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武漢作家方方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紅。
每天清晨,她都要寫一篇《封城日記》,發到網上。
人們爭相閱讀,
閱讀以後,還紛紛傳給他人……
幾天前,《今日頭條》曾派人拉她「開號」,第一篇文章剛發出,短短几個小時,閱讀量便過了2000萬!
這把只擅長寫小說、一本書能賣幾萬冊就算不錯的方方給嚇壞了!
她簡直不敢相信,網絡竟然有如此魔力!
她有點怕,曾說算了,不寫了。
然而,禁不住那麼多人等著看她的日記,她又堅持下來。
一天一篇,篇篇走紅!
方方為什麼這樣紅?
稍加分析,她的《日記》,有三個特點。
其一、有新聞。
方方居住武漢城區,新冠疫情襲來,她也被「封」在家中,半步不能出門。
人雖不能出門,每天看到的、聽到的、親朋好友從網上傳來的,卻有不少,都是些奇奇怪怪、匪夷所思、令人膽戰心驚的各種里巷故事。
方方會在日記里,將頭天知曉的這些故事,繪聲繪色,講述出來。
以我們新聞人的眼光,這些故事,就是新聞。
人們把它看成是每天收看《新聞聯播》、疫情戰報、前線見聞之類「正規新聞」之外的一種補充。
這種補充,因為出自一個作家之手,所以或許會更加貼近實際,更有煙火味,因而也更加真實。
此時,方方成了來自武漢前線的一個特殊新聞人。
有觀點。
說完新聞,就要點評,議論議論,說一些觀點。
方方是個直爽的作家,多年閒散慣了,嘴上更不會有一個把門的,咋想咋說,心裡想些什麼,便會直統統地說出來。
這樣的「評論」,或許不大正規,用語不甚規範,有時還有點小激動,要發發牢騷,罵罵娘。
但是,這樣的評論,恰恰更真實、更直白,讓人聽起來也更痛快,仿佛說出了自己想說又不敢或者沒有說出口的心裡話。
在疫情肆虐人類的日子裡,這樣的評論,無疑是人們憋屈心理的一種發泄。
其三、有幽默。
人類離開幽默,便會變得苦悶。
作家都是有幽默感的。
方方這樣的作家,從小在武漢長大,里巷裡玩耍,習養了武漢人那種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啥事都要問個麼子事,都要弄得有點意思的品格。
於是,她的日記,也就寫得興味盎然,時不時讓你哈哈一笑,莞爾一樂。
生活雖然是艱難的,有眼淚的,雖然天天見到生離死別,聽到一些匪夷所思令人氣憤的事情,但是,我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一聲嘆息,或者一笑了之。
在方方的日記里,每天都有一些段子,一些引人發笑進而令人深思的民間故事,她浸潤在字裡行間那種開朗和幽默,會深深地感染著她的讀者。
老詹搞了多年搞經濟報道,曉得一個經濟學基本定律:價值與需求成正比。
方方日記之所以走紅,正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三大需求。
——有新聞,滿足了人們的新聞需求。
——有評論,滿足了人們的發泄需求。
——有幽默,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
特殊時期的特殊需求,造就了今日網紅方方。隨著疫情平息,人們生活復歸平靜,方方的熱度,必然漸漸冷去。作為一個作家,新聞和評論功能,已不重要,她需要拿出優秀作品,讓人們認識又一個不一樣的方方。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省彭澤縣,1955年生於江蘇南京,成長於湖北武漢。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武漢當過裝卸工,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台工作。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引起極大反響,並因此成為中國「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隨筆集《到廬山看老別墅》、《漢口的滄桑往事》,中篇小說《風景》、《桃花燦爛》、《奔跑的火光》、《萬箭穿心》、《民的1911》等,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其作品多次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國小說年會排行榜、《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上海政府獎、湖北屈原文學獎等魯迅文學獎、國內重要獎項。方方的《萬箭穿心》榮獲百花獎優秀中篇小說獎,並被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