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家專項公益性讀書組織,竟坐落在兩朝大法師的靈塔院子裡

萬松老人塔的院子門外 ,正陽書局的招牌引人注目

引子:

從北向南去往基督教北京缸瓦市堂(西堂)路上,猛然發現右手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一座青磚古塔從牆沿上探出頭來;門口左邊書:北京磚讀空間、右手是:正陽書局。

大門裡頭迎面兩扇木門:右書:禮樂家聲遠,左書:讀書世澤長。旁邊矗立著一座半米高的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松老人塔。

出門胡同口,懸掛著磚塔胡同字牌。嗬,這感情就是元大都最鶯歌燕舞聲色犬馬的地方:磚塔胡同。

有大國師威望的萬松老人的畫像(來自網絡)

何來的「磚塔」之名?

磚塔胡同是北京現今留存最完整的元代胡同;而且,這麼多年來一直使用磚塔的名字。就是因為胡同東口這個高高聳立的萬松老人塔。

這座塔是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前50年金代、後31年元朝的得道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法名行秀,俗姓蔡,河南洛陽人。行秀禪師自小聰慧,15歲出家在河北邢台的凈土寺里,用了十年時間讀遍寺內所有經書。接著來到河北磁縣的大明寺,專攻禪學一門,並成為了曹洞宗第十四代宗主。晚年他回到了邢台凈土寺,建萬松軒居其中,自號"萬松野老",世人尊稱他為"萬松老人"。

萬松老人塔,13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賜萬松老人錦綺大僧衣,並下旨萬松住住持西山仰山棲隱禪寺。

元朝定都北京,名臣耶律楚材慕名投身萬松老人門下,參學三年。其間,萬松老人亦給元世祖忽必烈講經說道,傳授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勿亂施暴政,禍國殃民等思想。閒來無事,萬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給元世祖彈琴吟曲。

萬松老人塔院子裡的收藏品,擺滿了各個角落,但是沒有介紹有些遺憾

三年後,世祖為了紀念這種師徒之情將宮中承華殿的古箏和「悲風樂譜」贈給了萬松老人。同時,萬松老人亦是元代凈土宗5大領袖之一。

大師圓寂之後,為了紀念恩師,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為萬松老人築造了一座樸素別致的青磚葬骨塔。而後,緊鄰葬骨塔南面的這條胡同則被稱為"磚塔胡同"。

院子很小,從院外看萬松老人塔,才能看清整個塔的模樣

緊鄰西四的清靜之地

萬松老人塔有內外兩座塔,外表原為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餘四面都辟有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最上兩層,則八面均辟券門。門為拱券式,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門簪。塔的各層,均疊澀出檐,托出一個平台,惟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原本置有大風鈴。

萬松老人塔的基座 ,一枝即將成熟的石榴湊了過來

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環廊,猶如大塔中間包著一個小塔。迴廊兩側設有25個壁龕,龕內有壁畫或泥塑像,迴廊頂端有雕花磚天花板,並加彩繪,刻制精美細膩。在塔座基主壁龕內,以及各層迴廊的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和名人題詠,對研究宋代歷史及古代建築有重要價值。沿著各層磚質梯階而上,便可到達塔頂。

元代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加高至九級。塔南側嵌有一方紀事石刻,上書「清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穀旦康親王王永恩奉敕重修」。

萬松老人塔西南向的底座上,鐫刻有乾隆重修的記實石刻

民國初年,萬松老人塔荒蕪日久,塔頂已長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等人組成「萬松精舍」,籌資整修,並加築了圍牆和門樓。門樓上石額書「元萬松老人塔」幾個字,並托其附近的廣濟寺代為照看。

1986年西城區政府出資重修,施工中發現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裹砌其中的元塔。元塔為八角七級,用元代特有的薄磚疊砌而成。故而,萬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區內僅存的元代磚塔。

正陽書屋的一角 ,滿滿的書卷氣

磚讀空間、中國唯一

欣賞完了萬松老人塔,你會發現院子裡更大的比例是一個讀書天地:北面三間、南面一間大瓦房裡堆滿了書;林蔭過道上幾張喝茶的桌子,西面的牆邊修了一排座椅,都是方便客人看書閱讀的。據介紹,這裡的書可借可買,甚至你願意還可以把書放在這裡寄存。

北京磚讀空間並不是純粹以賺錢為目的,是西城區政府與正陽書局一起打造的一個公益性讀書天地;旨在利用正陽書局——一個專精於北京各式歷史文獻的文化機構,做成一個以宣傳北京、認知北京、繼承北京文化的專項圖書俱樂部。

隨著正陽書局的火爆,這隻網紅瞄:磚磚成為了書局被擼得最多的一位


所以,在這裡更多的是老書和舊書(強調資料的價值),更兼具一個圖書館的義務。就像正陽書局少掌柜的崔勇所描述的:「北京人有句老話,『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句話說的就是北京民居宅院的人文景觀,也是北京人的生活情趣。 」

因此,正陽書局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書店,它更像是一座給書居住、給人聊天的四合院,院裡堆滿了門板、門墩、桌椅等老物件。大家在老北京的氛圍下去徜徉老北京文化的海洋。

萬松老人塔,成為了這處不大的院落的一個招牌。院子裡到處擺放著盆栽花草,圍繞著塔根幾株石榴樹上的小石榴開始紅了……。

樹蔭下看書的訪客,隨處可見的可以讀書休閒的位置


正陽書局專門經營北京歷史文獻,之前店面在大柵欄時,書局在北京的文史圈就很有名氣。書局的老闆崔勇是個年輕的「老」北京。之前,他曾經在外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後來城市改造,世代居住的胡同被迫拆遷。收拾東西時翻出的一張老照片激起了他對家族歷史的好奇,於是下定決心收集北京史料,開起了正陽書局。

正陽書局有4間大瓦房,作為藏書館


磚塔胡同,元明清娛樂中心

北京的胡同起源於元代,甚至有考證說:最早這個提法源自關漢卿《單刀會》中, 「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則直接提到了磚塔胡同。

史料記載,從元代之前,西四(原稱西四牌樓)就已經是北京的馬、牛、羊、豬販賣銷售的所在;周邊遍布店鋪攤點與餐館酒肆,進而也帶動了周邊的娛樂產業。

為萬松老人塔,民國時期修繕了一座院子,這是北書房的房檐

元代流行雜劇、明代流行傳奇劇、清代流行京劇。元代,位於西四附近的磚塔胡同,酒肆里每天都會上演熱鬧的戲曲雜劇來吸引顧客。磚塔胡同的影響力帶動了附近的幾條胡同:口袋胡同、錢串胡同、玉帶胡同等,也搞起了自己的戲班。以磚塔胡同為中心,周圍幾條胡同內擁有的戲院不下30家,每天鑼鼓喧天曲藝連連。

老北京的玩意——鳥籠子

明清雖然不如元代風光,但西四周邊的娛樂功能一直還都存在。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胡同里的戲班樂戶紛紛外逃。至此,磚塔胡同才成為一片安靜的居民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8Ja20BJleJMoPMOZ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