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錢,兩哥們反目為仇(故事)

2019-07-22     yws7103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楊躋

戰友一進我辦公室,就莫名其妙的罵了一句「媽的,真不是個東西,簡直連臉都不要了」。

看著一臉怒氣的戰友,我問:「咋回事?」

戰友從我手中接過水杯的時候,胸脯還在一起一伏,看樣子是真的氣極了。「王煒民那個狗慫,真他媽的不要臉。」戰友忍不住又罵了一句。

戰友口中的那個王煒民,我也認識。是戰友的同學,和戰友一起吃飯時,在飯桌上認識的。後來接觸過幾次,對王煒民的印象不怎麼好。

那個時候,我還在部隊。有一年過春節,我休假在家,給戰友打電話,想約戰友一起坐坐。戰友當時正在王煒民家,讓我過去。王煒民租住在城中村,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走進王煒民的房間,就看到窗前放著一台洗衣機、緊靠南邊的牆角,放著一台冰箱,冰箱的上方,一台空調,正在往外呼呼的吹著暖風,進入房間,讓人有一種溫暖如春的感覺。房間的擺設,讓還在部隊拿著比地方高些許工資的我,不由得心中暗嘆,這傢伙條件挺不錯的嘛!比起我當時租住的房間,要好出許多。

就在我暗暗驚嘆的時候,王煒民的媳婦,從後面隔出來的灶房裡端出做好的飯菜。茶機上很快擺上了涼拌黃瓜、西紅柿炒雞蛋、豆角炒肉,紅燒肉等八個菜。從王煒民的家裡出來,我對戰友說,你同學條件還不錯嘛!還行吧!戰友含糊其辭的說了一句,隨後又補充到,這個傢伙會享受,從不委屈自己。

和戰友每次相聚,總是少不了王煒民,時間一久,彼此便熟悉起來。戰友因為工作原因,被單位派往外地外,我和王煒民見面的次數也少了。直到有一天,王煒民找到了我單位(當時我已從部隊轉業到地方),顯得很著急的樣子,讓我幫他倒些錢,我一聽數目不算太大,想著是戰友的同學,便從工資卡上取了五千元,直接給了。此後幾年,王煒民就像從人間消失了似的,再也沒有了音訊。我也不著急用錢,也就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單位團購房,我才想起問王煒民要錢。我打王煒民的電話,停機了,找到租住的地方,聽房東說早已搬走了,不得矣,才打電話給戰友說了此事。戰友後來從外地回來,幫我從王煒民手裡把錢要了回來。

後來王煒民先後來找過我幾次,都是為了借錢的事,我均委婉的回絕了,一方面我剛買了房,手頭確實緊張,另一方面,對王煒民借錢不按時還的行為,失去了信任。

有一次戰友回來,我請他吃飯時,聊起了王煒民。戰友告訴我,王煒民從他手裡臨時借了一萬塊錢,說借一個月,半年過去了,還沒有還他。因為他要用錢,這次回來,就是專門要錢的。後來聽戰友說,錢還是還了,不過已是在約定的一年之後。

後來又有一次,王煒民找到我家裡,又問我借錢。王煒民有了以前的教訓,便改變了策略,似乎為了博取我的信任,拿出一個卡,說是他的工資,讓我拿著,到下個月初,工資一到帳,他把錢取出來還我,然後把工資卡拿回去。最終,我還是沒有鬆口,王煒民才無奈的離開。隨即我給戰友打電話說了此事,戰友這才告訴,王煒民前段時間,說好從他那兒倒三萬元,三個月後還上,結果半年都過去了,還是沒有還。戰友說那是他剛收的貨款,他只所以把錢借給王煒民,是因為聽王煒民說,他父親出車禍住進了醫院,正在搶救。王煒民的父親是供電系統的職工,出院報銷不成問題,報銷之後後,肯定會把錢及時還了,這才把錢錯給了王煒民。後來給他們同學打電話,問起了此事,沒有人聽說過王煒民的父親出車禍一事,戰友似乎覺得自己又一次輕信了王煒民,便打電話特意叮嚀我,讓我不要給王煒民借錢。

王煒民沒有問我借到錢,此後來斷了聯繫。聽戰友說,王煒民後來又給他打電話,讓給他再借二千元,一周後,連同原來的三萬元一起還他。戰友想著,三萬元都借了,二千元又不多,一個大男人,為了二千塊錢,向人開口,並且信誓旦旦的答應,連同原來借的錢一併還上,難道一個大男人,還會連二千塊錢都不值吧!戰友又一次選擇了信任,結果一年多時間又過去了,王煒民仍然沒有還錢的意思。

戰友因為人在外地,多次給王煒民打電話,都聯繫不上,發微信也不回,急著要用錢,這次是專門回來找王煒民要錢的,結果人是找到了,但王煒民說沒錢,有錢早都還了。戰友一看王煒民那副無賴樣,一點辦法都沒有,只好氣乎乎的走了。

戰友告訴我,王煒民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原來靠給人看場子維持生計,後來年齡大了,弄了一輛車給人拉貨,嫌拉貨太辛苦,便將車賣了,便靠老父親的那點退休工資維持生活。一個五十歲的人,混到了這種地步,還能有什麼信譽可言。戰友顯出一副後悔莫及的樣子,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一副很無奈的樣子。

看著坐在沙發上著急上火的戰友,我從支付寶給他轉了三萬塊錢。戰友的情緒才有所緩和,我對戰友說,造成今天的結果,與你都有很大的關係。一方面是你太好面子,總覺得都是同學,過去關係不錯,不想讓別人在背後說你不仗義之話的話,對有求於自己的,從來都是有求必應,才導致了現在的這種結果。另一方面,對於超出你能力範圍內的事,不善於拒絕,總是力求盡力去幫助別人,最終會讓自己處於難堪的境地。

在生活中,要學會適當的拒絕,尤其是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否則,會造成自己失信於人,也會誤了別人的事。有時候拒絕並不是冷漠,只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Nv8O2wB8g2yegNDsN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