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比線上省錢,多少人猛地發現被網購「割韭菜」了

2023-11-19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線下比線上省錢,多少人猛地發現被網購「割韭菜」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南風窗」

原標題 | 業內的秘密,網購已經不省錢了

作者| 南風窗記者 朱秋雨

實習生 | 林小曼 黃伊琳

編輯 | 向由

排版 | 八斤

10月15日,在下班路上,上海白領張樂天看到了她此前從未見過的一幕:

鼓勵會員線上消費的某生鮮超市,擠滿了人頭。各類顯眼的折扣標語懸在商品上方。琳琅滿目的貨架出現了一個新分類——線下專享價。

她發現,凡是有這個標籤的,「價格基本便宜了很多,有的還打了對摺。」當晚,她發了條小紅書:「這是瘋了嗎?」

張樂天之所以這麼詫異,是因為眼前的連鎖超市,過去8年一直對外強調「30分鐘送達」的配送服務。但如今,在線下貨架上,許多商品比在APP上會員的價格低不少。

廣州海珠區的上班族劉慶也發現了,每到下班時分,家對面的連鎖超市永輝,開始擠進「堪比黃金周出遊」的密不透風的人流。

她逐漸才搞明白:進入夜裡8點後,各種專項優惠價悄然出爐。5元4瓶的烏龍茶,10元3包的桃李麵包。熟食區、烘焙區、壽司刺身區,都享有8折及以下的折扣。

「窮鬼天堂,打工人誰不愛?劉慶說。

因為這個「天堂」,現在的她,拋棄了線上購物渠道,成為了與白髮蒼蒼的阿姨們到超市搶折扣商品的一員。

不只是日用品。進入2023年,好些人發現,此前根深蒂固「線上消費更便宜」的念頭,遇到了許多「打臉」時刻。

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擊。

在外賣平台、酒店預定APP、團購平台消費養成的肌肉記憶,反過來將他們「割了韭菜」。

我們採訪了8位拒絕「被割韭菜」的年輕人和同樣困惱於此的商家,總結出了當下容易線上比線下價格更高、收取「線上稅」的領域。

這不只是一份實用的省錢指南,還是在雜亂無章的信息流中,一群人渴望擺脫線上大平台、掌握生活主動權的故事。

01

線上還是線下?

談起購物,北京人劉菁菁滔滔不絕。

2020年,她從與父母合住的小家搬走,住進了單身公寓。房租的開銷增長後,她逐漸轉型成「薅羊毛」一族,在生活處處細節中節省開支。

為了省錢,劉菁菁開始自己做飯,自然面臨著買菜的問題。

「不算很麻煩。」她形容,「一斤牛肉或豬肉能燉一鍋,省著點能吃至少4頓。一斤羊肉烤著吃也能吃三頓以上,比外面便宜多了。」

但上述結論是她經過多番對比,四處留意菜價的結果。她總結了規律:線上超市的菜價遠高出菜市場或實體超市。如果沒有大額優惠券,「我一般不在線上買菜」。

線上平台中,只有近年興起的「社區團購」,即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形式,相對划算。只是,它唯一的變數是:團購的蔬果質量良莠不齊,「就像開盲盒一樣」。

嘗試了多種方式後,劉菁菁發現,還是大型實體超市最經濟實惠。不僅日用品有折扣,「菜可以自己挑,好的壞的能立刻選出來」。

知名博主「畢導」也在2022年做過對比,將75種商品在(線下)物美超市、叮咚買菜APP等的價格排列。最終,他總結出了一些買菜技巧:

