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灣區·橋見未來】建築數字化如何走向「大屏」之外 廣聯達「交底」數字化精細管理「秘笈」

2024-06-25     金羊網

灣流——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數字化深調研第三季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總統籌:孫愛群 吳江

統 籌:孫晶 劉佳寧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 孫晶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文

數字化已然是一道必答題,這存在於各行各業中,建築行業也不例外。

與製造業車間流程驅動的數字化、自動化不同,建築行業的數字化如同大象起舞,各類建設項目數量多、體量大,涉及的流程長、部門複雜,這種「標準化」與「個性化」並存的狀態讓建築業的數字化在過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發展較慢的階段。

平常走進建築工地,會看到很多工地門口掛著一塊大螢幕,上面展示了很多工地數據——這是很多人認知中的建築數字化。

「以往在建築業的數字化中存在一個誤區,很多人會認為在建築工地做一個展示數據的『大屏』就是數字化,但是在最終的數據中並沒有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很多企業也因此缺乏數字化的價值感。」近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大會2024期間,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劉謙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數字化的本質是數據、連接、算法,而具體到建築行業中,就是以項目為中心,建立數據驅動的系統性管理和決策體系,推動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

「其實在我看來,數字化的目的不是為了數字化,數字化的目的是讓過去傳統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組織方式能夠得以升級。」劉謙說。

建築行業「四高」特點決定轉型邏輯

在「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若細數每天最忙碌的地方,不外乎兩個——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以及日夜運作的生產車間。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歷時3年的走訪過程中發現,如今的生產製造業企業對數字化的認知已經有了質的改變,許多工廠內的生產線從傳統的機械操作逐步轉變為智能自動化作業,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製造業工廠中,數字化的實現方式相對具象——例如智能機器人完成物料搬運、裝配任務,大數據、雲計算分析出入庫情況等,這與製造業「強周期」「強流程」的特點不無關係。

「與建築業不同,製造業往往是固定班組、固定產品、固定廠房、固定機械,所以它的交付鏈條上下游比較清晰、明確、一致。製造業的數字化大多是以ERP結合機械,效果比較容易量化顯現,因為這個過程是穩定的。」劉謙解釋道,對比製造業,建築業的項目具有獨特性,不同的項目人員不同、周期不同、組合方式不同,因此項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點,而且建設條件都在不斷動態變化中。想要在建設過程通過數字化取得價值,就不能靠過去傳統製造業的數字化模式照搬,而需要從行業最核心的業務價值著手。

實際上,如果提到在建築工地實現數字化,可能普羅大眾難以想像。一個建築項目的實施往往包括了建築設計、結構設計、機電設計、水暖設計、裝修設計等多個設計流程,還涉及「人機料法環」等全要素的深度參與,更需要設計、生產、施工等各環節的多工種作業,這些流程涉及了不同的專業團隊,這些專業之間彼此獨立,但又需要高度協同,且長期處於持續變動的狀態中。

「除了高度專業、高度協同、高度動態外,建築業的數字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高度獨特。」劉謙解釋道,從項目本身來說,不同的業主方需求不同,每棟建築的性質、定位、地點都不同;從外部條件來說,勞務人員資源稟賦、原料的資源稟賦也不同。

「四高」帶來了建築業數字化與製造業完全不同的實施邏輯。劉謙進一步補充道,想要解決建築行業數字化的業務價值問題,就得真正解決崗位的數字化以及業務線之間的連接。只有崗位數字化跟業務線之間的連接形成,這些數據才可以成為綜合項目管理的數據來源,進而形成真正的數字驅動,「這時這個價值就會非常明顯」。

「所以說,製造行業的數字化是流程驅動的,而建築行業的數字化則是數字驅動,特別是高質量的數據驅動。而高質量的數據驅動就來自於崗位,一定要解決它的數字化以及崗位間的協同連接,把數據形成閉環。」劉謙強調。

「平台+組件」夯實數字化平台底座

那麼,這種由數據驅動的數字化如何實現?

「在以前,我們在工程項目完成交付後,交付的是一個物理建築和一大袋圖紙。現在我們可以做到交付一個物理建築的同時再交付一個數據相對嚴謹、互相關聯的,各方都可視化、可計算、可理解的一個數字化模型。」劉謙以一個「結果導向」的案例向記者解釋廣聯達正在做的事情。

公開資料顯示,廣聯達是全國首家建設工程信息化領域A股上市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提供建築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在業內首次提出「系統性數字化」的轉型理念,且打造了國內首個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建築產業平台——廣聯達建築業務平台(GBP)。

簡單來說,廣聯達所做的數字化平台,集數據平台、協作平台、決策平台於一體,綜合了BIM、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能夠貫穿項目從設計、施工到運維的建築全生命周期。通過打造數據驅動、專業可靠、靈活開放、國產自主的工程建設領域數字化平台底座,廣聯達以「平台+組件」構建系統性數字化解決方案。

