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量為3000噸的康恆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產技術和環保處理水平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韓雙喜 攝
7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清徐縣柳杜鄉東南社村南部,一片開闊的土地盡頭,矗立著一座高高的煙囪。"看,那就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我們的嚮導、太原市循環經濟環衛產業示範基地內部管理負責人張文英介紹道,"環衛產業基地占地1398畝,規劃太原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水、餐廚垃圾、醫療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是以廢物處理、循環利用、設備研發製造、科研教育培訓、垃圾文化創意、再生資源信息交易服務為核心的綜合性垃圾分類終端處理示範基地。"
走近煙囪,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主體建築呈現在面前。太原康恆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李飛迎過來,一邊發給我們每人一頂安全帽一邊介紹:"這個工程於2017年底開工,目前建設安裝工程已完成80%-90%,預計今年8月底點火運行。"
看著面前熱火朝天的工地和鋼筋水泥的在建龐大建築物,記者努力設想它完工後的模樣。李飛指著遠處巨幅的彩色噴繪圖說:"那就是完工後的效果圖。"
綠蔭掩映、芳草環繞中,幾何狀層次分明的主體建築格外醒目,以白色為主基調,清新明快,時尚亮麗。紅白交織的蜂巢外立面,顏色鮮明的六邊形飾塊,帶著幾分靈動、舒展的美感。一層和三層的參觀通道旁,設置有咖啡茶歇空間。這分明是購物中心,抑或寫字間,怎麼會是垃圾焚燒廠?記者認識它、了解它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日處理3000噸
垃圾變廢為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隨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狀況以及對人們健康的危害也愈加明顯。
人人厭惡垃圾,但人人都在製造垃圾。據有關部門統計,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公斤,當前太原市區每天產生生活垃圾最多時突破5000噸,每年產生生活垃圾167萬噸,而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它不僅影響城市景觀,同時污染了大氣、水和土壤。如果垃圾不能被科學、合理地處理,我們將面臨「垃圾圍城」的困擾,每個人都無法逃離。
要想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就必須破解「垃圾圍城」問題。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產業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迫在眉睫。
康恆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是為破解這個難題而建。建成後,每天可以處理垃圾3000噸,年處理垃圾109.5萬噸,占太原市總垃圾量的60%。焚燒線年有效工作時間8000小時以上,年發電量4.52億千瓦時,除供廠區和園區用電外,上網電量3.64億千瓦時,可以滿足30萬戶家庭每年的用電。垃圾不僅變廢為寶,而且化解了「垃圾圍城」的危機。由此可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技術國內領先
垃圾潔凈燃燒
垃圾焚燒發電是目前國際國內公認的最為妥善、合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可以使生活垃圾徹底無害化;垃圾減量化效果明顯;可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對環境影響較小;能夠節約大量的土地。1987年,深圳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生活垃圾焚燒廠。此後,中國的垃圾焚燒開始逐漸走上快車道,目前全國有300多座垃圾焚燒廠在運營。
康恆太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造4條750噸機械爐排爐垃圾焚燒線及煙氣凈化系統,配套建設2台40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規模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採用的技術和工藝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針對太原生活垃圾高水分、低熱值的特點,他們採用國內最先進的爐排爐燃燒工藝,不需要摻煤等其他助燃物,垃圾就可以充分、穩定地燃燒,不僅節約能源,而且減少廢物、廢氣排放。同時,他們進行了爐排爐技術革新,解決了垃圾纏繞、粘合、燃不盡等問題,促進垃圾更加充分地燃燒,達到比較理想的垃圾減量化處理效果。
生活垃圾如何在這座漂亮的大樓里華麗變身為電能呢?
李飛給我們作了通俗而詳細的講解:第一步是卸料接收。垃圾車把來自不同地方分類後適合焚燒的垃圾統一運送到這裡,過磅稱重後傾倒進垃圾倉中。第二步是垃圾倉堆放。在垃圾倉里堆3天至5天,通過堆放來實現垃圾的脫水和發酵。第三步是焚燒爐焚燒。垃圾在850℃ -1100℃ 高溫下充分燃燒。垃圾焚燒的發電原理和火電廠一樣,垃圾燃燒產生高溫,加熱水變成高溫蒸汽,高溫蒸汽帶動汽輪機發電機組,實現由熱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1噸垃圾可以發電約380度。第四步是環保回收。垃圾焚燒之後會產生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經脫硝、脫酸、除塵、去除二惡英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後通過煙囪排入大氣,煙氣排放指標完全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可達到歐盟2010排放標準。
每天處理如此大量的垃圾,這裡會有難聞的氣味嗎?
李飛肯定地回答:「不會的。一方面,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完全的密閉化和負壓化管理,垃圾儲坑內的空氣被風機抽至焚燒爐,使得臭氣也進入爐中焚燒,轉化成無臭氣體。同時,通過抽氣等手段,使垃圾儲坑保持負壓,防止坑內的臭氣外溢。」
凸顯人文情懷
工廠可親可近
去工業化和人文情懷是這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又一個亮點。
主體建築蜂巢狀玻璃幕牆的設計,把每天奔波在城市中的眾多垃圾回收車比作蜜蜂收集花粉的過程,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比作蜂巢,把收集的生活垃圾在焚燒發電廠變成清潔能源的過程比作蜜蜂釀蜜,形象生動地表現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理念。
建築主體採用磨砂U型玻璃材料,廠房內部通透的高空間,在光影的襯托下,創造出既有工業美感又兼具藝術氣質的現代化地標形象。整座廠區從設計立意,到材料選擇都貫徹勤勉高效、穩定環保、現代美觀的理念,充分體現他們對垃圾焚燒產業的創新精神。
「你看,煙囪那裡有施工吊籃,工人正在工作。一般工廠的煙囪裝飾找平噴繪就完工了,但我們的煙囪還要進一步包裝,做編織造型。那邊,白色編織帶是在玻璃幕牆外又增加的蜂窩造型。這些雖然會增加工程的難度和成本,但我們希望體現工廠的人文氣息,目標是破除長期以來工廠給人的刻板印象,建成可以供遊人參觀遊覽的花園式的可親可近的現代工廠。」李飛指著主體建築高處說。
距離項目建成僅有一個多月時間了,李飛說,他們和施工單位正在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趕工期。公司50多名員工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業務培訓,包括操作規程、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學習,包括赴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項目——康恆寧波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實操。他們整裝待發,等焚燒爐點火的那一刻,赴一場讓垃圾焚燒發電的環保事業之約。那將會是一場美麗的約會,綠色的約會,幸福的約會,太原會因之天更藍水更清!
全媒體記者 雷永莉
記者手記
變廢為寶 造福人民
剛接到採訪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任務,記者不禁蹙眉:會不會是漫天的濃煙、撲鼻的臭味、滿眼的垃圾?採訪過後,記者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固有印象被完全顛覆,不禁為先進的垃圾發電技術叫好,為先進的垃圾發電廠建設理念叫好!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後,從外觀看,顏值很高,要打造成集工業旅遊、循環經濟、環保示範、科普教育於一體的花園式工廠;從內核看,讓垃圾變廢為寶、涅槃重生,變成給千家萬戶帶來光明的電,造福人民。更為關鍵的是,先進的技術讓垃圾焚燒發電廠沒有絲毫臭味,可以與民為鄰,和諧共生。進一步了解方知:垃圾焚燒發電目前已被已開發國家廣泛運用,並逐步成為我國多數城市垃圾處理的主流模式。記者心裡默默祝福,祝福這座垃圾發電廠順利竣工點火,為太原人民的幸福加碼,為太原的碧水藍天加分!
(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