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一群平凡卻又不甘於平凡的女性,眼角發梢長滿了故事卻不輕易吐露。她們笑中帶淚,柔中含剛,處俗世而不俗,見識過生活的凌厲,依然內心向暖。在一份女兒的柔韌上疊加一份男兒的堅強,奔走於歲月的刀光劍影中,以盛開的姿態,度最好的時光。
——題記
一塊繡布,一雙素手,一枚銀針捻在指尖,引著七彩的絲線,在或紅,或白,或綠,或藍的純色繡布上翩翩起舞。繡一朵紅梅迎春,繡一對鴛鴦戲水,繡一彎秋月,繡一樹花開,繡一個人兒清風裡走來,落在旗袍、荷包、香囊、圍巾、抱枕、靠墊、屏風、鞋墊和各式各樣的掛件上,栩栩如生。刺繡的女子不言不語,安靜在時光里,一針一線,一起一落,那些鏤刻著歲月輕痕的淺淺心事,就繁茂在眼底眉梢,化成一聲輕嘆,一抹微笑。
這不是煙雨江南,不是蘇、湘、蜀、粵名繡,這是寧夏,是平羅,是沙湖繡。
1.
沙湖繡,是平羅縣盛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征麗霞女士在借鑑和吸納各種刺繡的基礎上,在平羅的土地上創立的屬於自己的刺繡品牌。
雅艷相宜的蘇繡、生動逼真的湘繡、齊整艷麗的蜀繡、富麗堂皇的粵繡,中國「四大名繡」聞名於世,一針針一線線,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繡出了中國獨有的絢爛,但那些隱於民間散發著濃郁地方特色的刺繡,同樣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沙的粗獷,水的柔美,葦的靜謐,鳥的靈動,賦予沙湖一派詩情畫意,也賦予征麗霞銀針下無限的秀美與深遠。她在沙湖之畔,輕挑慢捻銀針,創作了《沙湖》《沙湖美景》《沙湖鳥翔》等作品,細密地勾畫著沙湖的底蘊和美名,這份展現於方寸繡布、素手纖針之下的故鄉情,為她贏得了「寧夏旅遊商品設計獎」、「石嘴山市巾幗手工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平羅縣巾幗創業之星」的美譽,而《黃河金岸》《手工包》等繡品則讓她收穫了「石嘴山有禮」、「平羅有禮」的獎項。
齊針、接針、滾針、套針、虛針、鋪針、打籽針,征麗霞熟練地運用傳統刺繡針法,繡山川河流,繡花鳥蟲草,繡她熱愛的每一寸風景。 以布代紙,以線當墨,以針為筆, 她將每根絲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幾乎細如蠶絲後,穿針引線,用綿密的針腳繡雍容華貴的牡丹,繡高潔典雅的蘭花,繡古色古香的玉皇閣,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立體地繡出山巒起伏的層次、水流潺動的波紋、人物細膩的肌膚,使整個繡品呈現出油畫般的肌理和光影,全面地展示著沙湖繡的漂亮與精緻。
2.
在平羅縣盛夏文化產業公司的展櫃里,有幾幅繡品泛著歲月的陳舊,那是征麗霞母親留下的遺物,她將它們與自己的繡品放在一起,表達著女兒對母親刻骨的思念。
征麗霞刺繡的手藝最早源於母親。母親黨潔貞生於1929年,雖沒上過一天學,卻天資聰穎,心靈手巧,不僅熟背《三字經》《弟子規》,而且做得一手好女紅。征麗霞關於童年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用手指當筆,在布料上「掐」出輪廓,再一針一針繡出圖案的身影。母親出嫁時的繡袍、繡鞋都是自己親手縫製。她至今記得母親繡袍上精美的繡花,雅致的包扣。她說,小時候,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將臉挨在母親的綢緞棉襖上,感受綢緞的絲滑。遺憾的是,母親一顆玲瓏的女兒心終是沒能抵擋住日子的清貧,那件精美的繡袍經過一次次的裁剪,變成女兒們身上禦寒的棉衣,繡袍上的花朵,零落成星。
母親年老時,眼睛看不清繡品,但憑藉著指尖敏感的神經,仍然可以熟練地找到走線的路徑,並對她的繡品做出指點,哪些地方應該多走幾針,哪些地方應該少走幾針……如今,母親走了,但從這細密的針線、針腳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母親內心的溫婉細膩以及指尖上的紋路和溫度。
值得慶幸的是,征麗霞五姐妹將母親的刺繡手藝完美地傳承了下來。
1980年,高中畢業的征麗霞帶著對繡花和服飾的喜愛,來到平羅麗華服裝廠做了一名裁縫,工作認真踏實的她,多次受到廠里的表彰;1995年,她利用自己對服裝和刺繡的獨特感受開始自主創業,進行個體服裝加工。精緻的裁剪,精美的刺繡,獨到的創意,她的生意如火如荼。
眼界決定高度。在積累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後,征麗霞把目光轉向了文化產業。2011年4月,以手工藝品製作、工藝品銷售等為主營業務的寧夏平羅盛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盛夏,盛大的盛,寧夏的夏。」一朵非遺傳承之花就這樣在寧夏的土地上蓬勃盛開,這是古老技藝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心手相應溫良敦厚的底子。
3.
