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封題為《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刻不容緩——致長安汽車採購部的申訴函》在朋友圈瘋傳,該函件所述長安汽車採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強行對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款10%,引發行業熱議。之後,長安汽車回應該函件所述「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系不實信息,並稱已要報案。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主機廠要對供應商壓價10%,按照90%付貨款。從汽車行業的零部件供應慣例中,直接扣減10%已是非常高的比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是謠言還是事實,相信經過時間的檢驗都會浮出水面。
值得關注的是,該申訴函發出的時間節點,是2023年3月28日,正是今年車市價格戰的高峰期。今年3月以來,東風汽車掀桌子,發動了史無前例的「價格戰」,之後有近40個汽車品牌捲入「混戰」,長安汽車也不例外。
公開信息顯示,自2023年3月下旬開始,長安汽車針對部分車型推出購車優惠,其中,CS75系列、UNI-V、逸動PLUS等主銷車型參與補貼,CS75系列限時綜合優惠至高3.3萬元,UNI-V限時綜合優惠至高2.2萬元。深藍汽車採取了現金+權益的補貼方式降價,高達4萬元以上。
「價格戰」的本質是通過一定讓利實現薄利多銷,但最終會導致整體營收和利潤的降低,尤其是沒有準備的價格戰,簡直是赤胳膊上陣,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從上市車企一季度的利潤就能直觀表現出來,13家上市車企中有7家實現營收增長。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長安汽車在一季度創利潤新高,達69.7億元,同比增長53.6%。但長安汽車的利潤增長卻並非來自主營業務,而是非經常損益,來自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產生的收益(50.21億元)及政府補助(4.37億元)。如果刨除這兩筆收益,長安汽車一季度扣非凈利潤為14.81億元,同比下滑34.75%。
所以,該申訴函所發出的時間點,正好是一季度末,不排除是長安汽車將價格戰的壓力傳導至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相對於長安汽車來說,中小零部件企業來說,利潤空間本身有限,如果直接扣減10%,盈利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雖然上半年的價格戰告一段落,對於車企銷量提升非常有限,但是短期價格降低的影響遠未停止。汽車降低售價,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消費者薅了羊毛得到了實惠,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汽車商家不是慈善家,最終會波及零部件產業鏈。
汽車主機廠降價誰買單?現在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大多數廠家都沒有價格主導權,所以降價意味著利潤降低,上市車企公司報表會很難看。於是就開始動心思,提升盈利能力勢在必行。要求供應商降低供貨價格,是一種不錯的手段。
汽車主機廠將壓力甩給上游,供貨商如果不能實現降低成本,要麼是繼續垂死掙扎,要麼是降低零部件的供貨質量,偷工減料,最終會導致車輛質量的塌陷。無異於殺雞取卵,最終會破壞汽車行業的生態。據愉觀車市報道:「今年好幾家強勢主機廠,都向零部件供應商提出要按照餘款90%付款。」
意味著,長安汽車的這一現象可能不是個例,而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而且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當 上游的供貨中小企業遇到生存危機時,要麼是傳導給自己的下游,要麼是經營困難被其他企業吞併。所以,對於這樣的現象不能坐視不管,否則會對整個行業的生態產生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