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要「閉關鎖國」?並非愚昧與無知,真實原因值得深思

2022-06-24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乾隆為什麼要「閉關鎖國」?並非愚昧與無知,真實原因值得深思

喜歡看歷史的朋友,一定聽過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開放的,而清朝是閉關鎖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多數人都知道,你看明朝多開放呀是吧,鄭和下西洋,代表明朝遠航七次與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來往,而反觀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不但封鎖與外界的聯繫,還讓自己變得孤立,從而導致了大清的衰落。

乾隆

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乾隆閉關鎖國之舉,是因為他的愚昧與無知,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重要根源。

乾隆在位期間,具體來說是公元1793年,曾發生過一件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這一年,法國大革命進入高潮,而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在費城宣誓連任總統。

同樣是在這一年,英國的喬治·馬戛爾尼率使團來到中國,名義上,是給乾隆皇帝祝壽,事實上,這是一次英國人試圖打開東方世界大門的外交行動。

乾隆

1793年,英國使團喬治·馬戛爾尼一行出訪中國,對於這個從未聽聞過的西方國家,乾隆皇帝表達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在乾隆皇帝表示了歡迎之後,清朝的禮部官員馬上安排了最高級別的接待禮儀。

當年9月,乾隆皇帝接見了英國使團喬治·馬戛爾尼一行,但是在接見之前,禮部大臣卻和使團方面發生了爭執,爭執的焦點,就在於使團在覲見時所行的禮儀,清廷方面,要求英國使團按臣子拜見天子的禮儀三跪九叩,而英國方面堅決不肯,最終只以單膝下跪行禮。

乾隆

這個小小的插曲,讓乾隆皇帝大為不快。雖然英國使團向乾隆呈獻了一大批國禮,其中不乏像當時最先進的炮艦模型、天文儀器、以及鐘錶槍炮等等,但因為乾隆對使團不肯行跪拜禮早已不悅,因此,整個大清上至皇帝下至臣子,都對英國人送來的國禮不屑一顧,認為不過如此而已。

英國人對乾隆的不悅似乎毫無察覺,他們緊接著提出了六大請求,請求的事項主要涉及通商貿易的便利還有關稅方面的減免優待。對於英國的請求,乾隆非常乾脆利索地通通予以了拒絕。

乾隆

1793年喬治·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提出通商的請求,被乾隆皇帝拒絕,在這場著名的中英外交事件三百多年以後,人們對乾隆的普遍評價是盲目自大和愚昧無知,使得清朝失去了發展和進步的機會。

其實,清朝閉關鎖國的決定,並非只是單純因為某個皇帝的愚昧或無知,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兩個根源,首先是英國方面提出的所謂「六大請求」,雖然表面上非常禮貌,但實質上卻具有一定的侵略性。

比如要劃一座小島專門提供給英國商人使用,還有在廣州劃一個專門的區域任由英國人往來等等,這些都讓乾隆感受到其中潛在的威脅。

乾隆

中國人歷來講「請神容易送神難」,儘管通商貿易可能會帶來一些好處,但考慮到江山的長治久安,乾隆果斷選擇了閉關鎖國,並且在英國人走以後,很快下令加強海防。

那麼除開以上原因之外,乾隆還認為西方那些新奇的思想和文化,很有可能對大清王朝的統治產生難以預測的影響,為了不讓這些開放的文化污染臣民的思想,於是大清王朝的統治者,就用閉關鎖國的方式來鉗制和禁錮人們的思想。

然而,無論乾隆皇帝如何苦心積慮地防禦外敵禁錮子民,大清王朝的國門最終還是被西方的利炮轟開,時至今日,清王朝閉關鎖國的真實原因以及是非對錯,都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879bf5ee8a769d4ad0a77361edb3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