傳承技藝,也傳遞愛。在征麗霞的公司里,刺繡呈現出的美,不僅僅在於表面的精緻、雅韻,更是一份滲入骨髓的情感——愛。
張淑珍,一個因燙傷毀容並失去雙手的堅強女子,談起征麗霞反覆說的只有一句話:「沒有徵主任,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個曾經很少出門,連坐大巴都會被拒的肢殘人,因為遇到了征麗霞,遇到了刺繡,才有了與外界交流的信心和勇氣。當她用一雙「手」熟練地穿針引線為我展示她的繡功時,我被這流傳了千年的民間刺繡技藝、被像征麗霞這樣的民間手藝傳承人的工匠之心、被這身殘志堅的奇女子深深感動,潸然淚目。
韓鳳蘭,一個五十多歲的聾啞人,沒有上過學,沒有出過遠門,不會正規手語,丈夫因病去世後,一個人守著幾畝地,日子過得清貧而孤獨。由於語言聽力障礙,她三次進刺繡班學習都被退了回去,是征麗霞讓她留了下來,她學刺繡,她學手語,她們成了無所不「談」的朋友。
她們常常用手機視頻「聊天」,她用刺繡掙來的錢去做了紋眉,買了髮飾,發來視頻讓她看,她伸出大拇指為她點贊,她「咿咿呀呀」比划著,笑得像個孩子。這個在無聲世界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農家女子,愛美,也重情。家裡腌了鹹菜,頂風騎自行車走幾十里路給征麗霞送來;院裡棗樹上的紅棗熟了,給她送來;地里種的白菜、蘿蔔成熟了,給她送來……她不嫌棄,當著她的面拿起一顆紅棗,用手擦了擦就吃進嘴裡,她笑,她也笑——這是一個鄉村聾啞人表達感激的方式,善良的征麗霞,不忍辜負。
在簡陋的農家小院裡,韓鳳蘭指著自己袖子上的繡花給我們看,比划著說是被樹枝颳了一個洞,於是就在破洞上繡了一朵花做補丁,綠葉、紅花,在紫色的衣服上綻放,那一刻,繡花的人,看花的人,心裡都開出了一朵絢爛的花。
多年來,這樣的花,在征麗霞走過的大地上競相怒放。
那天,在紅崖子鄉紅翔生態移民村,遇到了一幅動人的景象:秋日暖陽下, 三五個婦女聚在一座小院裡, 相互對坐著,卻不說話, 幾架木繃、幾縷素絲,她們縴手捏針,在繡繃上靈巧翻飛。小小銀針在她們的手中,宛如畫筆,輕輕提按之間,便繪出空靈而細微的墨跡。針走線引,墨色逐漸延展,一枚竹葉、一朵花瓣悄然顯現。最喜人的,是一個掛件,鮮紅的布料上,用黃色的絲線繡著三個字:「跟黨走」……細細碎碎的陽光打在她們的臉上,亮亮的,鋪一臉細碎的銀子,溢滿著安穩和幸福。
我驚詫於眼前的靜逸和雅韻,而她們很輕易地就將刺繡的故事娓娓道來——她們,都是征麗霞的學員,隨著生態移民政策從大山里搬來,沒有手藝,沒有文化,男人們出外打工,婦女們守著鍋台熬光陰,生活物質匱乏,精神思想貧瘠。伴隨著脫貧攻堅的號角,征麗霞在紅瑞新村、廟廟湖村設立固定刺繡培訓點,既傳授技藝,也宣傳國家政策。婦女們學習掌握了刺繡手藝後,在不離鄉土、不棄家庭、不慌家務的情況下,既能贍養老人,又能教育子女,還可以實現增收。「能掙錢了,在家也有地位了。真得好好感謝我們的征主任。」
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一種藝術。愛出者愛返,征麗霞用她的真心、愛心、耐心傳授著技藝,傳遞著愛,她的學員們則以各自的方式回應著這份愛。這樣的愛,讓人羨慕,讓人感動,也讓我心生美好願望,願意像她們一樣,一針一線地繡著這張叫作「人生」的底子,無論質地粗糙還是華美,一筆一划把文字繡上去,看著它們開出一朵花來,絢爛或是暗淡,始終保留著心與心無限靠近過的幸福與滿足。
4.