蔬菜線下買更便宜,尤其是蔥姜蒜;水果線下買更便宜。

肉類中,牛肉線上買更便宜,雞肉線下買更便宜……

廣東湛江人董董,也發現了線下超市與網購中隱秘的區別。

她的注意力在日用品上。

長期愛比價的她有一個習慣:將價格折算成克、毫升等最小單位來計。

結果發現,單價看似便宜的網購,但按每克來,「網上旗艦店並沒有比實體店便宜」。

還有一個問題是質量。她發現,很多網購的日用品會貼著「線上特供」的標籤。按董董的研究,「特供」的質量,大多數不如實體超市,「一抓一個準」。

比如,衛生巾。「網上官方旗艦店賣的總長度和超市一樣。但有棉吸收的部分,比超市賣的整整短一截。」

劉菁菁也發現了線上超市的「陷阱」。

「線上的菜量不按斤標,而是300g、600g。」

這個設計利用了人們的惰性,劉菁菁分析,「要換算一斤多少錢時,很多人就懶得算了。只要算一下就會發現,比市場價貴出不少」。

02

多了的心眼

雖然自己熱衷在線上線下比價中獲得快樂,但劉菁菁也理解,線上平台之所以更貴,在於把握了人們寧願花錢買方便的心態。

但很多人在其中產生新的問題。他們發現,線上購物雖然省力,卻不省精力。

董董經歷了很多次,為了獲得購物APP的優惠,想盡各種辦法拼單。湊夠滿減優惠、分享好友領優惠券等等。「享最大折扣」的目標常揪著她的神經,通常,這個過程需要運用到精準的計算,絞盡腦汁地查攻略,各個APP的來回切換。

一整就是幾個空閒的夜晚。

線上購物平台充斥著各種活動優惠券

結果是,「成批量買一堆東西,用各種券、各種疊加,以為賺翻了」。但一到線下超市看,「價格差不了多少」。

「白忙活」的感受,讓董董像泄了氣的皮球。

這種體驗,廣州的大三學生楊雅感同身受。

「有點被傷到了。」她進一步形容。

第一次「傷」她的,是曾經的「心頭好」,一個靠網絡營銷走紅的潮牌服飾。

楊雅自以為是忠實客戶,從高中起見證著這個品牌一路興起,做大做強。她一直以為,靠網絡發家的潮牌,一定最先照顧線上的主顧。

一次網上購物節,她在社交媒體刷到它的優惠攻略。「當時我湊這個湊那個,還領各種券」,買了幾件衣服。

結果,不久後,她在線下店看到了同一件衣服的標價,「直接買比我湊的還便宜幾塊錢」。

這個結果讓楊雅悔不當初。

類似的「坑」,楊雅後來在線上訂酒店時又碰上了。

她記得可清楚,那是一個坐落在海邊的房間。為了避免滿房,楊雅特意提早了5天在商旅APP上預定。

未出發期間,她還每天在APP上留意房價的變化。5天的觀察讓她感到「沾沾自喜」:房間在線上平台不僅沒降價,提前預定的房型還顯示了滿房。

只是沒想到,出發後抵達酒店大堂,抬頭看電子屏,她傻了眼。

預定的房間不僅還有空餘,「直接前台預訂還便宜差不多200塊」。她被激怒了,但線上的協議寫明了不准退換,只能認栽。

從此,楊雅開始有了「線上好」還是「線下好」的比價意識。

這個小轉變讓她有不少意外收穫。逛商場時,她會更留意商品的價格,買衣服也偏愛線下試穿。出外訂酒店,她學會了選擇「18點前免費取消」的房型。

等抵達酒店後,她再在大堂查看到店價格。要是更低,立刻在線上退房。

「多了個心眼。」她總結自己的變化。

03

擺脫線上「奶嘴」

不僅消費者苦線上依賴久矣,商家也有相似的煩惱。

在北京亮馬橋開了家日料店的Clara,入駐外賣平台兩年後,決定在2023年退出。

原因非常簡單:過高的成本。

她告訴我們,商家要想在平台博得推薦算法的關注,便「需要花錢維持曝光度」。

這還不是全部。外賣商家同時需要接受平台的「抽成」規則:等成交後,他們需將部分收益,作為佣金上交平台。加上剛剛說的曝光費用,平台抽成了營業收入的26%~30%。

在江蘇徐州賣韓式厚蛋三明治的韓玉同樣感到痛苦。

外賣的發明,一度給人線上點單便宜方便的印象,事實上,成本的負擔者都是商家。

抽成、紅包補貼、配送費補貼、活動補貼,都是商家出錢。

外賣APP上的花樣百出的優惠活動,給顧客營造了便宜方便的印象

「還需要點金曝光充值,超級流量卡,廣告位……」韓玉說。

依賴外賣平台的曝光後,韓玉感受到了算法的「脅迫」。「只有單量上來才會有錢賺」,但是,就像惡性循環一樣,「不充錢就沒有曝光。於是,一天200單的店,你不充錢,第二天單量給你降到100,後面就十幾單二十單」。

