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偽工作者」:只會淺度工作,3個策略,轉型深度工作者

2022-04-15     勇叔話房

原標題:職場「偽工作者」:只會淺度工作,3個策略,轉型深度工作者

這是在網上流傳著一段,面試者和HR的一段對話。

前幾天,我的朋友老楊跟我抱怨他最近的工作。眼看著一年的時間又快要過去了,自己每天還是幹著簡單重複的工作。他擔心這樣下去,自己會廢掉。他擔心自己會成為我開頭提到了那個面試者。

在職場中經常會發現這麼一種現象:剛到公司的第一年,基本上就能把崗位需要的技能學習完。原本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半天就可以完成。但看起來還是很忙碌,到了下班時間,手頭上的活,還是忙不完。

他們看上去,很忙,很努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但是工作經驗,並沒有隨著時間的累計,而豐富起來。實際上已經工作多年,而在HR看來,你還是把一年的經驗重複用,跟工作一年的員工,沒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在職場上避免這種困境,防止成為「偽工作者」,我們要先學會避免淺度工作,接著學會深度工作的策略,轉型為職場深度工作者。

首先,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偽工作者」,他們是如何淺度工作的。

其次,了解「偽工作者」的三大誤區:簡單重複、習慣性失敗、定位不准。

最後,從「偽工作者」轉型為「深度工作者」的三大策略。

01

什麼是職場「偽工作者」,他們是如何淺度工作的?

吳軍在《見識》這本書中提到了偽工作者,所謂的偽工作者是明明可以通過學習一種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卻偏偏要守著過去的經驗,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工作上,但取得的效益是很低的。

在《奇葩說》第五季中某期的辯題是,「他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話嗎?」在職場中,這句話通常都會用在偽工作者身上。有的人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但是沒有結果,在領導看來,還不如不努力。

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是偽工作者,抱怨不喜歡這份工作、公司福利不好、沒什麼發展等等。工作對於他來說,就是混日子。每天一上班,就等著下班。抱著這種心態,每天只是簡單的重複,自然不能學習到新的東西。

對於偽工作者,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努力1000小時,就能成功。這個觀點,來自於馬爾科姆在《異類》這本書。即要把什麼東西做好,需要花費1000小時的時間練習。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每天領導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是把工作做完,而不是把工作做好。

那麼,職場「偽工作者」存在哪三大誤區呢?

02

職場「偽工作者」的三大誤區:簡單重複、習慣性失敗、找不準定位

1. 簡單重複

簡單重複指的是總是底層次的重複,明明可以更近一步,但是選擇原地踏步。我理解的簡單重複是沒有思考的工作,不明白自己這麼做的意義。

小李是一家小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在剛開始的時候,為了進這家公司。學習了編程技術,進入公司後。發現公司需要的能力並不高,以自己目前的編程水平,就可以應付。於是每天就守著這點技能,低水平的重複。

工作剛開始是看重他的上進,一段時間後,發現他的技術,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當有新員工入職時,他們選擇辭退小李。

其實站在公司的立場,員工每天從事簡單重複的工作,可替代性是很強的。領導看到新員工的要求更低、工資更少,自然會選擇新員工,這對於公司,也沒有損失。同樣的時間,他要是選擇精進自己,還可以跳槽到大公司,有更好的發展。

每天重複的工作,再簡單不過。很多人認為工作就是這樣,每天重複一樣的事情。但就算是同樣的工作,真正成熟的職場人,心態是不一樣的。他們在重複手頭上的工作時,會去思考,如何讓工作更高效。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2. 習慣性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因為我們會從失敗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知錯能改。而在職場中的「偽工作者」,面臨工作中帶來的失敗,只會一味地習慣。他們不好意思請教,也不去總結經驗。把失敗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回報,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把失敗歸結為是正常情況,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明明請教別人幾分鐘,就能解決的時候,偏要自己絞盡腦汁,就是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這種員工在職場上充滿負能量,這種表現會影響到團隊的士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3. 找不準定位

