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乾濕地區劃分,從東南沿海濕潤地區變到西北內陸乾旱地區

2019-10-31     地理沙龍

「水源」是重要的自然條件,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水源,而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多少往往是由該地的「乾濕狀況」決定的。一個區域的乾濕狀況與當地的降水量和蒸發量都有關係,如果降水量大於蒸發量,也就是區域水分的收入量大於支出量,則氣候濕潤,多為濕潤地區;如果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也就是區域水分的支出量大於收入量,則氣候乾旱,多為乾旱地區。下面我們就來閱讀一下我國的「乾濕地區分布圖」,來看看我國的乾濕地區劃分情況。

我國的乾濕地區劃分

我國擁有超過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而且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我國是世界上季風現象和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國家,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東南季風所攜帶的水汽,從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逐漸深入,但是由於我國面積巨大,來自太平洋的水汽,也難以深入到我國的西北地區,我國的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地區的超過1800毫米,一直遞減到西北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東南季風

我國的乾濕地區分布與我國的年降水量分布密切相關,從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我國的乾濕分區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逐漸演變到半乾旱區、乾旱區。我國的「濕潤地區」主要是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豐富的降水使得這一地區蒸發量雖然較大,但是依舊是水源充足的「濕潤區」,我國台灣島的東部地區,由於年降水量巨大,是我國最為濕潤的地區。我國的濕潤地區,農業用地類型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我國的乾濕地區劃分

除了「南方地區」之外,我國還有另外幾處濕潤地區,一是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地區,受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加上地形抬升,降水十分豐富,屬於濕潤地區,是我國僅次於台灣的第二雨極。二是山東半島東部地區,山東半島北東南三面都被海洋包圍,水汽相對充足,氣候較同緯度內陸地區更為濕潤,屬於濕潤地區。三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東部地區,主要以長白山脈為主,地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為豐富,加上緯度較高,蒸發較弱,所以也屬於濕潤地區。

中國年乾燥度分布圖

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東北平原以及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半濕潤地區。我國的華北地區,從乾濕地區來看,屬於半濕潤地區,水資源擁有量較為一般,加上這裡是我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工農業生產生活需水量巨大,所以華北地區的水資源十分短缺,需要「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來緩解。我國的半濕潤地區,農業用地類型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等作物為主。

中國雨季類型和梅雨分布圖

我國的東部季風區基本屬於濕潤和半濕潤地區,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多屬於半乾旱和乾旱地區。半乾旱區分布總體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內蒙古高原的中東部、黃土高原河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間,自然植被以草原植被為主,農業生產多以畜牧業為主。從半乾旱區再往西北內陸,降水更為減少,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包括新疆大部分地區、內蒙古高原西部地區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屬於「乾旱地區」,由於降水稀少,自然植被以荒漠自然帶為主,幾乎難以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中國年平均相對濕度分布圖

在我國新疆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區,包括準噶爾盆地部分地區和伊犁谷地地區,能夠得到部分來自大西洋的水汽,主要由盛行西風帶帶來,以及少部分來自北冰洋的水汽,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較為豐富,所以屬於「半乾旱地區」。北疆地區和伊犁谷地分布有面積巨大的草原,適宜發展畜牧業。特別是伊犁谷地地區,由於地形向西開口,盛行西風形成的降水更為豐富,被譽為「塞外江南」。

伊犁河谷

我國的乾濕地區劃分,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從濕潤區變到乾旱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imKH24BMH2_cNUgGg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