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斗掌印,平安好醫生或再轉身

2023-11-07     全球財說

原標題:李斗掌印,平安好醫生或再轉身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繼王濤被免職,方蔚豪接棒僅過去三年,平安好醫生又迎來第三任掌託人。

遙記2020年,王濤掛冠而去,朋友圈發文「經本人提出,董事會批准」。然而幾日後平安好醫生特發補充公告,標以理由為「履行管理職責未達到董事會預期」,似是綿里藏針。

進入2023年,方蔚豪三年期限已過,掌印再次易主至「新掌門人」李斗手中。

據公告顯示,李斗雖於2020年10月才加入中國平安,但卻直接「空降」成為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別助理。2023年8月,李斗正式加入平安好醫生,並擔任非執行董事,並於10月接棒方蔚豪。

在平安團隊里,李斗是為數不多同時擁有醫藥、快消、保險、養老等多個領域管理經驗的高管。在加入平安之前,李斗曾任瑪氏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需求總經理職務,瑪氏旗下品牌包括綠箭、士力架、益達、德芙等。

在快消行業浸染多年,李斗無疑擁有豐富的營銷經驗,這或也是有別於傳統平安系高管的最大優勢。李斗的掌印,同樣讓外界猜測,平安好醫生是否將再次改變打法。

虧損難止

復盤前兩任掌門人時期,平安好醫生雖在成立的第4年便快速完成上市,並成為「網際網路醫療第一股」,但在此期間公司幾經探索,似乎依然沒有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結合往期財報,自2018年上市以來,平安好醫生持續虧損,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累計凈虧損50.03億元。

在「首任掌門」王濤任職6年間,平安好醫生走得是典型的網際網路醫療之路,主要向C端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挂號協助、問診諮詢、購藥等平台模式的淺層信息流轉服務,成為用戶的「移動醫生」。

同時,依託於平安集團流量導入下的電商業務迅速增長,銷售藥品、保健品為主的電商業務快速增長,平安健康的營收規模由2018年的33.38億元增至2019年的50.68億元。

或是出身阿里系的王濤自帶網際網路基因,慣於選擇流血擴張模式,相比於盈利預期似乎更看重業務成長速度。於是,早期平安好醫生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線上問診服務,以此提高用戶活躍度。

王濤曾在2019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透露,「今天我們服務的在線問診里,超過85%是免費向網際網路的用戶提供的」。然而,彼時王濤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免費使用」並不會自發升級為「付費使用」,流量不等同於變現,盈利依舊遙遙無期。

同一時間,網際網路醫療賽道迎來電商巨頭的加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基於零售優勢奠定了發展機遇,快速形成規模,賽道競爭愈發激烈。

平安好醫生不得不直面問題,開始尋求新變量。

於是,方蔚豪在2020年接棒平安好醫生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戰略轉型,開始聚焦B端企業用戶,降低在C端的布局投入,如流量獲客等。還將此前免費的線上問診改為全面付費,並推出會員制度等。

簡而言之,就是將重心放在更賺錢的業務上。

然而,受制於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迅猛投入,2021年平安好醫生凈虧損同比擴大62.2%至15.39億元,刷新年度凈虧損紀錄。於是自2022年起,方蔚豪便竭力通過「降本增效」尋求盈利機會。

根據2022年業績來看,虧損同比縮窄60.30%至6.11億元,似乎有所成效。但同一時間,平安好醫生的營收收入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同比減少16.01%至61.60億元。

2023年上半年,這一趨勢依舊延續,實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1.5%至22.2億元,凈虧損2.45億元。

僅就結果而言,方蔚豪任職改革的三年,平安好醫生似乎既沒有達成盈利的目標,又失去了營收增長預期。

C端失靈,轉向B端、F端發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李斗這個時候接受平安健康,可能並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時機,畢竟業務重點轉型B端的戰略基調已定,不適宜再次大開大合的調整方向。

