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國外晶片巨頭的一舉一動牽引著各方關注。
近期,Inlel宣布投資10億美元進軍晶片代工領域,利用Intel最新的晶片架構和先進的封裝技術,加快客戶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
新的代工企業(IFS)不會對晶片的體系架構支持過於挑剔,支持涵蓋x86、ARM和RISC-V在內的3大CPU架構。
Intel還預計3D封裝技術等允許在一塊晶片產品上集成不同架構,比如x86+ARM這樣的混合模塊化晶片等。
Intel的動作不止這些,近期Intel還宣布成為RISC-V國際成員並加入理事會,表示要推動RISC-V生態的發展,而早在去年10月,Intel就發布了一款基於RISC-V的晶片架構的「Nios Soft」處理器。
從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Intel顯然押注於RISC-V架構,並打算在代工環節爭取更多利潤和戰略位置,也就是說,Intel將會和三星以及台積電正式展開競爭。
目前在伺服器領域,x86依然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但是移動端,x86架構卻沒有什麼表現的空間,而RISC-V架構要想真正發展壯大,還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本的投入,ARM的霸主地位,恐怕很難動搖。
不過在某些細分領域,和很多人想像的很不一樣,x86架構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對性能方面有較高要求的場景,x86架構的晶片依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比如在專業級NAS存儲伺服器中,搭載x86晶片的產品在性能、拓展性和存儲規格方面普遍比ARM晶片的產品更高,且產品定位和售價也更高。
Intel目前針對這些領域不斷更新疊代,提升產品性能,優化功耗表現,在部分極客玩家群體中的口碑遠超ARM平台。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Intel的x86架構可以在這些細分領域高枕無憂,ARM架構也在進步,兩者各有優劣。
以綠聯旗下的私有雲系列產品為例,DH2100以及更早的型號,採用的是ARM處理平台,性能方面完全夠用,而功耗表現則一鳴驚人,正常運行一整年下來不過消耗幾度電,並且非常安靜。
而正在研發的更高定位型號,則搭載x86架構處理器,增加一系列專業功能,並升級了存儲規格,或將支持40TB的容量拓展。
那麼,同樣價格的情況下,你更傾向於選擇搭載x86處理器還是ARM處理器的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