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走過了輝煌歷程。即日起,瀘州市政協微信公眾號將開設「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專欄,刊載系列紀念文章,展示人民政協成立75年來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展現人民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職盡責的擔當作為和精神風貌,向人民政協75華誕獻禮。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簡稱全國工商聯)成立於1953年。自1954年起便成為全國政協的參加單位。2022年中國工商業聯合會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訂通過《中國工商業聯合會章程》規定:「工商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人士為主體,具有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有機統一基本特徵的人民團體和商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民營經濟人士的橋樑紐帶,是政府管理和服務民營經濟的助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商聯工作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工商聯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在舊中國,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工商界的組織。一些商會和同業公會,都是地區性的,帶有封建行會性質。
為了適應新中國成立後的形勢和任務,對私營工商業加以整頓和改造,194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組織工商業聯合會的指示》,提出「工商業以合併成立工商業聯合會為好。我公營企業的主持人員亦應參加進去一些,以便教育和團結私人工商業家」,「工商業聯合會的重心應是私營企業,工業較商業的比重應逐步增加」。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過程中,曾協商過有關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的問題,但由於時機不成熟,未能開始籌建。
1950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後,中央統戰部先後派調查組到上海、西安、天津和河北等地對籌組工商業聯合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1951年2月,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指示》中再次指出,「必須加強工商業聯合會的工作,準備成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公營企業必須積極參加工商業聯合會的活動。黨和人民政府則經過統戰部門和財經部門,去實現對工商業聯合會的業務的和政治的領導」。9月,各地來京參加國慶節觀禮的工商界代表人物,普遍要求成立工商界的全國性組織。10月6日,中央統戰部邀請來京參加國慶觀禮的工商界代表座談。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會上提出,工商界應當有自己的從地方到中央的組織,以便有效地搞好工商界內部和外部的團結工作,用民主的方法進行工商業者的自我教育,以利於更好地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同時強調,新民主主義的工商聯應當成為代表全體工商業者的機構,不但應當廣泛地吸收中、小工商業者為會員,工商聯的領導機構也必須有適當數量的中、小工商業者的代表。
二
工商界座談會後,李維漢向中央寫了報告,建議由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指定一個籌備全國工商聯的小組,負責進行準備工作。中央同意了這個建議。11月,全國工商聯籌備委員會籌備處正式成立,並指定由陳叔通、李維漢、章乃器三人負責。經反覆協商,籌備處確定全國工商聯的籌建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成立籌備處,進行準備工作;第二步召開籌備代表會議,產生全國工商聯的籌備委員會及其常委會;第三步,經過必要的準備,召開全國工商界代表會議正式成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籌備處還做了以下幾項準備工作:一是起草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籌備代表會議組織條例》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籌備代表會議地區代表產生辦法》,經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實行。二是提出了籌備代表會議代表的分配辦法,確定了國營和私營企業代表的人數比例。三是推動各地工商界積極做好籌備代表會議的準備工作,包括推選好代表等。
為了開好全國工商聯籌備代表會議,中央統戰部和中財委在會前分別進行了調查研究。1952年上半年,李維漢帶調查組到華東等一些地方調研了「五反」中及「五反」後資產階級的思想狀況,以及如何分別領導大中小資產階級的組織路線問題。經過一系列深入的調查研究,中央統戰部起草了《改組工商業聯合會的指示》,提交6月召開的全國統戰部長會議討論通過後,報經中央批准。
1952年6月20日,全國工商聯籌備代表會議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有私營工商業大、中、小戶和「五反」中除完全違法戶以外不同類型的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會議閉幕前,毛澤東親自接受他們敬獻的錦旗,周恩來到會作了關於學習《共同綱領》的報告。會議的召開,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五反」運動後緊張的階級關係,安定了資產階級的情緒,許多工商界代表反映:「低著頭去(開會),抬起頭回來。」
1952年8月16日,政務院公布施行《工商業聯合會組織通則》。這個重要文件,對工商業聯合會的性質和任務等作了明確規定:工商業聯合會是各類工商業者聯合組成的人民團體。工商業聯合會的基本任務是,領導工商業者遵守共同綱領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指導私營工商業者在國家總的經濟計劃下,發展生產,改善經營;代表私營工商業者的合法利益,向人民政府或有關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並與工會協商有關勞資關係等問題;組織工商業者進行學習、改造思想和參加各種愛國運動。
1953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批覆中財委和中央統戰部,原則同意籌備正式成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1953年10月,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維漢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經過與會的各位代表的努力,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即將正式成立了。它將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團結、教育全國工商業者,並使各行、各業,大、中、小戶在各級工商業聯合會和同業公會中各得其所,以便培養骨幹,帶領大多數一道前進。」11月12日,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閉幕。會上通過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章程》,選舉陳叔通為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李燭塵、南漢宸、章乃器、許滌新、孟用潛、盛丕華、榮毅仁、傅華亭、陳經畲、黃長水、胡子昂、鞏天民、李象九等十三人為副主任委員,沙千里為秘書長,正式宣告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成立。
1953年10月23日,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章程》,正式成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新華社發)
工商聯成立時,正是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之際。工商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團結、教育廣大民族工商業者,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國資本家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期間,工商聯的主要工作是組織、推動工商業者進行學習和自我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三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隨著原工商業者人數越來越少,以原工商業者為主要工作對象的工商聯面臨著新的定位問題。
199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統戰部〈關於工商聯若干問題的請示〉的通知》。《通知》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作為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將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和發展。現在亟需有一個黨領導的、主要是做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團體,對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和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投資者介紹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愛國、敬業、守法的教育,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反映他們的正確意見。工商聯作為黨領導下的以統戰性為主,兼有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可以配合黨和政府承擔這方面的任務,成為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的一個橋樑。工商聯要配合黨和政府工作,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進行團結、幫助、引導、教育。這一文件標誌著工商聯性質、作用和任務的重大轉變,不僅為工商聯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為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開闢了新的工作領域。
1993年10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同時又叫中國民間商會。這明確了工商聯既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又是民間商會組織。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頒布《關於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對工商聯的性質進一步明確指出:「工商聯是黨領導下具有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的人民團體和民間商會,是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
2001年,江澤民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003年9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舉行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大會並講話指出:「實踐證明,工商聯不愧為黨和政府聯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樑和紐帶,不愧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不愧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2006年,中共中央在頒布的《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提出要「充分發揮工商聯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中的主渠道作用,就有關問題聽取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工商聯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充分發揮工商聯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助手作用,健全和完善工商聯民間商會職能,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制定非公有制經濟有關政策和在協調非公有制經濟有關工作時,要吸收工商聯參加。」
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工商聯會員已發展到2,190,403人,縣級以上組織3,130個,基層組織23,409 個,各級行業組織8,846個。
( 本文選自中央統戰部研究室編著《統一戰線100個由來》,201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