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林齋父與子,兩代人的點石成金術,18道工序的彩石鑲嵌

2020-06-11   生活愛著阿梅

原標題:崇林齋父與子,兩代人的點石成金術,18道工序的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 | 崇林齋父與子,兩代人的點石成金術

當我們講舊時的匠人,「祖師爺」一詞便不禁從我們的大腦內掠閃而過。行當里做得好,就是「祖師爺賞口飯吃」。這種到達認祖歸宗地步的歸屬感,不光使得匠人們以此安身立命,更甚像是融入到了他們的骨血中一般。

在《中華手工》第五期中,關於非遺新生的兩代人,我們曾這樣寫到:「儘管作品形式層出不窮,但技藝傳承這件事卻一直沒變過。有家族傳承中的父與子,有師學傳承的師與徒,維繫兩代人的不僅僅是傳承文脈的使命,更多是在傳承實踐中實現個性創造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15歲就進入溫州藝術雕刻廠的繆成金,為彩石鑲嵌奉獻了一生。而他名字里的「成金」二字,似乎也要他在冥冥中與石頭結緣。)

繆成金今年76歲。每天,他6點起床,8點從溫州城區的家中出發,坐公交再搭三輪,1個多小時後,才能趕到位於溫州城郊的崇林齋工藝品有限公司。風雨無阻。他笑言,一年裡有360天都是這樣的行程。

完成一幅彩石鑲嵌,需要採石、切割、設計、木工、油漆、配色、塑形、拼接、雕刻、粘合……前前後後18道工序。精工細作,少則幾月,多則1年。

(大紅酸枝聚寶箱,表面鑲嵌有多組吉祥圖樣,是崇林齋新推出的力作。)

被繆成金稱作「小品」的《抓周圖》,畫面上穿著紅色肚兜、梳著沖天辮的孩童,對著面前的算盤、書籍、毛筆、錢幣等,好奇地打量,憨態可掬。「白色的石頭是青田石,藍色石頭來自玻利維亞,紅色石頭是印度的,黃色的來自福建壽山,還有蕭山紅……」老繆指著《抓周圖》上各種彩色石頭說到。這些石頭都是鑲嵌到木頭上的,先要在木板上挖槽,才能把彩石鑲嵌進去,這裡頭藏著精妙的工藝。「如果直接把石頭粘到木頭上,那就不是彩石鑲嵌了。這不是走捷徑,是技術的倒退。」

《 大紅酸枝方盒鸚鵡 》

彩石鑲嵌,是指根據不同題材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溫州彩石鑲嵌已有400多年歷史,色彩明亮,雖出自民間,但高雅不可方物。

即便這傳承故事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從崇林齋開始,這些凹凸玲瓏的彩石鑲嵌就被傳統與當代相互貫通融合,與時代顯得更加親密。

(在回國繼承這門手藝之前,繆一川在西班牙的事業已經小有成就。他將彩石鑲嵌定位在了高端藝術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上,試圖為它找到全新的出路。)

5年前,正是崇林齋最艱難的時候。「當時彩石鑲嵌產品銷路成問題,我父親有點心灰意冷。」繆一川說,「他的頭髮都全白了」。

繆一川從小在父親的廠子裡長大,言傳身教之下,也練了一門彩石鑲嵌的好手藝。後來,他遠赴西班牙闖蕩。一次機緣巧合下,西班牙當地的著名畫家馬魯艾看到繆一川收藏父親作品的相冊,他激動地把照片發到自己的「臉書」上,引起藝術家朋友圈的轟動。這件事也讓繆一川重新認識到彩石鑲嵌的魅力。回鄉探親後,繆一川決定接父親的班,帶著老婆和孩子回到溫州。希望再掀凍石成畫的新風尚。

紫光檀方盒 《 白玉蘭 》

傳統彩石鑲嵌一般使用於室內,如掛鏡、對聯、掛屏、箱櫃等小物件上,備受局限。加上常年缺少宣傳,也因其較難與現代室內擺設相協調而逐漸衰落。繆一川不斷地尋找新題材,改變形式與材料。

紫光檀鎮紙 《 浩瀚星空 》

紫光檀鎮紙 《 北斗 》

《浩瀚星空》、《北斗》,都是崇林齋紫光檀鎮紙作品。借用「象外生象」,構建了一種原來並不存在的意向表達方式。這種肉眼可見地橫縱向間所呈現出的富有律動性地美感,張力十足。

《浩瀚星空》這一構想來源於星系圖,每一塊不同的石料都代表著不同的星系。它們如星雲團一般顏色亮麗,擁有著讓世人傾倒的夢幻畫面,在它們當中,既有恆星的搖籃,也有天體的遺骸。

大官皮新版 《 雙鳥箱 》

造物有用且美,在器物的溫度中感受美好和共鳴,把匠人的造詣境界,設計的巧思,工藝的至臻至美與文化浸染全部都揉捏進生活的形態里。

從百年非遺到「老樹新花」,我們不止於有趣。

『 崇林齋彩石鑲嵌作品欣賞 』

CHONG LIN ZHAI

大紅酸枝方盒 《 龍眼鳥 》 (宋人枇杷鳥)

大紅酸枝方盒 《 畫眉梨花 》

小葉紫檀 《 官皮箱 》 (新版)

紫光檀鎮紙 《 北斗 》

紫光檀鎮紙 《 浩瀚星空 》

大紅酸枝方盒 《 鸚鵡 》

紫光檀方盒 《 翠鳥荷葉 》

鎮紙 《 蘭 》

紫光檀 《 梅花掛牌 》

緬甸花梨茶杯墊 《 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