2023年,平安好醫生進一步布局B端,在大中型企業客戶的基礎上向中小企業延伸,挖掘B端業務的增長。

但現實情況是,平安好醫生依舊離不開平安集團的「輸血」。

目前,平安好醫生的用戶來源可分為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客戶(F端)、企業客戶(B端)以及個人用戶(C端)。

2023年上半年,F端戰略業務同比增長12.6%至10.78億元。同時,F端過去12個月服務的付費用戶數超3800萬,同比增長13.3%,占總付費用戶總數超8成,是主要的付費用戶群。

不過,以平安好醫生的說辭,這是平安好醫生戰略2.0深化的重要戰略布局之一,是平安集團管理式醫療模式落地的關鍵環節。

具體而言,平安好醫生聯合壽險,通過「保險+服務」等模式,通過將不同醫療健康管理服務或權益與保險業務協同等方式,深度參與其保單用戶的健康管理。

不過,根據2023年上半年數據披露,在平安集團近2.29億個人金融客戶總量中,F端的滲透率近16.6%,仍很大的滲透空間。

同時,財報中可看到,報告期內,平安好醫生為平安產險、平產壽險、平安銀行等關聯方提供產品及服務。2023年上半年,平安健康關聯交易收入合計達5.96億元,占總營收26.73%,2022年上半年該數據為4.90億元。

網際網路醫療的故事,如何講下去?

實際上,如今平安好醫生的境況也是整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現狀的縮影。

過去十年,網際網路醫療從無到有,再到疫情時達到頂峰,這一產業的發展其實已經超出了很多投資者的想像。

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為例,雖營收規模早已遠超平安好醫生,且均已實現盈利。但仔細來看,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近9成的營收來自於醫藥健康相關產品的銷售收入,而反觀醫療健康相關服務業務占比較小。

這也反映出目前幾家大廠在醫療領域最真實的發展現狀,即多以「賣藥」為生,且多依靠背後集團所傾斜的資源、流量。而在「賣藥」的場景之外,選手們儘管多有嘗試各種醫療與健康服務相關業務,但恐難實現規模效益。

以此觀察平安好醫生的基本盤,主要分為兩大業務板塊,分別為聚焦於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醫療服務」,以及以個人體檢類健康管理項目為代表的「健康服務」,兩大業務板塊占比旗鼓相當。

但在2023年上半年兩業務板塊均出現下滑,其中以「賣藥」為主的醫療服務收入同比下降8.9%至10.36億元,健康服務營收同比降低29.9%至11.89億元。

另一方面是,行業競爭激烈,各細分領域寡頭尚未形成。前有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和微醫以及形成了很強的線上問診的品牌效應。後有醫院自營的線上業務也會對原先的玩家造成一定衝擊。

根據《2023行業突圍與復甦潛力報告》,2022年醫療類小程序同比增長34%,其中公立醫院增加27%。截至2022年,依託微信小程序打造的網際網路醫院目前已覆蓋28個省,數量同比增長195%。從預約挂號到繳費結算,各類場景都在向線上化轉移。

可在現實中,由於資本的過熱預期,吸引了大量相關企業入局,但這些企業中真正具備提供遠程醫療相關服務能力的少之又少,大多數做的還是產業信息化相關的事情。

賽道魚龍混雜,外加監管的趨嚴以及各項規範政策的出台,資本本市場似乎也開始對網際網路醫療板塊失去耐心。

以剛於9月末於港交所上市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東軟熙康(09686. HK)舉例,上市首日暴跌42.86%,並在隨後幾個交易日持續下跌。截至11月6日區間跌幅已超50%。

在此背景下,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網際網路醫療巨頭都未能倖免,市值較歷史最高點蒸發均超6成。

截至11月6日收盤,平安好醫生報收18.90港元/股,總市值211億港元,較歷史最高點蒸發近9成。值得一提的是,同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的市值分別為1232億港元、674億港元,遠高於平安好醫生。

可見,如今平安好醫生亟需給投資者一顆「定心丸」,而寄託著平安集團對於平安好醫生重新崛起的期許,李斗的壓力不小。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2dc322a74265759309bf9f3b88c1d8.html