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真相 • 大千世界變相圖

2019-11-23     星紀傳說

回顧人類最近三百多年的歷史,全球科學家們對黑洞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的渺小在於有太多未知的神秘還未揭曉。

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了黑洞「真容」。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這張令人驚奇的黑洞照片,是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10餘年、從四大洲8個觀測點「捕獲」到的,該黑洞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來之不易的這張照片,是天文學家動用了遍布全球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組成了一個所謂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縮寫EHT)。

黑洞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

科學與佛教

佛教對小世界的認識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系有所不同,通常我們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太陽是太陽系的絕對中心。

佛教宇宙觀里,小世界的中心不是太陽而是須彌山,太陽與月亮都在須彌山的半腰旋轉。地球被稱為南贍部州(或閻浮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大部州——北俱盧州、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分別分布在須彌山的南北東西四個方向。

佛經中也早有記載,世界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出自《華嚴經》)。宇宙之中充滿人類,不僅如此,娑婆世界(銀河系)10億個小世界中也都有人,而且我們的這個小世界裡,包括地球在內的四大部州都有人類生存,其中北俱盧州人壽命達到幾乎恆定為1000歲。

既然在太陽系人類相互之間近在咫尺,為何那三大部州的人類我們至今未能發現?他們居住的星球到底叫何名字?

難道是時空摺疊或多維空間使我們相互隔離?還是存在著什麼特殊的宇宙屏障?其實何止三大部州及其人類我們沒能發現,就連須彌山我們也未找到,須彌山到底何物?黑洞?反物質?暗物質?特殊場?

大千世界究竟是何神秘的空間?

下方詳解

  • 一、小世界

一個小世界的範圍以須彌山為中心,矗立在地輪上,高84000由旬,上寬下窄。又有一日一月在山腰旁。

山根周圍有七重金山和七重香水海交互環繞。由內而外分別是持雙山,持軸山,持水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和持地山。

在第七重金山之外有大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北俱盧州,南瞻部州。

在大鐵圍山下緊鄰地輪,金輪,水輪,風輪和虛空。

諸天中的忉利天位於須彌山山頂,除中間的天王外,東西南北,還各有八個天國,共三十三天。

諸天中的第一天,佛教重要護法,四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四面各有一天。

東邊是持國王,南邊是增長王,西邊是廣目王,北邊是多聞王。

在大鐵圍山的地底下,1000由旬深,是八大地獄!各大小地獄所在處。

以上是地居天的範圍,我們居住的地球位於南瞻部州。

從諸天中的第三天,夜摩天開始,為空居天,依雲而住。

依次是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和色界初禪三天。

一個小世界的最頂為色界十八天的「初禪三天」。

到此為一個完整「小世界」所包含的內容。

上圖表綠色內容為一個概念性完整的小世界。

帝釋天

忉利天處在須彌山頂,三十三天之主帝釋天,是Shakra devānām Indra梵文音譯,全稱叫做「釋迦提桓因陀羅」。《阿彌陀經》上所說的釋提桓因,就是這位,大權真宰,身居上界,德御人間。

彌勒菩薩

欲界的第四天 :兜率天。

釋尊成佛以前,從兜率天降生人間成佛。未來佛彌勒菩薩,將來也從兜率天下降成佛。

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內院,與我們同屬欲界,論地域還不算太遠。

一生補處的菩薩,生在兜率天,與一般凡夫天境界不同。

彌勒菩薩處,清凈莊嚴,有菩薩說法,實為佛弟子們心中渴仰的聖地。

  • 二、小千世界

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世界+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

  • 三、中千世界

一個中千世界 = 1000個小千世界 + 三禪三天

  • 四、大千世界

1000個中千世界加上色界依空而住的「四禪九天」 (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和善究竟),以及無色界「四空天」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組合而成一個大千世界。

一個大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四禪九天+四空天

梵天

大千世界的統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 五、三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故名為「一佛土」。

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

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

教化眾生隨順眾生。

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楞嚴經 · 卷第六》---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

前後有無,聚散起止。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

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大乘圓覺經 》---


公益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歡迎轉發和學習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wSvpW4BMH2_cNUgbX-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