其中,平台由基礎設施、可信計算平台、平台服務三個層級組成,打造十個板塊核心能力,包括公共業務中台、物聯網中台、BIM中台、數據中台、行業AI中台等技術能力,算量中台、成本中台等業務能力以及應用開發平台、應用集成平台等開放能力。「我們可以實現從設計、採購、施工到運維各階段的數字化,但光數字化不夠,光解決一個單點單要素的數字化也不夠,我們還要把它在線化協同,通過在線化連接和網絡化協同形成數據的流動,而這樣的數據基礎也能夠支持未來的智能化決策。」

「以往我們在管理項目時無法實現這種視角,因為它是跨時空、跨專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們現在把這些整合起來以後就打破了規則,形成一個立體的系統性決策。」劉謙說。

在劉謙看來,雖然建築行業在歸類上屬於傳統產業,但廣聯達所做的屬於生產性服務業,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代表。「我們從科技創新的視角支持了過去的傳統產業,讓它能夠轉型升級,能夠得到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新舊模式轉換帶來行業增長新空間

數字化對於建築行業的服務性在於降本增效,具體包括了建設質量的管控,進度管理的優化,以及物料管理、勞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的精準提升,這些對中小企業的利潤水平和現金流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實現降本增效,需要從過去粗放式發展的「老模式」轉變為通過數字化推動精細化管理的「新模式」。

劉謙舉例,目前中國建築企業產值利潤率約為3%,全球範圍內頭部的建築企業利潤約達6%。這是因為他們有精益化的管理思想,同時不斷採用數字化手段去完成數據採集,達成管理閉環,繼而提升管理效果。

據中國建築業協會統計,我國建築業信息化投入在建築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為0.08%,而歐美已開發國家為1%,相差10倍以上。劉謙分析道,雖然美國目前也出現了建築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他們的利潤水平依然能夠達到6%以上,關鍵就在於他們能夠進行精益求精的數字化管控。

「精細化管理的真正落地,將給企業釋放巨大的價值。」劉謙表示,以前物料驗收多是人工驗收,現在加入數字化物料管理系統,可實現從單點驗收到物資全過程連接的物資一體化應用,不但可防作弊、防虛收、防偷拉、防虧量、節省人員精力,還可以為項目節省成本,有的項目一個月就能節約3萬~5萬元。大型建築企業往往包含成百上千項目,僅物料管理一項,其降本增效的空間就巨大。

再譬如,工地現場往往勞務分包多,進場工人多,不可避免產生各類勞資糾紛。如使用了數字化的勞務管理系統,就可以將各類勞務細分數據直接連接成本履約體系,防止工資結算超付。一些企業實際驗證顯示,勞務系統應用後,旗下項目平均每月規避4.8萬元人工支出。

除此之外,在項目方案設計、項目綜合管理、企業綜合項目等方面,數字化的系統應用,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重慶某民企連續多年實踐數據顯示,該企業在使用了企業項目管理系統後,整體項目利潤水平提升了1.55%左右。

「這看似不起眼的1.55%,對於成本龐大的建築項目來說,卻是難以想像的巨大進步。」劉謙說。

數字化轉型關鍵是人才和思想要「升級」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對於企業發展而言,節本降耗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這種精益管理的思想水平,這才是數字化管理的核心基礎。」

「作為一個行業來講,不僅技術上,思想上也要轉型,組織上也要轉型,行為上也要轉型,最後才能夠形成整個行業的變遷。」劉謙強調。

在劉謙看來,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和思想的發展緊密相關。在他看來,要擺脫一個組織過去的慣性,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要引進科技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更要與組織的先進生產關係進行匹配,尤其是組織中的先進生產要素。

「簡單來說,就是企業里的人。科技要升級,人也要升級。」劉謙指出,如果企業的人沒有基礎的數字化應用能力,企業也沒有相應匹配的管理方式,那麼好的生產力即使引進了,也無法發揮效果。

正如劉謙所說,數字化是企業降本增效的利器,但前提是企業也得有劍術超群的術士。「現在的廣聯達,不再只將自己定位為軟體公司。我們跟(建築)企業現在是深度合作、長期陪伴,我們的責任是真正地幫助企業,幫助他們把業務思路、發展方式變過來」。

基於此,廣聯達不僅在做數字化平台的供應,同時也在做大量的行業人才培訓,包括在職人員和在校學生。譬如,其在持續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甚至開始幫助建築企業培養人才,也在通過高校,為整個行業賦能。廣聯達每年給超過1800所包括中職院校、高職院校、普通本科、重點本科在內的院校提供數字化能力的培養課程。

「我們想為建築業數字化轉型的真正爆發積蓄力量。」劉謙強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735b57aa02466cf3badda012ff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