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元江:土掌房上盛開的鄉村振興之花

2020-04-27   雲南網

說起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掛滿枝頭的水果和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說到元江的少數民族,那就不得不提土掌房,可以說,土掌房就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人民記憶中的鄉愁。

而在窪垤鄉坡垤村,土掌房保存完整,彝族文字、彝族服飾、撒摩「阿哩」、彝族煙盒舞等彝族文化源遠流長,憑藉悠久豐富完整的人文歷史資源,坡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面對一個如此美麗的傳統村落,如何在保護中求得發展、在發展中傳承保護,成為擺在各級黨組織的一張「考卷」。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坡垤村堅持黨建強引領,產業築根基,人才聚合力,文化興商旅,走出了一條保護和發展共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

坡垤村在鄉村振興中始終做到抓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為規範化建強村黨支部,該村並依託元江縣坡垤谷旅遊有限公司組建黨支部,在公司中建支部、在產業鏈上抓黨建,通過企業黨組織和村黨組織組織共建、發展共謀、活動聯辦、資源共享等共建活動,建強了支部、鍛造了隊伍、推動了發展。

以抓黨建促引領為抓手,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神經末梢」和戰鬥堡壘作用,支部選項目、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引導農戶流轉3000多畝土地,引進了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發展了2家鄉村旅遊彝族特色民俗客棧、改造了3家農家樂,促進了鄉村游,湧現出了李阿仕和李開亮等一批帶戶典型示範。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坡垤村幹部群眾始終發揚「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出路」的精神,引導和激發群眾拿出敢在石頭地里造「梯田」的勇氣和勁頭。

為強化內生動力,村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等活動,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開展扶志教育,用好小廣場、大喇叭等陣地,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樹立了鄉村文明新風,不斷提振群眾精氣神。

同時,強化群眾自治,規範村規民約,推動設崗定責、劃片包干抓治理,並通過黨員幹部亮身份、樹旗幟、作表率,帶動村民齊參與,形成了「我的家園我管理」「美好家園齊心建」的認同感,人居環境整治變成了群眾的自覺行動,在房前屋後種花、種樹、種菜,「聞雞」打掃等情形處處可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坡垤村堅持把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作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發展的「原動力」。

圍繞抓好人才強村,積極鼓勵返鄉人員投資創辦企業。2017年,窪垤鄉與原籍為坡垤村人士普仕林簽訂了招商引資合同,圍繞坡垤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實施坡垤谷田園綜合體項目,依託坡垤谷旅遊有限公司技術和資源,採取項目幫帶、實地培訓等形式,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培養了農業技術骨幹和種植養殖能手。加大農村拔尖人才和鄉土人才的培養,湧現出了白玉婼、普壽仙等一批市、縣級文化傳承人,為撒摩「阿哩」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人才支撐,為發展鄉村旅遊培育了一批「土專家」和「田秀才」。

為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投入112萬元打造民俗客棧,確保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萬元以上,解決了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困境,增強了自我保障能力、提升了組織力。

圍繞抓好企業帶動,強化坡垤谷田園綜合體項目作用,組織村民到坡垤谷農業旅遊有限公司務工,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從農民到企業職工的轉變,解決了勞動就業問題,每年人均務工收入可達2.2-4.7萬元,為群眾穩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同時,通過群眾的種養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既帶動了群眾種植養殖規模,又拓寬了農產品銷路,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坡垤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又是一個貧困村,在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坡垤村始終堅持保護和發展並重原則。

坡垤村始終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首要的保護和發展的任務,定規矩、劃紅線,一磚一牆的改造慎之又慎。同時又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整合800多萬元資金,實施色調統一、雨污分離、污水處理、人畜分離、修復古道等項目,整個村莊風貌得到大改觀。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坡垤村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因村制宜發展田園綜合體項目,改造民俗客棧,開啟了以旅遊引領、產業驅動、生態共建、文化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

工作中,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傳承發展彝族撒摩「阿哩」等優秀少數民族文化,舉辦撒摩「阿哩」文化節等民族節慶節事活動,傳統文化在坡垤村得到傳承、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的名片不斷擦亮。

(作者為元江縣委組織部 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