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21部8分+劇,我來說說豆瓣評分的奧秘

2023-10-18     影視獨舌

原標題:不到一年21部8分+劇,我來說說豆瓣評分的奧秘

2023年10月18日刊| 總第3392期

「豆8分劇還有公信力嗎?」「豆瓣評分為何會淪為粉黑大戰的戰場?」

隨著《我有一個朋友》《九義人》《特工任務》相繼拿到8.0以上的豆瓣評分,暑期檔以來8分以上的劇目已達8部,年內取得這一成績的則有21部,已經遠遠超過了2022年的16部和2021年的13部。人們在為國產劇的品質進階而歡欣鼓舞時,也不可避免地再將「豆瓣評分通貨膨脹」的話題擺上了台面。

另一個可見的事實是,豆瓣評分的大眾影響力日漸走低。《我有一個朋友》拿了8.5,《破事精英2》拿了8.6,《古相思曲》得了8.6……但你會發現它們在大眾層面得到的反饋是有限的。大多數8分以上的劇集並沒有轉化成更大範圍的傳播,最後只是讓宣傳的底氣足了些,主創的履歷更漂亮了些。

倘若在評分的基礎上,再引入打分人數的參照系,是否能在影響力程度上得出一個相對準確的結論呢?也不盡然,把《蓮花樓》和《我有一個朋友》的主演對換,後者的打分人數估計也能蹭蹭上漲,粉絲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拋開這些談論,去看豆瓣高分劇的標準,會發現不僅上網的人在換代,打分人的趣味也在疊代,豆瓣評分通貨膨脹背後反映的是作品的長板效應。

傳統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認為,一個桶裝水的多少,不取決於木桶的長板,而取決於短板,水最多裝到短板的高度。而長板理論又叫反木桶理論,認為不應該太關注木桶的短板,而是要集中注意木桶的長板。

在如今的豆瓣評價里,如果劇集的某一方面比如畫面、情緒甚至演員顏值特別出彩,即便它連最基本的影視敘事都沒搞明白,也有得高分的機會。

這或許正回答了人們當下談論的另一個話題:為什麼在行業中鑽研幾十年的老導演的作品在豆瓣評分上經常打不過新導演?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新導演成為了「網紅」?

很少有創作者不在意作品的豆瓣評分,辛爽得知《漫長的季節》開分9.0的時候不也哭了半個小時嗎?只專注影視製作的常識恐怕很難成為現在觀眾的心頭好,了解人們的打分心理和過程也同樣重要。

在一個更權威、更受認可的打分平台取代豆瓣之前,我們還得談論它,我們不妨就以今年的這些高分劇為基礎,看看它們在網際網路文化眼裡的「長板」。

01 互動

這裡說的互動,既指劇集和觀眾的互動,更是人物CP間的互動。前者是一種狀態,後者是一種感覺,其中的關鍵,我認為是自然。

男觀眾鮮少受得了劇集裡的同性CP,女觀眾也對批量製造的工業糖精和主創刻意的設計有逆反心理,想讓兩個群體都買帳,最便捷的方式在於消解。

三年前的高分武俠探案劇《俠探簡不知》用沙雕清奇的畫風消解了簡不知和趙我還強行互動帶給觀眾的不適感,今年的《蓮花樓》以中二熱血的基調讓三位男主的互懟有趣好笑,當笛飛聲說出「我不需要女人的伺候」這樣極具暗示性的話時,「嗑學家」瘋了,而不嗑CP的人恐怕也笑出了聲。

為《蓮花樓》打出五星好評的觀眾很多都提到了這種追劇的快樂:三男互動格外有戲、部分情節實在搞笑、情緒拿捏出乎意料地好。

《異人之下》的評論區,偶見觀眾對一些演員人選的不滿,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仍收穫到了嗑CP的快樂。

王也對諸葛青只說一句「你敗過嗎?」,就讓人們get到了離塵脫俗小道長和入世男明星之間的奇怪羈絆;還有豪門大小姐風莎燕給同床共枕的純情少男賈正亮扔下五百塊錢,馮寶寶因為張楚嵐隨口要求的「罰站」便身負重傷……熱血漫里的少年們走到劇里,身上的中二感有時會讓人看得尷尬違和,但這種中二卻又消解了其他的不自然。

不按著觀眾的頭嗑,但他們卻嗑到了,這才是有效互動。

02 尊重

在原著黨眼裡,再好的編劇也無法給自己心目中的「神作」加分,所有原創的情節都是自以為是的「加戲」,所以他們總是需要一個態度,這個態度就是尊重。

《異人之下》評論區的關鍵詞是「反覆橫跳」,有人說「前面26集99分,最後一集0分」,有人說「在支棱和拉胯之間反覆橫跳」,有人說「我承認之前說話聲音大了點」,還有人講「不瞎編的部分都很好」以此來誇獎它對原著的還原,否定其原創情節。

同樣,在觀眾眼裡,對劇版《三體》的最高評價是「扣書式改編」。這個基礎成立後,才有對角色塑造的進一步認可(一開始也有吐槽和非議)。

對更廣泛的觀眾來說,他們也需要看到主創對作品、對觀眾的尊重,即「有沒有好好揣摩年輕觀眾的喜好」。

《特工任務》構建的遊戲世界比真正的VR遊戲要精緻、漂亮得多,細節處理在螢屏上少見,遊戲劇情設計令人信服,所以評論區的那條高贊評論確實說出了人們的心聲:「寶剛,你潮得讓我害怕。」仿佛只有這種親切的稱呼才能更進一步地表達出觀眾的喜悅和對導演的認可。