榮譽伴隨著努力紛至沓來。盛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展廳以及繡坊的牆面被各種牌匾占據,從縣、市、區到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內容涉及文化產業、婦女就業、殘疾人就業、旅遊發展、非遺傳承等各個方面。而征麗霞的愛心也撒播到了更廣闊的空間:多年來,她積極為婦聯捐贈愛心毛衣;為陽光啟智幼兒園的殘疾兒童捐款捐物;為頭閘鎮養老院捐贈工藝畫;為石嘴山陸軍預備役工兵團、縣武裝部贈送由本公司繡女繡制的「中國夢」、「報春圖」等手工繡品;不定期組織公司黨員到養老院慰問,給老人們唱紅歌、送禮品、陪老人們聊天、解悶——她詮釋著愛,也奉獻著愛。
5.
我一直篤信,所有美好的造物,都包含著手藝人的用心與溫暖。一件物品,只有經了手溫的浸潤,才會超越本來的物件概念,如同親人陪伴在身邊。
而在工業化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今天,手工藝是一種奢侈。傳統刺繡作為一種心手合一的傳世絕技,其高超技藝、時間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溫度,使之成為他國無法超越的經典。但由於刺繡是一種需要心靜如水的藝術,註定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因此一度瀕臨失傳。
就像世界再喧囂,總有一處安靜的角落一樣,個性低調、行事穩重、決策果斷的征麗霞,憑著對服飾和刺繡工藝的熱愛,承擔起了傳承手工刺繡工藝的使命:課堂上悉心傳授技藝、不厭其煩地與聽障學員溝通交流、堅持到殘疾學員家中走訪授課、送料下鄉、回收產品,經歷過銷售困局,品嘗過心急如焚的滋味,她和那些來自鄉村和城市的繡女們,像勇士一樣,以倔強的精神守護著祖先留下的這門心手合一的傳世絕技,以溫暖的雙手賦予每一件作品以生命,用一針一線守住一門技藝,也守住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尊嚴。
「盛大的盛,寧夏的夏。」征麗霞和她的盛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平羅的沃土上發芽開花,枝繁葉茂,先後開展了30多期培訓班,培訓學員人數達2000多人。這2000多名學員猶如2000多粒珍珠散落民間,帶著千年手工刺繡技藝的光芒,優雅綻放。
在這快速發展的時代,當我們有幸觸摸到這栩栩如生的圖案,精緻細膩的走線,享受這古老手工藝帶來的真實和溫暖時,我們應該感謝,感謝征麗霞,感謝所有和她一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們,感謝他們以超人的才智、靈性,貯存、掌握並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技藝,並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地傳承了下來。
「刺繡是項慢工活,必須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才能做成。」征麗霞說。細想,其實人生的過程猶如刺繡,只有守住清貧、耐住寂寞、不驕不躁、專心致志,一針一線精心繡制,沉著而緩慢地掌控歲月的節奏和方向,才能理清那些凌亂的線頭,把生命編織成一塊華麗的錦。
離開盛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時,天色近黃昏,手心裡握著征女士送的兩個鮮紅的小掛件,像是握住了那雙繡花的手,無論細膩還是粗糙,都散發著最珍貴的人間溫度。
作者簡介:王淑萍 回族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寧夏作家協會會員,石嘴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喜歡用我手寫我心,喜歡用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深情。著有個人散文集《遇見自己》《流年裡的餘溫》,作品散見於區內外各類報刊雜誌和公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