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多要素綜合優勢支撐中國製造長期向好

2024-05-08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特別策劃丨多要素綜合優勢支撐中國製造長期向好

大變局下的中國製造

編者按世界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如何自處,對我們提出世紀挑戰。國內的高度共識是,持續推動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我們就目前國內外對中國製造存在哪些疑慮和誤解、何為解決正途等問題展開討論。專家們認為,儘管面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新的困難挑戰,但我們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充分發揮製造業綜合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製造不可限量。

中國製造業成功的「密碼」,也絕不僅僅是勞動力的低成本,而是包含勞動力數量優勢、素質優勢和供應鏈優勢等在內的多要素綜合優勢。儘管一些國家的勞動力資源充沛、勞動力成本更低,但其勞動生產率和供應鏈生態遠遠不如中國。

劉旭 王哲

2023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車產銷量雙創歷史新高,邁入「3000萬輛新時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創下歷史紀錄……一項項「亮眼」數據,生動詮釋著中國製造的活力,彰顯出中國製造的強勁競爭力。

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的變化,所謂的「人口紅利衰減」將嚴重削弱中國製造核心競爭力的懷疑論調也頗為流行。這一觀點的基本邏輯是,所謂的「人口紅利衰減」將拉高勞動力工資成本,改變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成本收益,最終倒逼製造業企業離開中國。客觀來講,這一觀點不僅曲解了「人口紅利」的概念,也遠遠低估了「中國製造」的韌性。

判斷一個國家的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中國製造業成功的「密碼」,也絕不僅僅是勞動力的低成本,而是包含勞動力數量優勢、素質優勢和供應鏈優勢等在內的多要素綜合優勢。

從人口總量看,中國仍是世界第一勞動力大國,後備產業工人豐沛。截至2023年末,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8.65億。與印度相比,中國的勞動參與率高出約20個百分點,這使得我國勞動力供給數量仍遠高於印度。此外,2022年中國農業就業比重(務農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高達24.1%,遠高於高收入國家3%左右的平均水平。研究顯示,每降低農業就業比重1個百分點,就可以釋放700多萬勞動力,足以支撐未來巨大的製造業後備產業工人的需求。

從人口質量看,中國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勞動技能等綜合素質突出,勞動生產率更高。教育方面。202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明顯領先印度、孟加拉國、越南等其他發展中人口大國。2.96億農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超過8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13.7%。健康方面。2022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5.7/10萬,嬰兒死亡率為4.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8‰,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8歲,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均超過美國。技能培育方面。累計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2億人次,2022年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0%。高素質、技能化的產業工人隊伍,是持續支撐中國製造業興旺發達的關鍵。

從產業鏈生態看,中國擁有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製造業供應鏈優勢,他國難以取代。我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是全球工業體系和行業門類最完整、產業鏈條最長的國家。小到製造一件衛衣所需要的紡織布料、裝飾品、染料、拉鏈、繩子,大到製造一輛電動汽車必需的中控系統、動力系統、電驅系統、充電系統、車身、底盤、內飾、外飾等,均可以在中國找到高質量的細分上游組件。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韌性排名中,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得分遠超德國、日本等國家。知名諮詢公司普華永道2023年3月對100多位跨國公司高管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受訪跨國公司高管高度認可中國供應鏈的獨特優勢,並將繼續培育中國市場。供應鏈集群優勢和規模效應,是中國在一些國家「拉小團伙」建封閉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圖謀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勞動者文化品質看,中國工人勤勉上進、組織紀律性強,能夠更好支撐大規模、高水平、精細化製造。德國社會學巨擘馬克斯·韋伯在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曾系統闡述了珍惜時間、堅持勞動、敬業、謀求合法致富、節儉的新教倫理是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政治學大師塞繆爾·亨廷頓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書中也對態度、價值觀、信念與經濟繁榮的關係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這些研究雖然基於西方國家,但其中蘊含的道理何嘗不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中國人過去幾十年真實奮鬥經歷的生動寫照?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不僅是人口與勞動力的簡單堆積,更需要一大批有良好大工業產業工作習慣、遵守組織紀律、崇尚艱苦奮鬥的產業工人。一些在南亞、東南亞地區設廠的企業曾抱怨當地管理人員管理不規範、工人缺乏紀律性、基本素質和工作習慣不適應現代工業化需要,導致非標件多、成品率低、品質不穩定。與之相比,篤信「愛拼才會贏」的中國產業工人,則兼具勤奮、上進、紀律性和責任感,組織成本和團隊戰鬥力明顯更強。

企業是算總帳的,製造業企業比拼的是綜合成本,而非單一工資成本。企業的生產成本不僅包括勞動力工資成本,還包括物料成本、質量管控成本、組織管理成本、供應鏈成本等多項成本。企業會精確計算成本和收益,然後作出理性科學的判斷。即使勞動力工資有所上升,但只要勞動生產率足夠高、管理成本可接受、供應鏈整體可控,企業仍會「用腳投票」選擇繼續生產,甚至會追加投資、擴大招聘。

2023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發了一篇文章《是什麼讓中國對製造商如此有吸引力?》,堪稱對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文章的作者,兩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認為,儘管孟加拉國等一些國家的勞動力資源充沛、勞動力成本更低,但其勞動生產率和供應鏈生態遠遠不如中國,因此跨國企業到這類國家投資設廠的積極性不高。文章斷言:「(製造業)離開中國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只要中國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依然存在,那麼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占的重要份額也將繼續存在」。

(劉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a0566c7305010942e666bd91305c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