就連《父輩的榮耀》這種家長里短的家庭劇,那些富有暗示性和鋪墊性的鏡頭語言也被人說了一遍又一遍。

事實上,我們跟一些創作者對話時,他們也提到了「現在的觀眾讓人害怕,創作者多隱秘的設計他們都能發現」。

所以說,「尊重」二字看上去虛頭八腦,但在高分劇的評論區,觀眾對它的形容又具體到到了方方面面。

03 懷舊

近兩年,文娛行業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莫過於大打情懷牌。或者說,創作風潮如此,能讓人短暫忘記現在,回到過去的作品,往往能在市場上贏得青睞。

《父輩的榮耀》《漫長的季節》《曾少年之小時候》《狂飆》《塵封十三載》……這些看似類型區別很大的劇集,用同一種懷舊氣質征服了一批觀眾。

有人是被《父輩的榮耀》里林業工人的生活狀態所打動,有人是為《漫長的季節》里塑造的年代氛圍感而動容,有人是在《曾少年之小時候》和《追光的日子》等劇回憶青春,還有人是在《狂飆》《塵封十三載》里體味時代的狂飆。

隨手在好評區摘抄兩句熱評,就能概括這類劇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了:「就飛仙渡劫晉江文學那些故事,嚎個百八十集都不如男主高考失利淋雨更讓人共情」;「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題材和寫法」「喜歡這種節奏,像一條寬闊的命運大河,緩緩地,靜靜地,富有節奏地流向未來」。

04 設定

去年,我們在盤點四大視頻平台片單時得出一個結論,要現實還是要超現實將成為劇集創作者的必答題。前者講求厚重嚴肅,引人共鳴;後者強調設定新穎,拒絕套路乏味。

《特工任務》不走特情題材常見的生活流,引入VR遊戲構建了前所未見的反諜鬥爭,除了「虛擬遊戲+現實」的表象特徵,我們更應該看到它創造的哪些成果被觀眾認可和接受了。

有人說,在一部如此嚴肅的題材里,因為融入了遊戲,它的風格也歡快了起來。看黃子誠在遊戲中玩各種變裝,開奇異豪車,都產生了一種奇異的視覺美感,尤其是那段變身女裝藝伎大佬的情節笑死人。

還有人說,在觀眾已經對中國各地影視城的景物如數家珍,產生視覺疲勞的情況下,《特工任務》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案,即把演員拉進遊戲,裝上誇張怪異的裝飾,形成賽博朋克風,同樣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古相思曲》是如此的不走尋常路,讓觀眾看到了古偶劇還能有更多創新,還能有更多追求。他們說,「在仙俠、古偶劇無論外觀還是內涵都越來越同質化的情況下,《古相思曲》是一股清流,服化道精美,色調、構圖、運鏡皆有古風古韻,逆時空穿越的設定更是一大突破,不落俗套。」

另外,把第一集標註成「第十四集:這就是第一集」,把最後一集標註成「第一集:大結局」的形式也讓人眼前一亮——這種巧思和大膽設計才是網劇該有的玩法。

《九義人》將女性懸疑劇的時空拉回到古代,讓這類題材的尺度得到了新的突破,而上下闋各自並行的書寫方式,既讓人們感受到了超越以往的徹骨疼痛,又提供了即時爽感。評論區里的一句話可體現觀眾的用情至深:敬如蘭,敬宛宛,敬薪火點起的那一燈,敬百千萬盞燈。

更不用說《異人之下》這般穿著時裝的奇幻劇,反差感和代入感是古裝奇幻劇所無法提供的。

05 本質

當人們談論一部影視作品的時候,最常見的是討論它的故事、情境以及演員的表演是否真實,彷佛「真實」是一個不言自明、永恆的評判標準。然而,文藝作品本就不應該只停留在表層的真實上,而應該建立在對世界本質的描述和對社會的思考上。

就如同,《漫長的季節》是一部懸疑劇,但人們給它留下了「好看的不是命案,是命運。大廠的命,東北的運」這樣的評語;《破事精英2》是一部情景喜劇,觀眾卻說它「充滿了對現實和對未來的反思」,說它是「少見的敢說真話的劇」;《三體》沒有生硬地向近幾年流行的大國敘事和家國情懷上貼,而是充滿了嚴肅的歷史回望和現實反思。

這讓它們在嚴肅性和思想性上超越了一般的劇集,也正是它們不斷提醒著每個打分人,揭示出作品的書寫行為及意義所在,才是我們打分和評論的意義所在。

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產出了21部8分以上的劇集,7分以上的更是達到了60多部,這在國劇市場中確實是個罕見的現象。有人說這是豆瓣商業化運營的結果,但如果排除干擾,排除牴觸心理,去各個高分劇的評論區走一圈,還是能發現它們的「長板」價值,無論是從服務觀眾,還是勉勵自身的角度來說,都有啟示意義。

文/許心強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aa3773841dbd6c0b66079a060a3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