偽工作者還有個特徵是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他們認識不到自身的錯誤,不聽取外界的意見。認為自己是對的,1000個小時的努力並沒有錯,但前提是在掌握有效的策略。通過1000小時,儘可能提高自己的經驗。

要知道自己的職場定位,我是誰?我能做好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子?而不是在一個崗位上,辛辛苦苦幹了幾年,還是得不到晉升。

對於職場上的定位,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慢慢把興趣發展為能力,然後用能力找到平台,來發揮自己的價值。綜合這三種因素,找准自己的定位。

03

從「職場偽工作者」轉型「深度工作者」的三大策略

所謂的深度工作,即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跟偽工作者的淺度工作相反,能夠創造新價值,而不是簡單的重複。

1. 不分心,持續專注

在職場中,真正專注做事情的時間是很短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分心。羅斯福在就讀哈佛期間,取得多項成就,而這卻決於他處理事情的方式: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半這段時間,他預留出時間背誦、帶你來和吃午飯,餘下的時間則全部用於專注學習。

職場中,總會有很多瑣事。要是沒有提前安排好,一會去列印,一會去裝水,一會去回復電子郵件。讓我們的時間分散在各種瑣事上,看起來很忙。但下班後回想起來,其實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沒有完成。

在職場中,為了持續專注,就要減少外界的干擾。首先清理你的辦公區域,把沒有必要的東西,都從自己的視線里移開。其次是整理電腦桌面,儘量保持簡潔明了。最後用紙筆寫下每天的重要事項,到了公司,先集中時間,完成這些事情。

與其分心做什麼事情,不如持續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把重要的任務先完成。

2. 遠離社交媒體

對於現代人,如果說是哪樣東西占據了我們最多的時間,那無疑就是社交媒體。連在工作的時候,都忍不住聊微信、刷微博。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泛濫。

這些社交媒體,一方面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另一方面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在聊天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大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中,花很長的時間,其實是為了刷存在感。讓我們難以專注工作,大腦會不停的切換場景。

在職場中,要是一有空閒,就開始刷手機。工作上的思考從重新被打斷,思考停留在表面上。對於社交媒體的干擾,可以給自己定個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把電腦和手機設置為免打擾模式。

3.運用庫伯學習圈,完成制定的目標

在職場中,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妨給自己訂個目標,對於計算工程師,可以是領導團隊做出一件世界級的產品。把目標分解為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歡迎不斷精進的員工。

為了避免自己陷入簡單重複中,可以做記錄。做記錄的好處是,站在記錄的過程中又思考了一遍。可以在每個季度初,給自己訂一個或者幾個目標,過一段時間,就檢視自己目標的完成情況。

庫伯學習圈提到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應遵循學習圈,行動——經驗——規律——行動」這四步大循環,放到工作中也是一樣,少一步都是「偽工作」。

在行動中歸納出經驗

一種是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的直接經驗。而另一種是他人總結出來的間接經驗。這兩種經驗,在職場中都是很寶貴的。對於自己的經驗可以記錄下來,而別人的經驗,可以在工作中要多跟同事和領導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把經驗總結為規律

如果每天只是簡單的重複工作,而不去思考。經驗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只有把每天的工作,進行不停的反思。最後在總結成一套規律,在這個規律中,讓我們不再是碌碌無為的工作,而是富有成效,真正的創造效益。

用規律帶動行動

有了規律,最後還是要回到行動中來,只要付諸行動,這一切才意義。把我們制定好的規律、目標,變成行動,通常實踐去檢驗工作成果。

工作記住三件事:用心工作,帶腦子學習知識,動手掌握工作技能。只有這樣,才算是真工作,成為一個深度工作者。

總結:

脫口秀大會上呼蘭說:「事少還要裝成自己很忙碌的樣子,那是比真有活更累的,這在表演里叫做無實物表演。」從「職場偽工作者」轉型為深度工作者,是成熟職場人,必經的一個過程。

需要正視自己的問題,認識到工作中的不足。確定願景、目標和道路,一步步的走下去。不做表面上的工作,避免淺度工作。最後付諸行動,同時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c1ccc1ab6b9f33213568f46036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