。比芝麻稍大一點兒的鋦釘,製作起來需要十幾道工序,砸樣、銼底、刮面、鉸段、盤腳……經過層層打磨,最終成型,外觀上看它更像扁寬的訂書釘。
這是菱形釘
捶打敲磨成型
米粒鋦子
花釘
事實上,不管是用哪一種鋦釘,由於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鋦釘抓合張力不同,鋦匠都要反覆琢磨鋦釘圖案與鉤角的合理位置,要使花紋式樣與瓷器上原花紋圖案相配,使鋦釘不多餘,還能給瓷器增添韻味。這不僅要求藝人有高超的修補技能,還要有獨特的審美及創造能力,所以這一行當又被稱為「鋦活秀」。
對損壞的紫砂壺進行鋦瓷修復,一般需要經過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鋦釘、補漏等步驟。
鋦瓷工藝的第一步是找碴,對縫。
第二步:拼合 把碎片拼接在一起用蛋清加上大蒜汁黏起來用布包緊。
第三步:布局 先找到那些渣滓拼好以後就得畫上線在哪裡鋦比較好看,比較牢固。鋦紫砂壺是有講究的,一般1厘米有3個鋦釘最為適合,鋦釘要根據茶壺的裂紋形態來打制,最小的銅釘只有2毫米,鋦釘的大小、排列及鑽孔的深淺都有嚴格的講究,一般鋦匠都有3~4種規格的鋦釘。
第四步:打孔。確定鋦釘位置和數量之後,就可以用金剛鑽進行打孔;除了做鋦釘之外,給壺打眼兒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薄如蛋殼的壺壁上打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稍有不慎,就會將眼打透,壺水滲出。此外,兩個鋦眼兒排列位置要對稱,裂縫必須處在鋦釘的中間處,鋦眼兒內部稍微傾斜,鋦釘才能勾緊壺壁。為了確保經過鋦瓷修復之後的紫砂壺還可以使用,所以打孔只打外層、裡面是不穿透的。要鑽兩分留一分,把鑽好眼的瓷器拿起來映著燈光一看,可以看出鑽好的眼是透光的但又不透氣。而留下的一分是保證鋦瓷器的銅釘不至於穿透瓷器,這是鋦活的規矩,鑽的眼比掩口要大,這樣在瓷器上掮銅釘的時候,用手錘輕輕一掮,眼內的釘頭被掮脹,就永久地固定在瓷器上了。在打好孔之後,便可開始鋦釘了。
有些紫砂壺的質量不好,壺壁不一樣厚,最薄處只有1毫米,釘眼的深度就要控制在0.7毫米,有時可能會被打穿,不過沒關係,只要把鋦釘的腳加長,在壺內鉚上,這樣既不漏水,還增加了鋦釘的抓力。
第五步:做鋦釘 把老銀、老銅等材料打磨成需要的形狀。
第六步:上釘(裝鋦子)用錘子敲打,將鋦釘嵌入到位;
在鋦釘全部被釘到器物上後,用鑷子夾住鋦釘中間部位將器物提起,以檢驗鋦釘是都牢固。鋦釘的牢固程度體現著匠人的工藝水平,鋦釘的韌性決定著器皿的使用壽命。
紫砂壺鋦好後,還要用鐵末或石灰(石膏或油灰)抹縫,這樣時為了增加鋦釘的牢固程度和堵一些缺瓷的裂縫,以防漏水,不過只要茶壺沒有缺瓷的地方,就不用抹,畢竟鐵末和石灰(石膏或油灰)影響茶壺的整體美觀。茶壺有一點漏水或滲水,也不用抹石灰,泡上一段時間的茶,茶銹自然就會把滲水的地方堵上,這樣茶壺上的裂紋,就會讓茶銹加深,反而增加了美感。
如果紫砂壺有缺口,或是磨損得非常嚴重,或者壓根找不到殘片,那也不必擔心,這其實是可以用金繕將它補好的——利用天然粘性材質補上殘片的樣子,再在外面貼上金箔或金粉就可以了。當然,這又是另一種工藝。
鋦活兒大部分屬於私人定製的器物。師傅根據顧客的需求和喜好,在金屬片上剪制出栩栩如生的各色圖案,這也是需要具備一定美術功底的。
剪裁好的花形(玉蘭)需要反覆煅燒四次,據說這是做好裝飾鋦的必備程序,寓為經過"浴火"才能"重生"。
每次煅燒間隔期都要用專業的刻刀反覆的雕琢,將玉蘭打造成立體樣式,賦予全新的形態。
修復好的鋦瓷散發著獨特的金屬味道和堅實氣息,平添了幾分韻味。設計里透著匠人的創意與靈感。
利用裂紋的走向因勢利導,用金、銀、銅、鐵等材質的鋦釘,鋦出各種圖案,甚至連壺口、壺嘴、壺柄都趁機加以包嵌,稍經打磨,甚至可以身價倍增。
壺蓋包邊+鑲嵌情形圖案
壺蓋包邊
壺蓋和把兒包邊
壺蓋包邊+做銀管+金工鏨刻
把包邊
流包邊
底足包邊
壺蓋包邊+做銀管+金工鏨刻
人們對鋦藝的特殊愛好使然,很多玩家特意在紫砂壺中裝滿豌豆,注水浸泡,利用豌豆遇水膨脹之力將壺壁撐裂,自然的脹力讓紫砂壺身裂成幾塊甚至十幾塊。
再請鋦匠用金、銀釘鋦成畫紋,甚至連壺口、壺嘴、壺柄都加以紋式包嵌,鋦活已經上升為一種鋦嵌的手工藝術了。
老紫砂壺有古韻,而用來鋦壺的銀釘也有藏銀般古樸的味道,兩者相得益彰,鑲上銀釘的老壺更增添了年代感,而且銀釘本身的價值也為老紫砂壺添加了貴氣。當你把一把新鋦的紫砂壺,養到鋦子和茶壺融為一體的時候,看到壺上的鋦子,不再是獨立多餘的時候,而就是壺本身一部分的時候,那時的鋦釘給紫砂壺所平添的幾分古樸,在心中的感覺,別有一番韻味。
亂世儲金,盛世收藏。
今天,收藏已不僅是貴族專屬,人們都渴望擁有一件古陶器收藏把玩。同時,人們對手工造物觀念的認同,以及中國紫砂文化在現代生活的延續,鋦壺技藝通過各種形式又重新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眾所周知,古陶瓷「十老九殘」,得到一件留存下來的高檔次完整紫砂壺十分難得,拍賣市場上一件件天價古陶器的拍出,更使我們望而卻步。如果能換一種收藏思維,殘破的古瓷則大有潛力。通過鋦匠精心的設計和修補工藝,既可保證將瓷器修復好,又能兼顧鋦補細節與整體的美觀搭配,鋦壺上隱約若現的裂紋和附著其上的各式花釘,往往可賦予瓷器第二次生命。
而鋦壺這門瀕臨失傳的手藝已漸漸被人們關注起來,據一位鋦壺藝人透露,來拜師學藝的人排隊都排到幾年後了。出師後月入萬元不是問題,人還是得有門手藝,而這些老手藝會傳承下去的越來越少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