他為是否該堅持線上平台而感到左右為難。

「扣除這些運營成本,(線上的單)我們根本就沒有收入。」Clara說道。

也因此,越來越多普通人也開始發現:在外賣平台上,同一家店的標價經常比堂食更高。好些人分享了秘訣:如果離得不遠,多走幾步,到店自取比外賣點餐更便宜。

堂食不再受新冠病毒影響的2023年,Clara狠了把心。此前做外賣是迫於無奈,有店面的她決定擺脫對外賣平台的依賴,只靠堂食攬生意。

「我還是更希望客人到店消費。線下吃飯有時候喝點小酒,消費就上來了。」 Clara說道。

在南方的老蔡也是這麼做的。

靠著與兩個兒子的艱苦奮鬥,他在廣州市中心開了三家「打工人食堂」。

隆江豬腳飯店。

開店五年,老蔡有了本質的變化。從前,為了多賣出幾十份豬腳飯,他要更努力,在線上線下開闢銷路。

十五元、二十元一份的豬腳飯,「從沒漲過價,外賣也選擇自己送」。

這樣的苦日子,老蔡後來不想過了。

壓倒他的最後稻草,是愈加高昂的抽傭機制。

「抽的點變多,25元的餐,我大概只能收到15元。」他記得清楚那「最後一根稻草」。

「沒錢賺,我們就不幹。」老蔡斬釘截鐵。從此,依靠堂食的實惠價和口碑吸引客人,成為他在商圈三家店長期存活的底氣。

04

省錢萬歲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講席教授教授崔麗麗告訴南風窗,線上和線下兩者並非對立,都是觸達消費者的不同途徑,「本來就不該線上平台比線下更便宜」。

而在更發達的國外,線上平台的收費顯著比實體店來得更高。主要原因是更高的人力成本。

崔麗麗說,我國人力資源的減少趨勢已經顯現。「未來的趨勢一定是人工成本上漲,但在一定程度上智能設備、機器人技術的進展,可能也會減緩人力不足帶來的線上平台價格上漲的影響。」

她說,在新冠病毒對生活影響消失的2023年,很自然地,大家又擁抱線下。兩個渠道開始相互挑戰,爭奪客源。

對於普通人劉菁菁來說,拋棄方便的線上平台,轉而關注線下的變化,也許是因為30歲以後的獨居生活。

近年,她所在的單位營收大幅減少,收入下滑。同齡朋友大多數結了婚,出門社交的時間也變少了。

《凪的新生活》劇照

生活少了很多刺激,多的是面對自己的時間。

於是,自從開始獨居後,省錢、薅最多的羊毛成為劉菁菁為數不多的樂趣。經過她三年的努力,她可以自豪地在社交媒體寫道,「每月生活費不到900,我依舊可以在北京過得挺開心」。

秘訣之一是體察生活。

她發現,外賣平台上,「連鎖店經常線上與線下標價一樣,容易標價更高的是中小餐飲店」。

在發現這個規律之後的時間,她基本不點外賣。除非「有很大的折扣」,她也不到餐館吃飯。

她愛上了自己給自己的樂子,宅家用空氣炸鍋、烤箱做出花式的甜點、炸物、燒烤。每周,她會抽出三天時間買最實惠的菜。

下班有空的話,就跑一趟離公寓不遠的菜市場。市場裡的阿姨大叔通常會熱情飽滿地打招呼,教人如何挑菜,如何分辨一隻雞的肉質,西瓜是否成熟。

她還注意到,社區里每周會固定來一次賣菜車。嘩啦啦一車的紅蘿蔔、玉米,經常會由長相淳樸的人開進社區。

這時的菜價,才是最接近農民售出時的價格。

重要的是,想買多少買多少,不用接受線上平台的過度包裝和溢價。

學會省錢讓她多了把握生活的底氣。

「大平台經常利用信息差和人們的惰性賺錢。」她對這個現實感到排斥。

她為自己抵禦了大平台的算法和設計而感到快樂。在她這裡,快樂的第一原則,是省錢萬歲。

關注它,能讓你聽到更多真話,

多一分對世界的理解。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線上超市陷阱重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49fc70c7da6d23552aeebe49afb0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